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16-2-22 19:32 编辑
危机意识谈
孙立平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危机意识是人们不断谈论的话题。但在这中间却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变化。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就不断谈论危机意识,甚至有所谓开除球籍的说法。当时有两件事情成为人们谈论危机意识的由头。一是文革结束后打开国门,使人们看到当时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差距。二是稍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新技术革命。当时《第三次浪潮》等书风行一时。
为什么人们当时要反复强调危机意识?是为了形成改革的紧迫感。人们强调危机,是为了说明如果不进行根本的变革,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就会错失新一轮新技术革命的机会。因此,这种危机意识,可以称之为变革型危机意识。 这种变革型危机意识,是以一种很强的自信为基础的。想起来也让人觉得奇怪,那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那么大,甚至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但人们却是充满自信,一边疾呼危机意识,一边锐意进行包括经济体制在内的社会变革。为什么在那样的情况下会有如此信心?两个因素可能起了重要作用,一是对改革前景的期待,二是社会的凝聚力。 但在改革的中后期,这种危机意识开始演变成一种维稳型危机意识。虽然也讲改革与危机赛跑,而落实到行动上则更多的是维稳。经济维稳、社会维稳、政治维稳。维稳成了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现在这种维稳思维已经渗透于各项具体工作。就经济说,增长速度要维稳,股市要维稳,汇率要维稳。 当维稳成为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之后,不但形成一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维稳体制,而且使得一些重要社会变革无法进行。因为好像一动就会影响社会稳定。为什么前些年腐败积重难返?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化改革,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本来都是很好的方向,但却难以推进,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这。 因此,准确判断危机的性质和程度,摆脱维稳思维的束缚,以真正的自信,推进实质性的社会变革,才是真正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