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汉茂油桃 于 2015-12-31 06:06 编辑 
 
 陕西民谣图文:网络    编辑:汉茂油桃
 
 
 
 
 陕西,简称秦,分为陕南、陕北和关中三个部分,是中华民
 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 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 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特别是陕西的方言 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古老华 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以领略今人溢于言表的真实情感。 而陕西的民歌和民谣长久以来广泛地流传于老百姓中间,有 诙谐幽默的、有劝人为善的、有针贬时弊的,有传情达意 的,这些民歌民谣以陕西方言为载体,是陕西民风、民俗的 集中体现。 下面主要谈谈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民歌民谣。
 关中地区位于平原地带,物宝风华,人杰地灵。民歌民谣
 也异彩纷呈,摇曳多姿。在内容上,主要有稚趣盎然的歌、 反映时代特色和人物的民谣、反映现实生活、针贬时弊的民 谣、反映婆媳关系的民谣、反映婚姻爱情的民谣、反映地方 风光和物产的民谣等等,在形式上,有的简明扼要、诙谐幽 默,有的针贬时弊,语言辛辣,有的充满感念,热情讴歌, 有的娓娓道来,荡气回肠,有的一问一答,有的低声倾诉。 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身边的人或事、动物或植物来深刻的 时代变迁的内容,
 
 (一)稚趣盎然的儿歌   这些儿歌主要以自然景物或者动物为主体,诙谐幽默,朗朗上口,含义简明,便于传颂。例如,以动物为主体的:   猴娃搬砖头   猴娃猴娃搬砖头,砸了猴娃脚趾头。猴娃猴娃你不哭,给你娶个花媳妇。娶下媳妇阿达睡?牛槽里睡。铺啥呀?铺簸箕。盖啥呀?盖筛子。枕啥呀?枕棒槌。棒槌滚得骨碌碌,猴娃媳妇睡得呼噜噜。      屎巴牛点灯   屎巴牛点灯,点出先生。先生算卦,算出黑娃。黑娃敲锣,敲出她婆。她婆碾米,碾出她女。她女刮锅,刮出她哥。她哥上柜,上出他伯。他伯碾场,碾出黄狼。黄狼挖枣刺,挖出他嫂子。   “阿达”在陕西话中意思为:哪里。“屎巴牛”即 屎克郎。上一首以广大儿童喜欢的猴子为主人公,在一 问一答中憨态可掬。第二首中利用一连串的劳动动作, 利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引出一大串人物。   再如这两首,都是以儿童们喜欢的吃食为线索展开 的:   箩箩面面   箩箩,面面,杀公鸡,擀细面。婆一碗,爷一碗, 两个小伙两半碗。      新年好   新年好,新年好,穿新衣,戴新帽,吃白馍,砸核 桃。      还有以自然景物为题展开的:   月明夜 亮晃晃   月明夜,亮晃晃,开开城门洗衣裳。洗得干干净净 的,捶得邦邦硬硬的,打发哥哥穿整齐,提上馍笼走亲 戚。   此外,有些儿歌还寓教于乐,告诫孩子们不要乱 跑、要孝敬老人、要有羞耻之心等等,具有传统教育色 彩。如下三首:   谁跟我摇尾巴   谁跟我,摇尾巴,一脚踢到沟底下。沟底下,有狼 哩,把娃吓得胡墙(藏)哩。      羞,羞,把脸抠   羞,羞,把脸抠,抠下渠渠种豌豆,人家豌豆打一 石,咱(ca)的豌豆打一马牙罐。      咪咪猫,上高窑   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上树树,逮雀 雀(qiao qiao),逮下雀雀喂老猫。
 
      (二)反映时代特色和人物的民谣   同时,民歌民谣也老百姓表达对时代变革的感知, 对英雄人物的歌颂、敬仰和缅怀。短短的民谣中,既有 劳动人民对英雄的礼赞,也有对坏人的唾弃、讽刺和挖 苦,集中的体现了民心向背,正所谓有的人虽然倒下 了,但他永远或在人们的心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作 威作福,终将被人民唾弃。此外,民歌民谣中也有描述 历史事件的,具有深刻的时代特色和内涵,可以说,以 小事情反映了大时代。例如以下几首:   胡宗南   胡宗南,太凶残,抓丁讹钱没个完。打日本,不上 前,内战把兵都出全。特别队,清乡团,想把好人都杀 完。要想免去灾和难,赶快打垮胡宗南。(流传于解放 前老解放区)      刘志丹   刘志丹,智谋精,民情敌情馍得清。用计巧,设迷 阵,又拔寨子又夺城。(流传于老解放区)      苜蓿花拌拌汤   苜蓿花,拌拌汤,日本鬼子死在(黄)河岸上。麦 稍黄,日本亡。麦搭镰,日本完。
 
      (三)反映现实生活,针贬时弊的民谣   民谣在人民的土壤中生生不息,广泛地流传开来, 主要因为其来源于生活,并生动地再现生活场景,对坏 人坏事进行讽刺,具有针贬时弊,逞恶扬善的的作用, 也是老百姓切身感受的一种抒发渠道。   例如这首就以强烈的对比,生动地描述了国民党统 治时期人民生活和受压榨的情况。    泥瓦匠住草房   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老婆喝淡 汤。种田的,吃米糠;炒菜的,光闻香;编席的,睡光 炕;做棺材的死路上。       还有讽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   队长用钱一句话,会计用钱帐上挂,出纳用钱抽屉 拿,社员用钱求菩萨。      七点开会八点到,九点开始作报告。你作报告我睡 觉,讲来讲去老一套。      纸上公章碗口大,不如熟人一句话。       广为流传的“四怕歌”具有多个版本,但意思基 本相同,反映60-70年代少数农村干部的不良作风:       四怕歌   支书的老婆贫协的娃,槽上的马驹不敢骂;还有会 计他二爸,队长他娘惹不下。      另一种版本:   集体的骡驹队长的娃,组长的媳妇比天大。会计他 爸惹不下。       你给队长提意见,批斗会上再见面;你给会计提意 见,算盘珠子咱再看; 你给组长提意见,天天来把重 活干
 
      (四)反映婆媳关系的民谣    家庭关系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而家庭关系 中尤以婆媳关系最难处理,俗语说:清官难断家务事。 因此家务事上的纠纷和对婆媳关系的不满意也被编进了 民谣中,有婆婆埋怨儿子和媳妇的,也有婆婆自己抒发 感慨的,如老娘埋怨说:      取下媳妇昧良心   软枣枣树,毛毛根,吃娘奶,跟娘亲,   取下媳妇昧良心。把娘哄到沟儿畔,   踢一脚,咕噜当,打破鸡蛋流了黄,   再不得见我那亲光娘。(亲生母亲)      见了媳妇像孝子,见了老娘像豹子。年轻媳妇穿料 子,老汉老婆穿套子。   (套子:陕西话中指烂、旧棉花)      媳妇娶全啦,儿子跑完啦。米汤熬粘啦,孙子围严啦。   花了两千八,娶个新邻家。见面不答话,上地撂个娃。   看着儿子也抚育后代了,老娘想起自身,不禁感慨万千:   隔窗看见儿抱孙   隔窗看见儿抱孙,我儿抱着他儿亲,等到他儿长大了,他儿忘了我儿恩。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模式也开始变化,三口之 家、四口之家成为普遍的形式。大家庭的矛盾越来越突 出,面临着分崩离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和父母 分开住,如下面两首就生动的反映了大家庭分家的场 景:
 分家
   一家四口人,都来把家分。老大胡子长,分了一间 房;   老二胡子短,分了一个碗;老三没胡子,分了个驴 蹄子;   老四爱喳喳,分了个烂刷刷。大家不要妈,后院把 猪拉。   四个都是狼,长大忘了娘。      娃他婆   媳妇娶进三天多,紧跟就买尺八锅。   听起亲着哩,实际分着呢。   见面不说话,出门撂个娃。   叫个妈,划不着,口口声声娃他婆。   陕西话中称奶奶为“婆”。
 
      (五)反映婚姻爱情的民谣   千百年来,爱情婚姻永远是老百姓永不泯灭吟唱着 的主题。但是在过去由于知识水平和妇女地位等原因, 很多婚姻都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结下了不少苦 果。这一点在民谣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民谣多以女性 视角出发,以牢骚和怨言的形式体现了对婚姻自主的追 求和渴望。当然,在这些民谣中也不乏那些甜蜜的爱情 表白。   如这几首就倾诉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有嫁错地方 的,有嫁错人的,有嫁得太老的,有家得太小的:   媒人真是没良心   我大(爹)爱吃山核桃,把我卖到山屹崂。   桌子擀面太得高,板凳擀面折断腰。   半截擀杖没牙刀,漏气风箱要我烧。   我妈只图把我卖,我受的难过谁知道?   天知道,地知道,剩下就是我知道。   拄擀杖骂媒人,媒人真是没良心。   说下这媒烂舌跟!      我大(爸)我妈爱银子   我大我妈爱银子,把我卖给老头子,   老头子,有胡子,差点把我能奴死,   老头子给我金戒指,就给金子都没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