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5-10-4 06:43 编辑
【庆国庆】
冀州“两个0.1万”的66年巨变
适逢国庆66年,作者翻看河北省冀州市(原冀县)建国初期的历史资料,“两个0.1万”的数字,很突出地映入眼帘。 这“两个0.1万”,一个是,1949年,冀县109.9万亩耕地中,仅有水浇地 0.1万亩;一个是,1950年,冀县工业总产值仅0.1万元。 2014年,冀州市84.2万亩耕地100%是水浇地,是1949年的842倍;冀州市工业总产值152亿元,是1949年的1520万倍。 从“两个0.1万”66年的巨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冀州工农业发展的状况,从而,也可以反映出我们祖国的繁荣进步。 冀州农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发展、水浇地增加,农业生产就发展、农业收入就增加。 1949年,冀县有水浇地 0.1万亩,仅仅占总耕地面积的不足千分之一。粮食亩产100斤,棉花亩产27斤。农业总产值3108万元。 2014年,冀州市水浇地为总耕地面积的100% 。粮食亩产772斤,是1949年的7.2倍。棉花亩产135斤,是1949年的5倍。农业总产值25亿元,是1949年的81倍。 在水利发展上,20世纪50年代是人工打土砖井和浅水井,到1959年,全县能用的土砖井和浅水井由110眼增加到4000多眼。后由于地下水水位下降,土砖井和浅水井都报废。60年代至70年代一直到现在,是打机井,全县机井数量,1972年1374眼,1978年2637眼,1997年2238眼。90年代实现了人均1亩水浇地。同时,60年代至70年代一直到现在,发展地上水灌溉。全县地上水灌溉面积,80年代就达到20万亩。 改革开放后,冀州调整农业结构,彻底改变了“吃饭农业”局面,逐步形成粮食、棉花、辣椒、食用菌、林业的产业化。农业规模化经营居衡水市首位,千亩以上的经营主体24个,其中,万亩以上的经营主体2个。2014年,产业化经营率由2010年的52.5%提高到57.4%。 冀州工业。新中国建立前,冀州除去种地外,仅有些小手工作坊,工业产值基本等于零。 建国后,冀州工业的逐步发展。(1)1966年“文革”前,全县工业总产值从零发展到千万元。(2)“文革”后至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千万元突破亿元,1978年1.1亿元。这一阶段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县办工业初具雏形,县里建立了化肥厂、冶金粉末厂等较大、较正规的工业企业;二是,社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69年始,社队企业开始兴建,到1977年,全县发展到1000多个,从业人员1万多。(3)改革开放后至2014年,全县(市)工业总产值由亿元逐步发展到1985年的2亿多元、1990年的3亿多元、2000年的12亿元,2007年95亿元,2010年130亿元。这阶段,主要是上了大企业、现代化企业、高科技企业。 2014年,全市工业形成了采暖铸造、化工、复合材料3大战略支撑产业和农产品加工、汽车配件、医药医疗器械3大区域优势产业,工业增加值达39亿元,利润4.6亿元。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冀州人民生活。农业、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全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14年,冀州市财政收入10亿元,是1949年119.6万元的83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9840元,是1958年(最早记载)56元的17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0元,是有1978年(最早记载)490元的47倍。 人们富了,消费也随之水涨船高,人们都感到日子越来越幸福了。 2013年,冀州市储蓄存款总额117亿元,是1950年4.6万元的25.5万倍。2014年,冀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亿多元,是1952年1058万元的399倍。 2012年,冀州市百户家用汽车由2006年的4辆增加到26辆,移动电话由1993年的全市5部增加到百户194部。人均外出旅游花费由2010年的8元增加到152元,人均在外饮食花费由2006年的189元增加到615元,人均医疗保健花费989元,人均文化娱乐花费由2010年的472元增加到761元。
注:本文数字依据《冀州市(冀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年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