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5-9-30 04:33 编辑
【庆国庆】
从冀州城变化看祖国发展
我的家乡河北省冀州市,是1993年撤县建市的县级市。冀州的县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也就是个“大村”而已,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像样的城市。从冀州城30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小变大。冀州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仅仅就1条东西方向的主要街道,70年代到80年代,也只是多了两三条街道,到1986年时,旧城区还是1条主要街道,新城区仅3条主要街道;新、旧城区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不足1万人。 90年代以后,冀州城逐渐变大:到2012年,城区就形成“四纵七横”的街道网,道路总长100多公里;城区面积18.2平方公里,是1986年的9倍多;城区人口16万人,是1978年5300多人的30多倍。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冀州城面积、道路、人口等几倍、几十倍地增长,正是我们祖国发展的缩影。 “村”变“城”。冀州城,在70年代以前,就是个“大村”。那时,与一般村庄比较,除去多一些机关单位和几个工厂外,再也没有什么区别了,没有多少“城”的特点:很少楼房,没有公园,没有公交车,等等。 80年代以后,冀州城逐渐由“村”蝶变为“城”。到2014年,冀州城已经拥有住宅小区47个;楼房从1978年的6座发展到1000多座;有1个1800亩的“九州公园”和1个600亩的生态公园 ;有2个休闲广场和难以计数的健身场所;有6路公交车和2个出租车公司;绿地覆盖率达到37%;自来水和用电率达到100%; 商场、 饭店、宾馆到处都有,等等。城市化率达到51.5%,位居衡水市11个县市区之首。 人们有目共睹的“村”变“城”,使大家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社会的进步,体会到祖国在快速发展。 “土”变“洋”。冀州城,在80年代以前,仍然是“土”气很足。电力供应不足,100度的灯泡都昏暗不亮,还时常停电;硬化街道仅仅2条,而且,其中1条是借用的国道;夏天纳凉靠扇子,冬季取暖用火炉;办公通讯是“摇把子”电话,等等。 80年代以后,冀州城越来越“洋”起来了:电力供应水平高速提高,2014年用电量10.1亿千瓦时,是1977年628万千瓦时的158倍多;大街小巷,白天,到处有电子屏闪亮、监控运转,晚上,路灯亮堂、霓虹灯闪烁;到2014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天燃气普及率、 集中供热率都达100%;有了1座五星级宾馆;有了20里长街和60米宽双向10车道大道;机关办公普及了电脑;拥有私家车的达50%以上的户;居民旅游年人均150多元 ,外出用餐年人均600多元,等等。 冀州城居民文化程度和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以市(县)党政机关为例,70年代以前,初、高中文化水平的30%以下,大学生基本没有;80年代,大、专文化水平的20%以下;90年代以后,大、专文化水平的达到60%以上。现在,各个单位的高级职称人员、研究生、硕士随处可见。 从冀州城的“土”变“洋”,跟时尚,越来越现代化,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梦的不断实现,幸福在一步步走来。
注:数字据《冀州市(冀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年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