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5-4-10 06:31 编辑
2015年4月2日 刊于《河北农民报》 50多年前的徐家庄农业中学
河北省冀州市(原冀县)50多年前有一所徐家庄公社兴办的徐家庄农业中学,简称“徐家庄农中”。 后期,该学校被称为“红专大学”。这所学校,创建于1958年秋,“下马”、解体于1962年初。当时,这所学校,最多时设有20个班,拥有学生1009名。
这所学校,虽然仅仅存在3年多的时间,但是,却曾一度辉煌,做出骄人的业绩。1960年2月17日,当时的中共衡水县委,作出决定、发出号召,“全县学习徐家庄农业中学”;1960年2月24日,石家庄专区机关报《建设日报》,发表题为《我区教育战线上的红旗---徐家庄农中》的社论,并用近2个版面,从多个角度,宣传了徐家庄农中的业绩。这所学校的书记兼校长李连堂进京出席了1960年国务院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系统先进工作者“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可是,1993年出版的《冀县志》,对于这所学校,却只字没有。 徐家庄农中的业绩,核心是“三符合”:符合当时“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符合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的需求;符合毛泽东主席“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以学为主,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一贯教育思想。按1960年《建设日报》的说法:该学校“荣获省、专、县、公社奖旗13面”。“取得了国家、公社、群众、学校、学生、家长‘六满意’”。 1、徐家庄农中按农业生产需要设置课程。该学校的教学安排,坚持灵活多样,半农(工)半读。根据农时季节,不忙多学,忙时少学,大忙不学,闲时集中时间学,全年文化课时间不少于6个月。文化课以外的课程,按当时及以后的生产需求设置。生产和建设需要什么,他们就设什么课程。国家和公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他们设置的有机电、农业技术、理化、财贸、林业、水利等,后增添了机械、土木建筑、畜牧等。 2、徐家庄农中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该学校在教学中,坚持学什么,干什么,把学习与实践、学习与生产劳动紧紧结合起来。如,学土壤成分分析时,去深翻土地;学生物时,去庄稼地里除虫;学机电时,到工厂、汽车运输队、拖拉机站实践;等等。他们协助公社普查了土壤、为公社完成了渠网化的普测、完成电网化的部分安装任务。他们建立了13个生产实验基地,搞科学种田试验。试验田实现亩产小麦1200斤、最大的南瓜80多斤。1959年底,全校能够操作汽车、拖拉机和电动机、能够分析土壤结构、能够担当畜牧兽医的学生达320多名。师生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还发明创造、试制成功石灰脱胶和各种机械部件百种以上。 3、徐家庄农中不断提高教师水平。教师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该校组建起政治、机械、农业技术和语文等教研组,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还外出听课取经19次,外聘人员讲课56次,借他山之石,提自己水平。 4、徐家庄农中坚持勤俭办校。该学校坚持了勤俭办校,广开生产门路,增加收入,使学校得以巩固和发展。他们除去经营好公社划给的500多亩土地外,还与教学有关的机械厂、造纸厂、供销社、畜牧场等19个单位订了协议,使学校的生产项目纳入国家计划。1959年做劳动工日5.8万多个,收入10万多元。学校实现除教学经费、师资费、书籍、人员医疗费外,还有余额。用余额购买教具71件、生产工具400多件、收音机、扩音机和有线广播设施,安装了电灯,等等。 徐家庄农中50多年前的经验,对于今天的教育,是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呢? 【资料来源于1960年《建设日报》和老人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