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树人 于 2015-4-10 17:19 编辑
60、接见
60(2)、青龙桥
60、接见 (2012年5月8日) 许树人 西直门西接待员, 不停昼夜应开筵; 起身零点东单去, 玉带桥旁急向前。
赴京 红卫兵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直接推动了它的发生和发展,当时有一首诗恰切地描写了他们的形象——那闯劲呀,捅天,天要破!跺地,地要炸!那造反派的脾气,就像跳出炉膛的钢花!小将们的革命行为,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和支持。当然,到北京去接受毛主席在天安门上的接见,更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盛举! 毛主席接见内蒙古红卫兵的消息,给呼和浩特的革命小将以无穷的力量。他们多么想见一见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啊!
1966年10月1日,毛主席要接见内蒙古的红卫兵的喜讯传来,顿时学院上下,欢呼雀跃,一片欢腾…… 千百革命师生,沉浸在从来没有过的欢乐之中! 我们大概是提前一两天先就到达了北京,记得当时都统一住在西直门外的白石桥接待站里。楼舍高大、空旷…… 住的地方是一座刚刚完工的新楼,上下有很多层,每个房间的地板上都只铺着一层草苫子,行李打开了,就能躺着休息。内蒙古师院的红卫兵都住在这个高楼里。 接待站的人很多,昼夜来往不断,所以,站里的食堂一天24小时都在开着,随时都可以拿饭票领到饭吃…… 接见的头天晚上12点左右,学校就集合整队出发了。 只知道跟着前面的人疾走,一路上东拐西折,急急匆匆地,也搞不清走过些什么地方,一直到天蒙蒙亮时才到了东单的长安街。 游行开始时,是60人一横队,依次前进,真是浩浩荡荡,势如潮涌。个人根本来不及思考什么问题……当时的年轻人,恰如一篇赋里写的那样:梦想于驰骋兮,卫国而安邦。若喷薄之旭日兮,犹奔沸之汪洋。怀不二之至诚兮,抱燕赵之慨慷。 快到金水桥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期盼天安门的愿望就要实现了,小将们热血沸腾,激动万分。恰如一首朗诵诗里写的—— 天安门啊,天安门,今天我终于见到了您!
多少战斗的昼夜,我想起了你。
多少次被党政军内一小撮走资派打成反革命时,我想起了您!
多少人从这里带走了革命的火种。
多少人从这里增添了百倍信心力量和勇气。
多少人在这里发下了壮烈的革命誓言。
多少人在这里见到毛主席。 真走到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外时,顿时觉得距离城楼太远,又跑得很快,领导人的形象并不如电影上看得那样清楚,人们相拥着、又不得不沿着长安街向西奔跑……此时,红卫兵们的心情,正像一首诗里写的那样:“天安门前涌红潮,小将热情比天高。胸前像章带泪闪,手中宝书连心摇……” 还有一首诗,生动地描写了毛主席接近红卫兵的景况——蓝天下,红旗如海。草地上,鲜花盛开。青山绿水放声歌唱。呵,金水桥升起红太阳。满面笑容多么慈祥。博大的胸怀像大海一样。红帽徽闪烁着金沙浪花。草色军装散发着罗霄山香…… 走过了天安门,队伍渐渐地慢了下来,这时才觉得脚上打了泡,行走双腿瘸…… 在一处空地上,学院的领导宣布,学生可以分头行动后,大队人马骤然散去——有坐车去各大学看大字报的,有逛王府井大街的,还有去北海、景山看风景名胜的,一切也尽随其便…… 等回到西直门的白石桥接待站时,大家喜笑着交流自己的见闻…… 坐在返程的火车上,同学们仍然喜笑颜开,他们各行其是,分食其果……人群中,我第一次认识了别人买的柚子,但并不知道它的滋味。这种南方水果,原来自己也见过,却叫不上来名字,也从没想买个尝尝;现在见人家扒了皮,掰开一牙一牙地吃,也算开了眼界…… 火车过了南口之后,慢慢地爬着坡,从车窗里,可以远远地领略西边八达岭的风光,感到无限的惬意…… 据说,居庸关长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中间,两旁山峦叠嶂,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今日方一睹靓颜…… 远望着一段一段古老的长城,跺强连绵,时上时下,随着火车的行进,不断地崭露着头角,此时心里涌起的是伟大、惊险、壮美……种种不同的感觉。忆及此景,2012年3月10日作《七律·长城》一首,由衷颂唱——长龙八达绵延岭,云抱山环翠绿崇。 高耸城楼瞻敌外,飞腾华夏耀星空。 蜿蜒万里晴如画,索道双行半空通。 远眺登高秋色艳,游人如织兴愉隆。 到了青龙桥,火车要调头,停车时间较长。人们可以到站台上走走。当我亲眼目睹了屹立在站台上的詹天佑巨像——这个火车碰钩发明者的时候,觉得他的贡献太巨大了!他的智慧,他的辛勤,给后来的铁路运输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辆一辆的车厢连接起来,才是一条条多载的长龙啊…… 火车调头之后,盘旋向上,渐渐地爬上了塞外的高原。它缓缓地前进着,有节奏地发出轰响……这时候,远眺着漫漫的荒野,山水、村落,大自然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车上的红卫兵小将,还激动地谈论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见闻和见解,或说或笑,并没有倦意…… 回到呼市之后,红卫兵们的热情更高了,革命的胆量更大了。记得当时自治区的领导权星垣等还到过学院,是鼓励,也是支持…… 有资料记载:1966年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认为他们的行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并说:“不论在北京,在全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凡是同你们采取同样革命态度的人们,我们一律给予热烈的支持。”同时,毛泽东要求他们“注意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从此,红卫兵运动遍及全国。8月18日,毛泽东等开始在天安门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和红卫兵。1966年8月18日,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无产阶级文化 大革命群众大会”,毛泽东等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 的群众和红卫兵。这一天,毛泽东身穿军装,在天安门接见来自 全国各地的群众和红卫兵,接受并配戴了红卫兵敬献的袖章。此后,毛泽东又分别于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18日 、11月3日、10日、11日、11月25日和26日多次接见红卫兵。到 11月下旬为止,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和学校师生达1300多万人。 这说明,毛泽东对红卫兵造反运动积极支持,把红卫兵和青年学 生视为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突击力量。在毛泽东8次接见红卫兵的鼓舞支持下,各地分散的、零星的造反运动,迅速统一到红卫兵这个风靡全国的组织形式下,发展成为一股席卷数千万青年的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