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4-10-13 05:56 编辑
(发表于《中国网》) 冀州的农村之最 冀州市(原冀县)地处华北大平原,河北省东南部,是1993年撤县建立的县市级。千百年来,冀州就是以农民、农业、农村为主。知微见著,从冀州的农村之最,可以看到冀州、河北乃至全国的社会发展状况。
最早建立的村
冀州400多个自然村中,据地名普查资料,有4个建村最早,都是建立在秦时春秋战国期间。它们比冀州城还要古老,《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公元前221至前206年)地图中,没有冀州城,但标有扶柳城等村。 今小寨乡扶柳城村,建于2300多年前,当时为一城邑。《战国策》载:公元前297年,“赵伐中山取扶柳”。隋朝以后沿化为一般村庄。 今码头李镇南顾城村,建于春秋战国时,当时为赵国的一座城邑,称昌成。《战国策》载:公元前256年,“燕攻昌城”。 今前恩关村和后恩关村,古时两个村为一个村,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旧志载:“恩关者,乃古机察地也,界在燕齐之间”,“秦在此设关卡”。元末时,在原村内修筑关壕,遂一村变两村,壕南称前恩关,壕北称后恩关,两村名沿用至今。 最早建设“新农村”的村 早在1958年冬至1959年,今徐家庄乡徐家庄村,当时作为徐家庄红旗人民公社的所在地,就掀起建“新农村”的高潮。1、拆老房,建设红旗大街两侧的房屋。街两侧的房屋,全部是“一卧到顶"的砖房,不再用土坯。街中间建的是商业大楼,2层,40个房间。街东头的南北两侧是3层的楼房。街东部的南北两侧是2层的楼房。2、建设新的农民住宅。由河北省设计院设计,在村的西南部,建了4排农民新住宅。全部是起脊的砖瓦房。每排100多米长。计150多间。户与户之间没有院墙相隔。房屋跨度有2排是8米,2排是4米。此处被命名为“新农村”,直到现在还是这样称呼。 3、在“新农村”西北处,建了个大礼堂。
最早的中共支部、党员、女党员
冀州最早的中共农村党支部产生于1932年。中共党的地下工作者李幼贤,又名李力,受中共北方局派遣,从天津回到故乡冀县。他以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1932年秋,李幼贤发展农民胡灿章、刘玉芳夫妇入党,他们3人组成了冀县农村第一个中共党小组,不久,成立了中共冀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伏家庄党支部,李幼贤兼任支部书记,受中共直南特委领导。 到1937年,全县发展到7个中共农村党支部,党员60多名,分布在21个村庄。 冀州最早的中共农民党员就是胡灿章和刘玉芳夫妇,刘玉芳也是第一位中共女党员,同时是全县第一位女支部书记。她1903年出生今冀州镇北关村一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出嫁到伏家庄(今属冀州镇)。1932年,任中共伏家庄村党支部书记,1938年任中共冀南区委妇女救国会宣传委员,1938年任威县妇女组织—-“模范班大队部”组织委员。1942年回本县任一区区委委员兼妇救会主任。1942年前后,刘玉芳积极开展敌占区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党员工作。她建立和完善了冀县双庙、东八里庄、岳良、王庄、河夹庄、黄沙村、北关、西关等村和城内槐林街等党支部,先后发展党员70多人。1945年再任伏家庄村党支部书记。1958年至1960年任伏家庄生产大队大队长。1987年12月17日病逝。
最早的全国劳模
冀州第一位全国劳模是郁洛善。他原籍南宫,因生活所迫,14岁就背乡离井给地主当长工,定居今官道李镇西沙疙瘩村。 郁洛善195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获毛主席题写“劳动光荣”的奖状。1952年,与全国著名农业劳模耿长锁、李顺达等人组成中国农业代表团赴前苏联学习参观,学习参观了5个月,受到斯大林元帅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郁洛善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带领群众积极开展减租、减息和对敌清算斗争,在全县最早办起互助组、合作社,组织群众打井、办副业,发展生产。1944年就被《晋察冀日报》报道宣传,被评为晋察冀边区劳动模范。
第一位农民副县长
郁洛善于1952年5月至1956年12月担任冀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不脱产),为冀县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农民副县长。 郁洛善原籍南宫人,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定居冀县西沙疙瘩乡西沙疙瘩村。抗战时期,积极抗日,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建全县第一个互助组、第一个合作社、第一个副业,带领本地农民改沙治碱,兴修水利,成为省和全国劳模,曾被毛主席、周总理、斯大林元帅接见。
最早的“大包干”
冀州最早的“大包干”村产生于1980年。最早的“大包干”村有垒头公社(今小寨乡)的垒头村、后张家庄村、扶柳城、北小魏村、南小魏村和西沙公社(今官道李镇)的羡家庄村、西白家庄,计7个村,41个生产小队。这些村、队都是“三靠”村、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在全县是最穷的。 冀县“大包干”村,1983年初,达1641个生产小队,占全县总队数的97.7%。
最早用农业机械的时间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早在近70年前的1947年,中共太行区党委和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利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提供的拖拉机,在冀县城内信都书院旧址(今冀州中学所在地),筹办华北第一期拖拉机驾驶员训练班。1949年1月,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在今小寨乡南良村举办了第二期训练班。此后,就用拖拉机耕地、用收割机收割小麦。1951年7月23日的《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题为《看机器割麦子》的报道。 冀州最早的拖拉机站是1955年秋在现今官道李镇羡黄村(今羡家庄村)建的。当时,省配给拖拉机7台,当年机耕3000多亩地。村拥有拖拉机最早的是今南午村镇孟岭村和小寨乡东兴村。 冀州第一批农作物收获机械为1956年上级分配给的两台苏制小麦联合收割机。1959年开始使用波兰大型玉米脱粒机。 冀州到2006年,拥有各种拖拉机3.2万台,基本实现了农作物的耕、播、收、运机械化。
最早用电的时间
冀州农村最早用电的时间,在1958年。今徐家庄乡徐家庄村,当时作为徐家庄红旗人民公社的所在地,1958年就用上了电。1961年停用。1968年又恢复了用电。1977年起,村民家中用上了电灯。 1958年,徐家庄红旗人民公社建立了发电厂,运用涡轮机(锅驼机)发电。当时,徐家庄村的大、小队队部、食堂用上了电灯。 1968年,徐家庄村购买了1台发电机,带动机磨加工粮食、带动水泵抽水,并给大队部供照明电。
最早用化肥和地膜的时间
“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农业丰收离不开肥,更离不开化肥。冀州农民种地,从1952年起,开始施用化肥。刚用时,人们叫化肥为“肥田粉”。 冀州近100万亩耕地,年用化肥量,1952年125吨;1957年超千吨(1412吨);上世纪60年代末5500多吨。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全县年用化肥量达2万吨,2006年达9.1万吨。 冀州最早推广使用地膜,是在1980年。开始是在瓜、菜生产上使用,逐渐地推广到大田作物。1984年起,大面积推广棉花地膜覆盖技术。全冀州市使用地膜1996年10万亩,360吨; 2006年43万亩,1712吨。
最早的深机井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上世纪70年代有一句话,叫“有井一片绿,无井一片黄”,机井在冀州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冀州最早的深机井,是1955年天津凿井厂先后在今小寨乡西岳家村村北、徐家庄乡徐家庄村村西、徐家庄乡松篱村村北打的3眼铁管井,深度都在200米以上。 冀州深机井1972年1374眼,1978年2637眼,2006年3796眼。现在,冀州最深的机井为温泉小区地热供暖井,井深800多米。
最早的外贸出口
冀州最早的外贸出口,是今南午村镇李瓦窑村一带的鸭梨,明朝年间(公元1400年间),距今600多年,通过索卢河运往沿海口岸,买给外国商人。寺前瓦窑村东装卸货物的河路码头的砖砌根基至今仍存在。 另外,较早的外贸出口有,今周村镇后恩关村寇家的金银首饰,清朝光绪12年(公元1897年)前,通过北京客商出口到俄国、日本、印度等国。今周村镇东安店村郑家生产的剃头刀,民国初被高丽商人一次购走1000把,并议定郑家长期向其供货。 冀州出口额,1978年52万元;1988年1100万元;2006年1408万美元。
最早搞副业、企业的村
今官道李镇西沙疙瘩村,早在1944年就开展了副业生产。在旱灾严重的情况下,村里响应党的生产自救号召,集股办起了劳资分红的全县第一个副业生产合作社,开了个粉房,加工干粉,卖粉条和粉渣,并用粉渣喂猪,卖猪肉和积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分不了多少红利,发不了财,但也可以赚点辛苦钱,人们吃上廉价的碎粉条和粉渣,使穷哥们儿在1943年大旱灾之后活下来。 冀州最早的乡镇企业(原称社队企业)是,1969年魏家屯公社(今魏家屯镇)办的笔刷厂、门家庄公社(今门家庄乡)办的橡胶制品厂和南午村(今南午村镇)、恩关(今周村镇)两个公社办的油石厂。全县乡镇企业1988年发展到7246个,从业人员4.1万人,产值3.28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0%,纳税120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 最早的农村幼儿园 冀州最早的农村幼儿教育,是1950年今门家庄乡魏家庄村民办幼儿班,入班幼儿26名。 1954年,全县有幼儿班29个,入班幼儿121名,幼儿教师,也称为保育员42名。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跃进”时,村村办有幼儿班,1960年,有幼儿所、园301个,幼儿班368个,入班(所、园)幼儿17511名。
最早的农村电话
早在1948年,开设了县政府至码头李区政府(今码头李镇)的电话。1957年7月,开设县至各区、乡(乡镇)的电话。1958年,实现了乡乡、村村通电话。
1985年1月6日,北漳淮乡北内漳村在全衡水地区首建了50门的电话交换点,农民家庭用上了电话。
最早看电影、看电视的时间
1954年,冀州农民开始看电影。1954年冀县建了最早的一支电影队,名为河北省电影队冀县第11队。有放映机1台,人员4名。1955年更名为河北省电影队冀县第162队,有2支电影队,人员6名,放映机2台。轮流到各个乡村放映电影。 冀州于1969年冬,冀县广播站购进了全县第一台电视机。这台电视机为14寸,是黑白的。1971年,冀县文化馆购进了全县第二台电视机,屏幕冲着大街,晚上打开播放节目,让人们观看。农民进城能够看电视了。1980年,全县绝大部分村购买了电视机455台,绝大部分农民可以不出村看电视了。后逐渐发展了农民家庭买电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