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3821|回复: 22

[文化散论] 冀州的模范村干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0 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4-6-20 05:04 编辑

(连载于《衡水日报》)
冀州的模范村干部
   
      农村工作,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和县(市)、乡镇、村3级干部。农村工作成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基础---村干部的能力和努力。
     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辈子工作在农村。所以,对于村干部的情况十分了解。
      笔者所在的河北省冀州市(原冀县),从建国前至今,涌现出许多忠于党的农村工作的模范村干部,他们对于全县(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精神文明等,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全国劳模郁洛善

郁洛善生于1894年,1969年因患心脏病逝世。他原籍河北省南宫县(今南宫市)郁家庄村人,幼年家中清贫,1934年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定居冀县(今冀州市)西沙疙瘩村。14岁起给地主当了12年雇工。后在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多年,还曾经担任冀县人民政府不脱产的副县长。是冀州的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郁洛善在抗日战争中,站岗放哨,掩护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给八路军送食物,给地下党往敌炮楼内的“内线”送情报,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并且送自己的独生儿子参加了八路军。1944年3月,他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在任村党支部组织委员期间,积极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对敌清算斗争。在旱灾严重的情况下,他响应党的生产自救号召,集股办起了劳资分红的全县第一个副业生产合作社,在他的领导下,打井、开粉房。其模范事迹被刊登在当年的《晋察冀日报》上,并被选为晋察冀劳动模范。
    1945年,郁洛善将变工组、包工队发展为互助组。当时,组里连牲口都没有,在他领导下,全组成员艰苦奋斗,努力生产,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当时的冀县县委、县政府在县农业展览会上,用连环画的形式表扬和宣传了他办互助组的事迹,并在全县树他们为走集体化道路的红旗;郁洛善连续3年被评为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他把上级奖给他的1头驴、500万元(相当于今500元)奖金和切片机、五轮水车等奖品全交给组里,鼓励全组人员加倍努力生产,报答党的恩情。
    1951年冬,郁洛善率先成立起有9户农民的初级农业社。当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并颁发给他硬板纸的毛主席亲自题词“劳动光荣”的证书。1952年4月,郁洛善随中国农业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学习5个月,与苏联人民的领袖斯大林元帅合影留念。1953年他领导的农业社发展到31户,1954年又创办了3个村(西沙疙瘩村、东沙疙瘩村、田家庄村)的联社,入社农户有297户。1955年在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中,郁洛善领导的农业社又发展成为拥有5个村(西沙疙瘩村、东沙疙瘩村、田家庄村、陈家庄村、王孟张庄村)、703户规模的农业合作社。1958年又将高级社发展为人民公社。
西沙疙瘩村历史上是个贫困村,风沙、盐碱是当地“两害 ”。郁洛善带领群众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在村西北筑起防风墙、造起防护林,挡住了风沙的袭击。在社内打大眼井、砖井、机井151眼,改沙治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社内收入大大增加。   
郁洛善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他虽然身为社里的领导,1952年还被选为冀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不脱产),但他穿的总是一身家做衣服,腰里系着块白毛巾,身带大烟袋。出门办事、开会,骑着头小毛驴,从不要集体补助,不花集体一分钱。坚决不让县里车接车送。他与群众同下地、同劳动,而且身先士卒,苦活、累活总是带头去干。渠道决口,他不顾天寒地冻,第一个脱衣下水。
郁洛善把群众的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在艰苦创业年月里,逢年过节宁肯自己家里苦一些,也要想法叫村民们吃得好一些,他常用自己的钱和东西去帮助困难群众。听说社员文信福生活上有了困难,郁洛善就将二儿子捎给他的5元钱给了文信福。春节时社员石翠印没钱买猪肉,他就把自己买到的猪肉送去。他把孤儿尚竹、尚会真当亲生儿子照管。1963年发生特大洪水时,郁洛善虽然年近70岁,仍然风里来,雨里去,趟泥下水,围埝筑堤护村,妥善安置群众。
郁洛善逝世后,衡水地区(今衡水市)行政公署(相当于今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第一位女党员刘玉芳
冀州第一个农村中共党支部是今冀州市冀州镇伏家庄村党支部,产生于1932年。这个党支部内就有胡灿章、刘玉芳夫妻俩。胡灿章是冀州第一位农民党员,刘玉芳是冀州第一位女党员。刘玉芳于1932年底,接任伏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是冀州第一位女党支部书记。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生产大队长多年。
为解决党的经费困难,刘玉芳与丈夫商议,先后卖了家里的8亩地。1937年8月,当她听说国民党军队退却时在枣强县一个老乡家留有3支枪时,她立即说:“多少钱也要!”“卖房子也要买枪!”。为此她家卖了12间房,毅然决然地买下了这3支枪,将枪无偿交给党组织。
刘玉芳1938年任中共冀南区委妇女救国会宣传委员,1938年任威县妇女组织—-“模范班大队部”组织委员。刘玉芳1942年回本县任一区区委委员兼妇救会主任。1942年前后,她积极开展敌占区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双庙村、东八里庄村、岳良村、王家庄村、河夹庄村、黄沙村、北关村、西关村等村和城内槐林街等党支部,先后发展党员70多人。
刘玉芳1945年再任伏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她带领群众斗地主、分田地,还组织妇女做军鞋,动员青壮年参军支前。解放后,她组织起伏家庄村第一个互助组。成立农业合作社时,她第一个报名入社,还当了社长。1958年至1960年她是全县屈指可数的生产大队女大队长。她带领群众挑水抗旱修水利。晚年,她仍主动为年轻干部出主意,想办法,积极为党工作。
她于1987年12月17日病逝。

周总理赞扬的张书经
张书经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1987年病世,担任冀州市码头李镇南大庄(原南小庄)村党支部书记近40年。他所领导的村,粮、棉双高产,1966年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并且,经周总理提议,村名由“南小庄”更改为“南大庄”。
1966年3月8日和22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波及到冀县(今冀州市)的滏阳河沿岸以西广大乡村,受害十分严重,全县人员伤亡666名,房屋倒塌25.1万间。
周恩来总理在1966年4月1日,顶着漫天风沙的六七级大风,在慰问了宁晋县东汪公社和束鹿县王口公社之后,乘银色的直升飞机又向冀县而来,在冀县码头李村西北降落。
周总理没有一刻停歇,随即走进会场,在临时准备的简易讲台上,精神抖擞地开始了向群众的讲话。周总理在大会上,首先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和国务院慰问大家;然后,根据“快到清明了,到播种季节了,麦苗返青了,生产忙得很”的实际情况,围绕“修房慢一步,先搞窝棚住”“重建家园,要首先发展生产,不误农时”这些中心内容,重点阐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16字抗灾方针,给灾区人民指出了奋斗方向。
群众大会结束之后,周总理在帐棚里简单吃过午饭,没顾上休息,就召集了冀县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时任南小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张书经参加了座谈会。
当时的南小庄村在张书经带领下,引水压碱,修堤造田,扩种粮棉,采用科学管理技术,取得了粮棉双高产,是省、地、县的农业先进单位,张书经曾经参加了全国棉花会议。在地震后这次座谈会上,张书经向周总理汇报了本村粮食亩产500多斤、棉花亩产皮棉110多斤后,周总理高兴地说:“那你们就是‘模范庄’了。‘南小庄’成‘南大庄’了。”随着又追问张书经一句:“书经同志,我看就把‘南小庄’叫‘南大庄’吧?你看怎么样?”书经高兴地说:“行喽,好哇!”周总理扭头又问站在他身旁的县委书记高顺古说:“你说呢?”高顺古说:“我举双手赞成!”随后,周总理又征求衡水专区和省里负责人同意后,就兴奋而严肃地说:“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同意你们改。但是,咱们说了,现在都不算定准儿。书经同志,回村开个社员大会,让群众讨论讨论,群众同意,你就改;群众不同意改,你可别改。这件事,最后还得是群众说了算。”当日下午,南小庄村召开了群众大会,经社员讨论,一致同意将村名改成了“南大庄”。
由周恩来总理提议改名的南大庄村改名后,村民的干劲更足了,先后打了十几眼机井,买了拖拉机和75马力东方红,成为全公社第一个用大型机械的村庄,粮食产量与棉花产量每年都要上一个新台阶,1个200多户的小村,每年向国家交售的公粮就有十几万斤,多次被上级命名为红旗村。中央、河北电视台还把村里收麦和交公粮的场面拍成了纪录片。

                                  农业“土专家”邢福元
邢福元(1921~1980年),今冀州市小寨乡东兴村人。他14岁到北京、天津学徒。几年后回家务农。1944年,成为中共地下党联络员。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东兴村村长、社长、中共党支部书记。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评为县劳动模范,60年代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邢福元以热爱科学种田而被称为农业“土专家”。 早在1957年,他为探索科学种田经验,组建了自己挂帅,团支部书记主抓,有经验老农参加的科学种田试验小组,建立了试验田、场。他们常年坚持虫情测报;搞了改碱试点;进行了化肥施肥量和施肥方法的对比、良种优选对比、密植和栽培管理等科学试验。后来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由2亩试验田扩大为60亩、150亩的试验场,实验项目增加到20多个,如土壤化验、种子杂交改良、提纯复壮、农药配比、留棉培育等试验。在科学试点的基础上,到大田推广,在每方田都设3个地温表,测试早、午、晚地温。为摸索棉花的生长规律,他在各棉田设有牌式记录,从中找规律、订措施,确保科学管理。邢福元曾被省农科所命名为“科学种田的标兵”,还成了县领导的农业生产参谋。在他的带领下,东兴村成了全县虫情测报、诱蛾预防、药物除治唯一的检测点。1966年,他村河碱洼的棉田亩产皮棉高达118斤;1979年,东兴村棉花产量在河北省名列前茅。150亩的试验场和4000多亩耕地成了全县、全地区乃至全省的小麦、玉米、棉花优种基地。
农业互助合作化时,担任社长的邢福元就想搞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为此,他带领干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现了方田林网化、路渠配套化,进而推广了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1957年春节刚过,他就邀着本队的一个老瓦匠,冒着凛冽的西北风,在滏阳河坡上,对一个大型扬水站的定位和用工用料作了安排。在他的鼓舞和带动下,人们齐心合力,干劲冲天,原计划一个月的工程,仅用了20天就完成了。24吋的大水泵扬水了,5华里的主干渠,使2000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田。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带领社员们建起了3座扬水站,使全村6000亩旱地实现了水利化。
为实现农业机械化,1957年起,邢福元带领村民们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20世纪50--60年代,东兴村创下了冀县农业发展史上的10个第一:在滏阳河边第一个建起了机械扬水站;第一个购置排灌机器;第一个开发地下水,打了深井;第一个建立农业科学试验场;第一个实现农业种植区域化、优种化;第一个实现汽车运输;第一个拥有大型农机具,实现耕作机械化;第一个建设方田林网,实现了路林渠配套;第一个建立农村油棉加工厂;畜牧养殖业第一个实行自繁自养。
为了解决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村民看病困难,邢福元请到老中医、西医和药师,购置必须的医疗器械,建起一个中西结合,医生、药师、药房齐全的保健站。根据当时的经济实力,村民每人每年集资2元,看病时,个人付费30%,集体负担70%。当时,东兴被省、地、县命名为“医疗卫生先进生产大队”。
1966年邢台大地震,波及到东兴村,毁坏了百余间房屋。在研究震后重建时,邢福元主张统一规划,建成一个新东兴。于是,他组织建筑专业队,建了一个连环砖盘窑场。街道、户宅统一规划,村民盖房只交60元,不足部分村里补贴。1年的时间过去了,东兴村宽敞整齐的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建成了,低压电线杆整齐排立,晚上路灯通明。一所所新住宅建成了,地震时的倒房户、危房户纷纷搬入新居。一改过去东兴村没有正规街道,村民住宅杂乱无序的状况。
邢福元家的房子虽然也属于危房,理应搬入新房,但都被他拒绝了。直到全村群众都住进了新房,他才家搬进了新屋。
1978年,邢福元患了严重胃病,1979年又确诊为食道癌。生病期间,他仍然惦记工作,继续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一直到公社(今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做出决定,停止他的工作,逼着他才去住了医院。在北京301医院化疗时,公社和村干部看他,他还逐块地询问棉花的生长及管理情况,说:“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东兴的棉花产量还没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如果我不行了,死后就把我埋在滏阳河大堤上,活着我没能把棉花产量搞上去,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搞上去。”“(亩产)不到千斤籽棉非好汉。如果能让我多活两年,我争取让东兴粮棉双过千。”
邢福元去世后,地、县领导、机关单位和来自本县、深县、饶阳、安平、景县等地的先进社队代表、生前好友及本村村民1000多人为他送行。


创粮棉最高产的赵莫夫
       赵莫夫(1919~1968年),原冀县(今冀州市)魏家屯镇韩家庄村人。他小学毕业后到京城书店学徒,抗战初期回故乡,在抗日高级小学任教,参加抗日活动。后在枣北县七区抗日政府任文书。1945年,调任冀县人民政府财政科副科长,后任冀南行署财务审计。1950年,因病退职回家。在本村担任了9年大队长(相当于今村委会主任)。
1951年,赵莫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先把自己家的地、车、牲口贡献出来,动员10户农民成立了全县第一批、全乡最早的互助组.1952年,又趁热打铁成立了全县第一批、全乡最早的初级生产合作社。1960年,他担任了韩家庄村大队长。
赵莫夫以创出了冀县(今冀州市)400多个村的粮棉最高产量而闻名。1964年,韩家庄村粮食亩产过“黄河”(200公斤),成为冀县“学大寨”先进典型。1968年,粮食亩产407.5公斤,过了“长江”(400公斤),成为衡水地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在此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初期,韩家庄村粮食亩产就超过了1000斤,棉花亩产皮棉超过了150斤。1970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水利部部长钱正英等领导到韩家庄村视察,同年8月,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前往视察;外国友人也去参观。《人民日报》在二版头条以《盐碱地上创高产的一个范例》为题,详细报道了韩家庄村的事迹。韩家庄村成了全国的农业先进典型。
韩家庄村地处于老盐河故道西岸,村里多是盐碱地、老旱地,原来完全靠天吃饭,群众温饱都无法保障。赵莫夫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带领群众大兴水利,先挖深村里大坑蓄水,后打土砖井。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为村集体买水泵、买柴油机、建扬水站。不断扩大水浇地面积。他们通过大水淋碱,改造盐碱。1962年,开始大面积平整土地。赵莫夫还把自己的自行车卖掉,动员全村干部群众集资,打了全县最早、全乡第一眼机井。随后,全村耕地由旱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韩家庄村一改原来贫穷面貌,粮食、棉花连年喜获丰收。在“三年困难时期”,全乡唯一没有挨饿的村就是韩家庄。
赵莫夫本来在农业种植方面是外行,但他好学、好钻研。通过从报纸、刊物、书本上学,自己摸索,总结了一套粮棉种植技术,硬是成了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他对于各种农作物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打药等等,都了如指掌。当时,连县农业局技术员都伸出大拇指,称赞赵莫夫是农业种植上的“土专家”。时任冀县县长高明宇,把赵莫夫请到了县招待所,两个人谈了一个通宵,高县长对于赵莫夫高度佩服、赞扬。
1963年,冀县遭遇特大洪水。洪水来之前,赵莫夫带领全村群众在村四周围埝挡水,连续奋战3昼夜,硬是用锨、筐、推车环村围起了一条一人多高的土埝。当洪水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时,其他村庄全被淹没,唯独韩家庄村如铜墙铁壁一般,任洪水汹涌澎湃,依旧安然无恙。
赵莫夫在当大队长的9年中,为了工作,住进了大村办公室,而斜对过就是他自己的家,他经常是一两个月不回家住。他说:“为了百姓好找,为了工作方便”。
1968年,年仅49岁的赵莫夫同志不幸逝世,全村的老百姓都哭成了一片。出殡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自发组织起来,为他送行。后来,村民还自发地为赵莫夫立了一块纪念墓碑。碑文中写到:“赵莫夫1960年至1968年任韩家庄村大队长,历时九年,任职期间廉洁奉公,艰苦创业,堪称党员楷模、人民公仆。”时任县委书记参加了纪念墓碑落成仪式,并亲自为其揭碑。


点评

很棒的介绍!可惜,我没有分了。  发表于 2014-6-20 10:23

评分

参与人数 4人气值 +20 收起 理由
游游 + 6 赞一个!
真真 + 3 很给力!
耄耋庠生 + 5 发帖加5分
九娘 + 6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设新农村的李青云
李青云(1926~2000年),冀州市北漳淮乡北内漳村人。年少时他就与父母一起参加抗日活动。1939年,14岁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李青云曾在部队担任通信员、勤务员、警卫员、参谋、干事。被定为二等甲级残废。1952年转入地方工作后,曾任冀县人民政府建设科、工商科科员,区委组织员、乡副乡长等职。1962年7月回老家,先担任村副职干部,1973年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担任北内实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0和1996年,李青云被河北省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农民企业家”,199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劳动模范”,1997年被省委命名为“优秀人民公仆”。
李青云闻名于把北内漳村建设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北内漳村除获得冀州市、衡水市、河北省多次表彰外,还荣获3个国家级荣誉称号:1996年,荣获中国农村小康建设促进会授予的全国“小康示范村”称号;1997年,荣获国家民政部授予的“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2005年,荣获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北内漳村原来也是一个靠种地维持生活的穷村,后来在李青云的带领下,迈上了富裕大道。1964年起,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李青云,带领一些人,在盐碱地里栽种枸杞,到1967年,收获3000公斤,收入3万元,并用此收入款打了全村第一眼深机井,而后又栽种了一些果树。靠种植经济作物,既富了集体和群众,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72年到1979年期间,时任村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的李青云,组织带领群众兴办副业。不但村里(生产大队)搞副业,各生产小队(村民小组)也上项目。他们先后办过制镜厂、翻砂厂、草板纸厂、油灰刀厂等20多个副业项目。到1979年前,全村副业产值达90万元左右,靠副业收入办水利、购化肥、置农机具,使该村成为农业先进村。1980年以后,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以工兴村致富,先后创办了棕垫厂、汽车装饰件厂、汽车零部件厂、新型管材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过亿元,人均利税5000多元,集体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人均拥有17万元。  
李青云带领北内漳村,用工业利润向农业投入1500多万元。一是水利投入。先后打井23眼,并拉电配套,修防渗管道,上喷灌设施,使4000多亩耕地全部实现了水利化。二是服务投入。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为农户提供系列全方位服务,购置各种农机具,解决了机耕、机播、机收问题,还雇用过飞机喷洒农药;聘请农业专家,帮助农民学习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新技术;为农民购买优良籽种、化肥和农药。三是小区投入。开发了种植和养殖2个农业小区,村里投资,使小区水、电、路畅通。种植区发展食用菌大棚130多个;养殖区发展养猪、鸡、牛专业户36个。
   李青云带领的北内漳村,是衡水市第一个电话村、衡水市第一个电视村、河北省第一个电脑村。
  北内漳村有3个方面的专项福利,让农民群众过得十分舒心、安心、开心。一是,退休制。2003年9月始,该村农民男60岁、女55岁即可退休,每人每月享受100元的退休金,每月25号发放。村里为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再多发100元。另外,全村村民每年春节可以得到村里发的过节费1200元。二是,就医。该村1988年建立了卫生院,拥有一流的医疗设备,农民看病一般不用出村。村集体还为农民承担了合作医疗费用。三是,上学。该村孩子上学,从小学一年级就不出村。初中以下,全部免费。对考入高中者,补贴100元;对升上大学者,补贴300元。
    北内漳村十分注重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使农民群众的住房越来越好。自1995年,该村有计划地开发建设了3个农民住宅小区。村集体补贴部分资金,公共设施全部由村集体投资。
  北内漳村的教育、卫生和文化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十分有特色,投入很大,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
  李青云为了村里办企业,把准备给大儿子结婚盖房用的砖瓦和木料献了出来,拉到工地上。资金不足,他把全家1000多元积蓄也拿了出来。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他坚持了“放开土地,抓住企业,统分结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了企业技术攻关,他不顾年老体弱,把办公室设在车间,亲自督战。为请求外援。大年正月初三,他拖着几乎累垮了的身体,冒着漫天的风雪驱车前往天津。晚年,他患肺癌在病榻上,把病房当作遥控指挥部, 指挥企业工作。
1988年,村企业按规定奖励他1万元,在发奖大会上,他却把这1万元奖励给几位成绩突出的技术工人。1993年,冀州市委、市政府授予他“乡镇企业功臣”称号,奖励他1辆夏利轿车和2个“农转非”指标。对于夏利轿车他淡然回绝,2个“农转非”指标,他让给了别人。
李青云曾经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平、姜春云、吴阶平以及省领导的接见和赞扬,得到了北内漳村民的拥护和爱戴。1991年,北内漳村委会代表村民为李青云挂上了“惠荫桑梓”的门匾。
2000年5月14日,李青云同志不幸病逝,15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

创建小康村和博物馆的王宗泉
      王宗泉,冀州市冀州镇二铺村人,1945年生人,2013年病逝。他一生始终在本生活、工作。他18岁当村民兵连长,19岁起至去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和二铺村所属“冀宝斋”博物馆馆长。他是全国著名民间收藏家、优秀农民企业家,是河北省第七、第八届人大代表。
10月28日早晨7时左右,王宗泉因病突然逝世。第二天,多家媒体、网站给以很大关注。人们无不调侃地说:“死个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也不会有怎么大动静呀!”
是王宗泉把二铺村创建成衡水和冀州的第一个“小康村”; 一手创建了衡水和冀州的第一个民办旅游景点;一手创建了全国一流的农民办博物馆。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二铺如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靠土里刨食都吃不饱,老百姓生活很困苦。他们是“城中村”,人均耕地仅仅0.4亩,因此,更是穷得叮当响。是全县闻名的靠贷款、靠统销、靠救济的“三靠”贫困村。到20世纪70年代,累计欠国家贷款12.2万元,吃国家统销粮200万斤。
20世纪60年代中期,王宗泉接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那时的集体财产只有3间土坯房和一个公章,就连每月5元的办公费,也是由各生产小队分摊。除了盐碱荒滩地,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王宗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凑钱买了3根木头,打了点土坯,找来高梁杆当墙,临街盖了个四面透风的棚子修理自行车,这是二铺村的第一个村办企业。在今天看来虽微不足道,但是却奠定了二铺村日后经济发展的基础。随后,王宗泉和几个年轻的伙伴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把几百斤重的米面加工设备硬是从200多里以外的石家庄给驮了回来,建了米面加工厂,又相继建起了炸油条、烙大饼等饮食摊点。在那个整天"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这样做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和风险,一心为父老乡亲办实事的王宗泉并没有太在意这些,而是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王宗泉带领大家,学习“大寨精神”,艰苦奋斗,科学种田,在盐碱地里创高产,把副业收入用于打机井、购肥料,到20世纪70年代初,小麦亩产由原来的20多斤上升到200多斤,产量增长了10倍。到70年代中期,粮食亩产超过800斤。二铺村从此结束了多年来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不但自给自足还将余粮反馈国家。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劲起,改革浪潮风起云涌,全国农业推行“大包干”。 王宗泉带领二铺人坚持集体不散,发展经济。他们继续实行统一经营的形式,坚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二铺村把耕地,实行种田能手专业承包。组织从种植业中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从工、从商、搞多种经营。他们开始是,清挖废水塘,种苇养鱼,开发养殖水面150亩;继而,发展工商业,由零发开始,发展到15个,年集体收入30多万元,相当于农业收入的6倍多。1980年,他们投建年产50万片的暖气片厂一座,当年生产出合格产品20万片,工农业收入上升到80万元,这是二铺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名符其实的企业。1982年,二铺村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进村”称号并通令嘉奖。1984年,二铺村全村人均收入已超过了当时规定的“小康”水平,被冀县(今冀州市)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提前十七年翻番致富的小康村”。当时的县委书记主持,在二铺村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予以表彰、祝贺,敲锣打鼓地把“小康村”牌匾挂在二铺村办公楼上。二铺村成为冀县和衡水地区(今衡水市)的首富、第一个“小康村”。1985年,二铺村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二铺全村共有工商业厂、店26个,工商业从业人员达总劳力的90%以上。工副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9.3%,总产值比1980年的82万元翻了4番多。198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30万元,纯收入3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211元。1987年总产值突破2000万元。村民享受多方面的集体福利。二铺的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农民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生活日益丰富。
1980年7月,王宗泉决定建一个暖气片厂。一天晚上,召开有关人员开会研究,大家一致通过。王宗泉说:“50天后我去暖气片厂剪彩。”在场的人全楞了。50天建一个投资30万元、年产50万片的暖气片厂,谈何容易?当天晚上,王宗泉组成建厂班子,兵分三路,一路建厂房,一路搞设备,一路组织人员到冀县暖气片厂学习技术。第二天,分头行动。50个昼夜后,暖气片厂按时竣工,到年底生产出几十万片暖气片。多少人为之瞠目!
此后,又一个50天期限。1983年7月的一天,一座年产7000吨生铁的冶炼厂决定筹建,总投资38万元。党支部会议开得很简单,王宗泉说得很干脆:“10月1日我要到冶炼厂剪彩。”到10月1日仅仅有50天啊!又是50天?!待建厂的场地上刚刚收完麦子,没有一砖一瓦,图纸、设备、技术人员等等都茫无头绪。50天后,冶炼厂建起来了。有领导人说,这就是“二铺速度”!
二铺村实现小康之后,王宗泉富后思文,勇开先河,从1986年开始,累计动土近百万方,投资1200多万元,在衡水湖西南角大堤外,原是新老城区结合部的一块沉睡多年的荒滩处,建成了衡水第一个民办旅游景区灵秀山庄,并于1993年的重阳节正式向游人开放。后已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旅游定点单位。
1993年,王宗泉带领二铺村,投资拍摄了古装电视连续剧《竹林寺》。拍摄的主要外景为灵秀山庄和衡水湖,通过剧情和画面,多方位地展示了古冀州风情和多姿多彩的衡水湖风光。这是冀州历史上的第一部古装电视连续剧。
兴建灵秀山庄挖土方时,从地下丈余深处挖出了许多陶瓷残片,引起了王宗泉的关注和深思。这位自幼酷爱读书、熟知史志的村官想到了冀州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想到了冀州的知名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当这些思绪被他反复梳理后,一个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发展旅游事业,促进经济增长"为主旨,筹建“冀宝斋”古瓷器博物馆为重点项目的方案,很快在村领导班子中形成决议并付诸实施。
王宗泉从此走上了近30年漫长的与古瓷器为伍之路。他除去刻苦读书、拜师求教外,住路边店、吃地摊饭、驱车百余万公里,九下瓷都景德镇,跑遍了全国有名气的大博物馆,参加各种规格的拍卖会,经常带着实物与专业人士探讨、请来同行们鉴评,终于历练成了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眼力独到的资深收藏家。凭着自己的亲身阅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王宗泉写出了《漫话收藏》、《初论宣德五彩》《鉴定与收藏观念上的九种误区》等专业理论文章多篇,得到收藏界的关注和肯定,成为了"中国文物学会"理事。
2006年11月,有英国、土耳其、伊朗、蒙古等国专家、学者参加的元代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王宗泉作为会议主持人之一出席了会议。在有国家级文博界顶级人物与会的人员中,王宗泉是唯一的一个从黄土地上走来的农民。村级博物馆参加国际研讨会,农民收藏家登上国际学术讲坛,在专家、学者荟萃的文博会和收藏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宗泉一手创建的“冀宝斋”博物馆,先是在村办公楼里,
2007年11月,正规的“冀宝斋”博物馆奠基了。由二铺村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的“冀宝斋”博物馆,被确定为衡水市“十馆一中心一剧院”重点项目之一、冀州市重点工程之一和“九州之首”文化建设项目之一。
到2010年7月,工程竣工。“冀宝斋”博物馆馆藏近4万件,是衡水市乃至全省最大规模的民间博物馆,馆内藏品众多,其中,许多属“国家一级文物”水平;有的堪称“稀世之宝”。
2010年12月,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主题活动周”中,王宗泉被评为“中国民间收藏十大人物”、获得“中国民间十大收藏家金奖”。
    2011年,王宗泉荣获“中国骄傲·第12届中国时代十大功勋人物”荣誉称号。

    近50年来,王宗泉一步一个脚印,数十年如一日,权为村民所用,利为村民所谋,形成合力,创出大业。坚持集体经营、坚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富后办文,等等。王宗泉对荣誉看得很淡:应得的奖金他不要;上级提名让他转为正式国家干部他不转;80年代奖励村里的农转非指标,他让给了别人;出席表彰会、庆功宴这样露脸的事,他总是让村里其他干部去,自己极少参加;得到过多少奖状和证书他自己也不清楚。
王宗泉生前的一年多,因为心脏病已经抢救了多次,每次都是刚抢救过来没多久就跑去博物馆。他说,让别人抬也要抬去博物馆,因为那里面搁放着一个农民企业家的文化梦想,梦想超越死亡。
兴办乡镇企业肇始,根据当时的政策,乡镇企业的创办者、经营管理者可按企业产值的5%左右提成,归管理者个人所得。几十年来,王宗泉累计应提五亿多元归他所有,但是他一分未提,一分未领。
发表于 2014-6-20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怀念老区那些英雄模范人物。。。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6-20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6-20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6-20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虫 发表于 2014-6-20 05:06
建设新农村的李青云李青云(1926~2000年),冀州市北漳淮乡北内漳村人。年少时他就与父母一起参加抗日活动 ...

现代版的也有,可惜舆论工具的导向偏了!就是被“一切向钱看”看坏了!
发表于 2014-6-20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能记住他们的人越来越少了!
夕阳爱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6-21 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4-6-21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编辑采用!
谢谢公孙九娘、耄耋庠生、真真评分鼓励!
谢谢蓝朵点评!
 楼主| 发表于 2014-6-21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孙九娘 发表于 2014-6-20 05:57
永远怀念老区那些英雄模范人物。。。

谢谢光临评论!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9-22 19: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