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3-1-20
在线时间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本帖最后由 沪上人 于 2014-1-4 08:16 编辑
【健康养生】004
养生须重视养“气”
“气”为何物?养生为何要养“气”?在中医理论中,首先认为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我们讲究“养生”,就要从养“气”入手开始培养。
现在有人提出以“五法”来养气益身心,此“五法”便是;心平以和气、无求以培气、宽胃以养气、长啸以舒气、安静以通气。
心平以和气 :心不平,则气不和。中医认为,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伤脾胃。如今现代社会竞争加剧,更要戒浮躁之心,要善于克制与自我排遣,尽量淡化得失恩怨,处理好人际关系。“克念者自生百福,作念者每生百祸。”
无求以培气 :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所求。奢求而不得,容易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以培养元气。如此,方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欲望过分强烈,有损人的元气,健康更无从谈起。
宽胃以养气 :人体是依靠肠胃来消化和吸收营养的,因而宽胃以养气十分重要。饮食宜清淡,荤素粗细要合理搭配,同时也不可过饱。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长啸以舒气: 此为古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养生之法。长啸时对鼻喉胸腹都能起到按摩与刺激作用。歌唱者长寿便是明证。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时,不妨亮开歌喉,或低吟诗词,或哼几句小调,可以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
安静以通气 :大脑安静有利于肌肉放松、气血畅通。每天白昼若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人的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
古人历来重视对“气”的培养,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
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功能有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等。鉴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总以养“气”为首务。清代的医家提出了“养气训”,对养气的方法进行了概括的总结。对于我们现在的养生,有着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今向大家介绍如下:
1,养心气
少思虑养心气
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现代也可特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心气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病症,人的思虑,最易耗伤心气。古人说“心怵惕思虑则伤神”,“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怵惕思虑、喜乐无极、悲哀忧愁、恐惧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响的就是心,而后引发相关脏腑的病变。
2,养肝气
莫嗔怒养肝气
嗔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胁或损害时出现。
嗔怒易导致两肋胀痛、胸闷不舒,并常见消化机能紊乱或女性月经不调等症状,严重的还会使血压升高甚则猝死,此即所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见,保持心态的宁静与平衡非常重要的。
3,养胃气
薄滋味养胃气
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以胃气为本”。如不禁止口腹之欲,恣食肥甘厚味,最易损伤的就是胃气,此谓之“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4,养肺气
少言语养肺气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易感等最为常见。除疾病因素外,话多语稠易耗损肺气。中医谓之“多言耗气”。孙思邈告诫“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气得充养,不致无谓耗散。
5,养肾气
节房室养肾气
肾气指肾的功能活动,主要表现在生殖、生长和发育等方面。中医认为“房劳伤肾”,主张节制性生活,寡欲葆精,精足、气充、血旺,人体自然健康。
综上所述,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在养生方面,都很重视对“气”的培养,对于我们今人而言,如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即可达到古人所说的“人能留心五养,长寿永年无难也”的境地,倘望网友诸君深明个中三味。
谢谢观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