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3-10-28 06:17 编辑
2013年10月25日 《衡水日报》刊发 忆当年“过秋” 上面的照片,是笔者因为编修《冀州市志》而看到的,摄于20世纪70年代,现在保存于冀州市档案馆。 从这张人拉大车的照片中,使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以前“过秋”时人拉车送粪的情形。 我生在农村,长在乡下,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前在农村劳动过几年,所以,对于农民“过秋”是很清楚的。年年有秋天,农民“过秋”,是比较繁忙、比较紧张、比较辛苦劳累的。 “过秋”,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1个多月的时间,要收获秋庄稼、播种冬小麦、管理晚秋农作物,人们称为秋收、秋种、秋管“三秋”大忙。 秋收 一进9月份,春华秋实,各种庄稼陆续成熟,都需要收获。秋收中,春播作物要收获,夏播作物也要收获;粮食、油料作物要收获,棉花、辣椒等经济作物也要收获。一般情况,夏收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1/2以下,而秋收面积为耕地总面积的绝大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收获机械,秋收基本是依靠人工或者畜力。谷类、豆类等作物,要靠人力用镰刀割;玉米、高粱等高杆作物,要靠人力先收穗,后收秸秆;山药(红薯)、萝卜等要靠人力刨。秋收时,天气还不冷,在庄稼地里干活,浑身是汗,有人脱掉上衣,光着膀子。为了不耽误适时种麦,秋收也要抢,成熟一块(地)抢收一块,尽快为种麦腾地。下午,经常是干活到落太阳后、直到看不见了才收工。以前,农村学校放秋假,学生们干些掰玉米穗、拾谷穗、翻山药秧等农活。 在秋收中,有一项活是刨庄稼茬。就是把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收割后剩下的茬子刨走。这项活,一般不占用“正时间”,用下午收工后或者早上完成。以前,农民做饭主要靠烧庄稼茬。生产队把庄稼茬按人口数量分配给农户,人们就利用下午收工后或者早上刨庄稼茬。刨庄稼茬,是又累又脏的。低头猫腰地刨,弄得鞋里和浑身是土。而且,是限定时间完成,因为,急着为种麦腾地。 秋种 就是播种冬小麦。以前,农业机械很少,耕地、耙地、播种基本都是靠人工或者畜力。在秋种中,有3项农活是必须要干,而且是很累的。(1)人拉车送粪。小麦播种前耕地,耕地前要铺底肥,底肥主要是土粪肥。以前,牲畜少,往地里送粪,就需要人拉大车。人拉大车需要1人“驾辕”,7、8人来拉。装、卸车也是这些人负责 。拉大车,既要负重走路,又要装、卸车,是个“累活”。在路上走还比较好,走到地里头,就更加劳累了:地暄,很松软,要把大车拉动,需要比在大道上多用1倍多的力气。有时,拉车人低头、弯腰,身体前倾得头快要挨着地,有的把拉车的拉绳拉断。(2)打畦。小麦播种后、出苗前,要在麦田打畦,以利于以后浇灌麦田。就是人们用刮板,在刚刚播种的麦田,按规划起埝,使麦田形成一畦畦的。麦田地里很暄,很松软,每走一步都费力气;打畦起埝的土,从地里刮收,还不能影响已经刚刚播种的小麦,干不了半天时间,两只胳膊就累得酸痛;打畦起埝在暄地里,两只鞋里时间不长就会灌满土,得不断地倒鞋里的土。(3)遇旱浇地。遇到天旱时,播种小麦需要造墒浇地。浇地是不分白天晚上的,为适时种麦,需要昼夜不停。晚上浇地,尤其是阴天或者没有月亮时,人们往往踩到水里,弄得两脚、两腿都是泥水;有时人们不注意摔倒在水里,浑身是泥水。深秋时节,晚上气温比较低,脚、腿上有泥水,也会冷得打颤的。 秋管 主要是管理棉花及夏播山药等晚秋作物。当时,要秋收,又要秋种,但是,秋管也不能忽视,因为即将收获到手的作物,再管一管,就能多收一些。搞秋管时,上午往往会被露水把下半身弄得很湿,秋风一吹,浑身冰凉、打颤。 现在,农民“过秋”轻松多了:秋收、秋种基本是机械化;抗旱浇地基本是管道化;运输再也不靠人力和畜力了。农民百姓感到幸福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