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3-6-10 06:21 编辑
冀州中共组织发展记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河北省冀县(今冀州市)于1929年建立。到2006年7月,冀州市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由1名发展到22459名。近80年间,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发展初的“六个一” 冀县的第一位中共党员是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校址在冀县,简称“六师”)学生石世珍。1929年,石世珍在老家晋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冀县的第一位中共党员。1929年暑假,石世珍在“六师”发展了7名同学入党。10月的一天傍晚,借饭后散步的机会,集合这些党员,到县城东北竹林寺前的大石磨旁,召开会议,按照事先中共河北省委保属特委的指示,建立了中共“六师”党支部。这是冀县的第一个中共支部。石世珍任支部书记,耿汝功任组织委员,阎文轩任宣传委员。该支部受中共河北省委保属特委领导。中共党的地下工作者李力,又名李幼贤,受中共北方局派遣,从天津回到故乡冀县。他以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1932年秋,李发展今冀州镇伏家庄村农民胡灿章、刘玉芳夫妇入党。他两人为冀县最早的农民党员。1932年,李与胡灿章、刘玉芳夫妇3人成立了中共伏家庄村党支部。这是冀县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李兼任支部书记,受中共直南特委领导。 冀县最早的县级党组织产生于1938年6月。当时叫中共冀县工作委员会,上属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四特委领导,下辖6个区,64名党员。1938年8月,在工委的基础上改为中共冀县县委。第一次中共冀县代表大会于1955年9月25日至10月3日在县城人民会堂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250人,代表着全县6288名正式党员。会议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共冀县第一届委员会,选出县委委员17名,监察委员7名,出席省、地党代会的代表3名、14名。 到1993年11月,冀县共召开了6次中共党代会。1993年11月18日中共冀县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共冀县第六届委员会改为中共冀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到2006年,召开了4次中共冀州市党代会 发展中的“两个阶段”和“一个趋势”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冀州(冀县)的发展同全党大部分地方一样,有“两个阶段”,即秘密阶段和公开、执政阶段。1948年11月份以前为秘密阶段:党组织为地下活动;党员身份不公开。1948年11月份以后为公开、执政阶段:党组织公开执政;党员公开开展党的各项工作。 “一个趋势”即中国共产党在冀州(冀县)发展党员的数量,是逐渐增多的趋势。从1929年有了第一位中共党员,到抗日战争前的1937年,8年时间,全县党员发展到83名。1937年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时的1945年,8年时间,全县党员发展到2337名。1945年比1937年增长27倍多。正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中说:“1937年开始的全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冀县党员发展到4542名,比1945年(6年)增加近1倍。“文革”前的1966年,冀县党员发展到9477名,比1949年(17年)增加1倍。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冀县党员发展到15674名,比1966年(12年)增加65%。1978年到2006年,28年间,冀州(冀县)党员数量属稳定增长状况。 发展中的“英模” 近80年间,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和平时期,冀州(冀县)中共党员中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 李力(1913---1942年),又名李幼贤、李双福,今冀州市码头李镇烟家雾村人。他先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后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后,他以教员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发展了冀州第一批农村中共党员,创建了冀州第一批农村中共党支部。抗战爆发后,他化装成卖文具的商人,走村串户,宣传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38年3月,任冀南老一分区地委书记。1940年秋,任冀南区党委委员、武装部长。1942年6月牺牲于左权县。是冀州市(冀县)750多名革命烈士中,职位最高的。王任重曾专门撰写悼念李力的文章。文章中称:李力领导的“一分区是我冀南的先进地区”。 李忠(1914--1943年),原名郑树筠,今冀州市小寨乡垒头村人。1934年经李力介绍在“六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入党后,在学校秘密发展党组织,组织进步学生对抗国民党政府领导的学校的反动活动,组织进步学生到乡村向农民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土地政策。1936年下半年至1939年初,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北京,秘密组织工人运动,发展党组织,领导了“平西游击战”。后回河北,先后担任新河县政府秘书、中共南宫县委书记、中共冀南区四地委宣传部长、二地委书记兼冀南军区二军分区政委。李忠善于言辞,做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很出色。与敌人或反动势力面对面斗争,言词犀利,有力有节;做群众或部下工作,谈吐具有很强鼓动和感染力。1943年4月15日上午10点,李忠与20多人的武工队被敌人包围。突围中,他腿部受伤,让警卫员和武工队员轮流背着,坚持继续战斗。他多次催促同志们别管自己,千方百计突围。不幸,他又中一弹。后来,武工队员大部战死,凶恶的敌人从四面包抄过来。他带领剩下的几名同志,用每人留下的一粒子弹一起饮弹,光荣殉国。 郁洛善(1894---1969年),原籍南宫,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定居今冀州市官道李镇西沙疙瘩村。郁洛善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带领群众积极开展减租减息和对敌清算斗争,办起全县第一个互助组、第一个合作社。互助组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互相合作。尤其是农忙抢收抢种时,先给革命军人家属抢收抢种,再逐户收种。1944年,建起全县第一个副业合作社。副业合作社集股而成,实行劳资分红,不误种田。主要是做粉条,卖粉条和粉渣,养猪积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副业合作社的人们虽然分不了多少红利,但也可以赚点辛苦钱,吃上廉价的碎粉条和粉渣,从而使穷哥们儿在1943年大旱灾之后活下来。1951年,建起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由9户组成,当年粮食产量就比互助组时提高12.5%。1953年,扩大到31户。1954年发展成3村(西沙疙瘩村、东沙疙瘩村和田家庄村)联社,入社农户297户。1955年,又发展成5村703户的大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郁洛善1944年就被《晋察冀日报》报道宣传,被评为晋察冀边区劳动模范。195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获毛主席题写“劳动光荣”的奖状。1952年,与全国著名农业劳模耿长锁、李顺达等人组成中国农业代表团赴前苏联学习参观,学习参观了5个月,受到斯大林元帅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52年5月,担任冀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不脱产),为冀县第一位农民副县长。 张韶华(1965.1.1.――1999.2.1.),冀州市西王乡杜家庄村人。他于1983年衡水农校毕业参加工作后,历任门家庄乡副社长、市(县)农业局技术员、站长、党组成员、副局长。1999年2月1日,在去保定联系工作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34岁。他是河北省棉花学会会员、衡水市第一届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大会代表、冀州市农学会秘书长。张韶华曾荣获冀州市“最佳主人翁”、首届“十大科技明星”、“十大杰出青年”和“十佳文明标兵”称号。曾受到市(县)级以上行政表彰22次,其中,199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棉花生产工作先进个人”。1994年至1999年,他主持和参与完成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项目108个,参与完成省、地级科研项目15个。荣获国家农业部、省、地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0个(次),仅1998年度,他就获奖4个,其中获得部、省、市级3个一等奖。他还在省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篇。从1990年开始,张韶华连续6年深入到3个乡24个村开展蹲点技术承包服务。1990年,在门家庄乡西堤北村搞技术承包,使全村棉花亩产比上年增32.7%、总产比上年增30.5%,亩节约费用20元左右,全村植棉效益比上年增加40余万元。1994年,他在北漳淮乡搞技术承包,使全乡棉花亩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居全冀州市第一。张韶华逝世后,冀州市、衡水市两级农业部门、科技部门、青年部门分别做出了向他学习的决定。冀州市市委于1999年4月、衡水市市委于1999年8月也做出向他学习的决定。河北省委宣传部于1999年12月做出决定,将张韶华作为“全省重大典型”予以宣传报道,组织新华社、河北日报社、河北经济日报社、河北科技报社、河北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进行了集中采访和报道。 杨振林(1937年---),冀州市北漳淮乡景家庄村人。在供销部门参加工作,后转行政。先后担任公社秘书、镇长、镇党委第一书记和冀州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府顾问。他敢勇当先,在原冀县城关公社创建了享誉全国、曾得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称赞的冀县暖气片厂。他是党的十三大代表、十四大代表、中央组织部命名的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1972年,杨振林所供职的冀县城关公社穷得“叮当响”:当时,冀县有26个公社,各项工作排队,城关公社总是“殿后”。人均1亩多盐碱地,日工值1毛钱,年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工副业一片空白。1972年深秋的一次会议上,杨振林自荐、经公社党委批准,挑起办工副业,摆脱贫困的重担。艰难创业,艰苦奋斗,搞起当时连见都没有见过的暖气片生产。后又搞起了产品出口、自办了电厂、铁厂。他所领导的企业,创出了9项全国第一、14项河北第一。冀县暖气片厂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同行业中,生产规模最大---产量占全国的1/9;产品质量最好---获同行业唯一的第一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和国家产品质量银质奖;出口创汇最多---是全国暖气片出口基地。1988年6月16日上午9点半后,李鹏总理到冀县暖气片厂视察。对着杨振林等陪同的人连连点头,并说:“好,好,好!” 李鹏总理连连叫好的冀县暖气片厂,20年后的2008年,已改制为河北圣春散热器股份有限公司,年产值达3亿多元。杨振林在任上时,面对各级领导、各个层次的媒体记者关于成功的询问,总有一句话:“干事靠人”。杨振林的用人之道确实称奇。为了事业,他用人唯才是尊,惜才胜己,不管别人乱议论;舍得花本钱;不顾个人得失,甚至不怕丢乌纱,敢于担当政治风险。他们请来了一批“诸葛”,借来了一批人才,育出了一批“土专家”。到上世纪90年代初,杨振林所领导的暖气片厂,聘请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37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100多名高级人才作顾问,内有全国铸造权威人士、专家、教授。同时,还投巨资,培养自己的“土人才”。 1988年,开全省先例,一次重奖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级工程师张有力10万元,引起中共中央办公厅的重视。靠人才,到上世纪90年代初,暖气片厂有40个产品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其中,15个可与世界同类产品媲美,17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杨振林是企业广告宣传的“吃蟹者”。他所领导的暖气片厂,在广告宣传上有“三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家生产企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广告;全国第一家企业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的第一位赞助商。2006年,被“品牌中国总评榜(1980--2005)暨第二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评定为“中国25大标志品牌事件”之第一。被誉为“首开品牌传播先河”。被载入中央电视台台史。1984年8月3日,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赞誉他们说,“产品宣传好。”冀县暖气片厂的产品“质量好,内壁承受压力大。这是我从商品广告上看来。”(见新华社《经济参考》报1984年8月18日一版头条消息)1986年3月13日,早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纸摘要》节目、同日的《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加评论员文章,报道了杨振林担任党委第一书记的冀县城关镇“以工补农”的消息。杨振林企业办得好,支农,闯出创新路。他所领导的冀州镇,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2.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多元。成为“全国乡镇百颗星”之一、河北省首批“亿元镇” 之一、衡水市和冀州市的首富乡镇。 吴殿华(1934年---),原籍故城县,1948 年他14岁时,到冀县医院学医。曾任冀州市(冀县)医院总支部书记、院长和冀州市职工医院院长。60多年来,他24次获省级以上奖励,13次被评为省、全国劳模。2008年被评为“感动河北人物”和“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救死扶伤,他曾毅然捐献出自己身上的5块骨头和8块皮肤。曾用自己的嘴为患者导尿。他曾积极参加了1963年大洪水和1966年邢台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工作。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带领的医疗队是到达的第一支民间救援医疗队。2009年,他组织医疗队二进汶川,对他们接诊过的患者进行了回访医疗。 ( 写于20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