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7135|回复: 59

[文化散论] 冀州历史上的乡间名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3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3-5-13 05:24 编辑

冀州历史上的乡间名医

    河北省冀州市历史上有许多乡间名医,活跃在农村,为农民去病解痛,保护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流传着神奇佳话,深受群众爱戴和传扬。

                                     名将神医邳彤
邳彤(?一30),字伟君,西汉末东汉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当曲阳郡(今河北晋州市西)太守时,不仅为官清正,而且精通药理和医术,医术精湛,经常走村串户给人看病,疗效颇佳,同僚患病,他也亲自医治,被称神医,受到当地人民赞颂。他青年时刻苦钻研古籍,虚心求教名医,广泛搜集民间偏方、验方,很快能做到药到病除,名声鹊起。
邳彤死后葬于祁州(今安国县)南关。宋朝时,祁州人将他尊为药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间),祁州建立“药王庙"、邳彤墓和邳彤塑像。他得到北宋至南宋多位皇帝追封、敕封。清朝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又特为“药王庙"书匾。
邳彤是东汉皇帝刘秀所设云台廿八开国功臣、将领之一。邳彤在王莽时任和成郡(今河北晋州市)卒正,刘秀巡视河北,至下曲阳,邳彤率全城迎刘秀,因被封为和城郡太守。《资治通鉴》载,更始二年(24年),王郎追剿刘秀。刘秀自蓟逃至信都,和城郡太守邳彤率精兵赴信都迎刘秀。当时许多人慑于王郎兵势强大,主张护送刘秀回长安,独邳彤力排众议,指出“王郎占据燕赵一带,一时得势,但毕竟是乌合之众,根基不牢。只要信都、和城二郡合力抵御,王郎必败。如果不做征战的打算,河北之地就会空失于王郎,我方人心必定涣散。”刘秀采纳邳彤的主张,遂招募信都临近郡县人马,抵御王郎。被称为“一言定兴邦”。在与王郎军“拉锯”战中,邳彤的父亲、兄弟、妻子、儿女被王郎部抓做人质,王郎逼迫彤父手书,劝邳彤投降,但邳彤不为所动,涕泣复报曰:“事君者不得顾家。彤亲属所以至今得安于信都者,刘公之恩也,公方力争国事,彤不得复念私恩也”。邳彤终于辅佐刘秀建立起东汉王朝,被封为“灵寿侯”。


县长题署其医书的石圣随
石圣随(1860—1925),字福常,今冀州市门家庄乡堤北桥村人。清末民初之冀州名医。其医书《石氏治验录》,由民国时县长金良骥题署书名。
石出身贫寒,父早亡,母躬织抚育,倾囊培其入塾。他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入塾三载,所读经书文史,无不精通。但家道窘迫,不克上达。他记忆力很强:一次,去州呈文,不慎遗失。他笑曰:“君等无躁,拟呈时,适我在旁,其词犹可记忆,可试录之。”提笔疾书,一气呵成,后出示原稿对证,竟一字不差,因是,先生之才华,遂传颂于乡里。
石少时酷嗜医书,适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疫流行,因无资未及就医而猝死者,比比皆是。他耳闻目睹,悲慨万分。从而,毅然立志习医。他尝将医书系于牛角,田畦休息之时即展卷欣然诵读,夜间攻读,恒以达旦。凡历代医学名著,无不瞻于目而书于手,熟记医书达150余部,并且对每部医学专著,通览之余,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石曾专志探索医理,隐名离乡,旅游行医。昼则诣门诊病,夜则寒舍苦读。凡一字之疑、一义之惑,而为之达旦不寐。如是3年,学业大成。他遍访先贤名医,以切磋医理,与乡间名医谢恺岑、王濯江、王璇玑、贾庚西等交往甚密,彼此或会诊临床交流,或互为座客,谈笑风声,昼夜不倦。凡属医经奥旨和疑难病症,兢相诘难论辨,博引约取,直至理通义达而后快。
石在学术上,遵古而不泥于古,循其常而通其变。尝曰:“博览群书,理论也,久事临床,经验也。不读书而单凭经验乃是无本之学,徒恃理论而不富经验,是为闭门造车。经验与理论必须相辅而行,方可称为良医。”石先生之女,产值夏令,身热,大渴,昏溃,振栗而欲发痉厥。先生急诊曰:“此产后伤暑也。速开窗通风,非饱餐西瓜,不克解其暑热。”举家闻之皆惊,以为产后岂能贪凉。先生急曰:“吾尚害吾女耶!”随令门窗大开,饱餐西瓜而饮渴立解,又投以辛凉之药,顿时津津汗出,神清脉静,身凉而愈。先生曰:“凡值夏令产褥者,庸医泥于产后莫用凉而误人多矣。”
石行医数十年,远近求医者从无虚日,而邀请出诊者亦车马盈门。他总是先登牛驴敞车,急贫苦平民之疾苦;骡马车在后,以示不为权势所诱。有危病而复生者,欲赠匾而颂其功德,先生均婉言谢绝。
石于1925年卒于家,享年65岁。乡谊邻闾,莫不缅怀慨涕,竞相集资为其树碑颂德。其子遵先父遗言,罢立碑之议。他不慕权贵,不收厚礼,不沽名钓誉之高风亮节,至今仍传颂于乡里。
石卒后,其友谢恺岑将其《石氏治验录》刊印,王濯江参与校阅,直隶省立第十四中学校长杨显卿及石先生之子侄均为之作序,县长金良骥亲予审批并题写封面。该书于1936年出版,印100册。该书类分45门,记载石一生医案,如鲤鱼导水汤以治水肿、用蝼蛄散以疗单膨胀,等等。其治肿胀,须忌盐逾百日,以培土制水。同为乡间名医的王濯江曾说:“石先生实为当代名医,《石氏治验录》乃其一生学术之结晶可作医鉴。”“几十年来,作为临床指南,审证查方,无不应手取效。”


县领导赞誉的王濯江
王濯江(1881~1964),名九维、化锦,字濯江,今冀州市码头李镇王明庄村人。冀州近代之名医。
王出身于书香门第,天资颖悟,自幼攻读经书,过目成诵,所学无不精通。善书法,摹“南宫碑",笔力苍劲,颇得张裕钊之心传。
王濯江目睹乡邻因疾病致死者颇多,妇女因产褥、危疾而猝死者亦屡见不鲜。其母也是因产褥而早亡。他从而毅然弃儒从医,并立志说:“人生即不能治国济民,亦可为良医济世,庶可普救苍生,拯民于苦难也。”         
王濯江从表兄刘文席(冀县西小刘庄人,业医世家)学医,5年熟诵医书150余部。他不仅博览古典医经名著,亦订阅近代名医新撰。他对每部名著于通览之余,取其精华部分,汇编而成歌诀,以便背诵,尝于外出步行时,亦口诵娓娓有声,实乃背诵医诀也。同时还喜欢交朋友,遍访先贤名医,经常与同行切磋医术,凡属难病症,竞相论辩诰难。因而,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炎、五官科,科科精通,学业大成。1937年辑成付梓《王氏医案精华》。
王濯江善于切磋医理,在实践中研究,提出了痹症(风湿病)逢阴雨而发作;热病遇高温而危急;脾病胀满,午后加重,而夜半减轻;肺病畏寒,而晴暖方可轻愈等理论,为祖国医学宝库充实了科学内容。
王濯江常告诫乡里,应防病于未然。1924年夏秋之季,暴雨连绵,气温高热,溽暑交蒸。王濯江预测时疫将发,提倡乡邻用苇根、绿豆熬汤,人人共饮之,时疫暴发,惟王明庄村几无发病者。王濯江还重视临床实践,自携药筐,推车走乡串户,乡民竞来就医,远来求医者遍及全县,新河、南宫、束鹿、衡水等外县前来就医者也甚多,日诊达180余例。平日黎明而作,日暮不息,整日理方,劳思苦索,乐为济世救人。有一小孩,于夏秋之交,患哮喘身热,夜间发作,昼则稍缓,屡治未见效。他说:“此为湿热为患也,宛如海水,夜则升潮,故痰热上涌发作于夜间也,宜清热利湿。”处以千金苇茎汤,药不足两(30g),二剂而病瘥。宋庄村刘某妻患血崩,腹疼下血如注,时有淤块,遍求诸医,月余未奏效,气随血脱,已垂危不起。他认为属虚中有余,开方后,服一剂而腹疼减,两剂而血块消,四剂而血崩竞全愈,继以调补气血,治理月余,健康如初矣。病家欣然赞叹曰:“真神医也!”刘户辛村侯某的夫人患大头瘟(丹毒),前医恃以大剂取胜,治疗5日而面肿益剧,肿溃渗水,乃转诊于他。他见前医理方尚可,惟药量过重,重则失其轻清上浮头巅之意,乃以前方小其量而服之,3日而肿消大半,旬日全愈,侯某感赞不已。烟务村张某,背部痛肿,隆起如掌,呈红紫色,灼疼难忍,王施以刀剪,操作稳快敏利,铮铮有声,剖除大部腐肉。疮口通畅,毒得外泻,外敷膏丹以祛腐生新,调治旬日,创口即平,半月而痊愈。宋庄张氏,左腹股生一硬核,年余自溃,浓血(水)淋漓,已缠绵半年余,消灼气血,骨瘦如柴。他施以竹管拔脓法,拔出深部脓血,填入药捻引流,以排脓生新,内服以滋补气血,调治两月余,竞奇迹般地痊愈。对先生的高妙医术,屡有患者赠匾赞曰“华佗再世”“内扁外华”等等。
王为便于农村就医采药,广泛搜集和自创民间偏方、单方,基本上病病有偏方,方方有奇效。如,柿饼、茶叶治痢疾;刺儿菜治吐、便血;白萝卜治痰嗽;白鸡冠花治血崩;开水热敷治落枕痉(项疼);炒盐热熨治腹疼,等等。贫困者尝授以偏方,不花分文奏效,立竿见影。这些均为他在医学上的一大发挥,其救苦济贫之心,亦可想而知。
新中国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有贡献的各界人士,冀县政府副县长石惠元、县政协主席方弼臣,以及张天民、韩鹤年、王恺印等领导同志,曾多次登门拜访先生。副县长石惠元曾称颂曰:“王先生一生救死扶伤,为我县曾作出卓越贡献,我们应当尊重他,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聘请他为县政协委员。在他病重期间,县里的党政领导同志曾多次登门探望慰问。
著名书法家胡宗照赠横幅日:“德惠苍生。”河北省第六师范学校校长孙文锦书联赞誉日:“精医道诚心慈肝照,术高望重智园行方。”他晚年还坚持接待应诊,就诊者接踵而来,因负重过累,于1964年病逝,卒年83岁。


三代悬壶济世的方家
在今冀州市码头李镇西方家庄村,有一方姓人家,三代行医济世,以祖传外科,为乡民疗疮疾,义诊舍药,邻里乡亲,多受其惠。
第一代为方永年(1814—1898)。他幼年入塾,攻读经书,后应乡试,名落孙山,乃弃儒学医,主攻外科。他德高望重,乐善好施,凡民事纠纷经其调解,多平息合好。如张某借李某现钱200缗,未能及时偿还,李怒而拟上告,方永年慷慨解囊,平息争讼。时任冀州知州吴汝伦,察阅州西民事调解状时,发现常有调解人方永年之名,乃赞叹曰:“这个老头实属大善人,可敬可佩。”
第二代为方谓仁(1845—1936),字进堂。他受其家世之熏陶,亦弃儒从医。他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外科正宗等经典名著,并继承、实验创新,掌握了炼丹、熬药、配制丸散等高深制药技术,因此临床运用得心应手,使多重症化险为夷,广为乡里传颂。他将两代经验良方,手抄成册,以传后世。他从医60余载,原有祖业良田80亩,因舍药,卖掉40余亩,常慨叹曰:“财产有聚有散,我此行为积德,流泽于后也。”
第三代为方恒起(1882--1966),字腾蛟,排行三,人呼为三先生。他自幼继承先祖之医业,总结运用先祖祖传秘方验方,又远赴济南拜名医张某为师,获益颇深。在从师面授之余,博览群书、集思广义,如是5年而学业成。
方恒起在南羡庄(今东羡家庄村和西羡家庄村)设立诊所10余年。时有辛集名医徐振清,慕名来求,其子患下疳症(梅毒淋症)经久不愈,方恒起施以内服辅以外治,三年顽疾,霍然而愈,徐邀请方去辛集行医,赞助开设隆聚堂药铺。那时,辛集皮毛业已形成市场,由于卫生环境条件恶劣,从业人员及平民患疔毒者(皮肤炭疽,循淋巴进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人畜传染)比比皆是,谈之色变。方根据中医辨症,分型施治,分为明疔、暗疔、棉花疔、三日疔、五日疔等型;施以外刺引流,填入药捻,内服中药,标本同治,著手辄效。如王某,男,30岁,皮毛商,患肩臂疔毒,不红不肿,周围血性水泡,诊断为棉花疔,施以小刀刺下二寸亦无知觉,经内服中药外填药捻,调治5日,碗砣大的一块腐肉自行脱落,调理半月而痊愈。由于方医术精湛,且对贫困者舍药义诊,誉满辛集及周围数十里。直至1937年,日寇侵华,轰炸辛集,才方被迫旋里。
方恒起在家乡,继续悬壶,前来求医者,门庭若市,其时虽年逾知天命之年,凡重病不管酷暑严冬,不论牛车马车还是步行,不分贫富均欣然应邀就诊。1953年的一个冬夜,求医者3次叩门,他亦3次毅然起床出诊。他常告诫家人:“凡深夜叩门者,多属危症,救死扶危,医之道也。”直至逝世前一天,他还为乡邻方占广针灸治疗。凡是贫困患者,仍遵循先祖之遗愿,舍药不取分文。他常以孝悌谦让告诫子孙曰:“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邻,不贪财为己,吃亏让人,为人一生用之无穷。”
邻闾感方恒起恩德,于1950年为其悬匾一块,上书“医重乡里”;羡家庄村184户亦兢相集资,赠匾颂曰“扁华遗风”,阖村人等搭棚唱戏,锣鼓喧天。

知名中医周俊峰
周俊峰(1912---1989),字砥中,今南午村镇南午村人。冀州市知名的中医大夫。
周俊峰1941年创办私营“集义生”中药铺,解放后,响应国家“公私合营”号召,先后就职于冀县(今冀州市)南午村医院、冀县三区医联主任,并担任冀县卫生工作协会副主任、河北省中医协会理事等职和冀县第一届政协委员。
周俊峰8岁丧父,和曾祖母、祖母与5岁的叔叔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在舅爷的帮助下,上了小学。学习不到4年辍学。12岁便到本村恒德厚中药铺当学徒。他立志以医济世,以医报国,为表恒心,自取字:砥中。由于他吃苦耐劳、勤快聪慧,深得师傅喜爱。在学徒的同时,刻苦学习、钻研《伤寒论》《黄帝内经》等中医名著。经过刻苦的钻研,反复记忆,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这为他以后的行医济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国是冀中地区中药材的集散地,他15岁时,便独自一人往返几百里到安国买中药。
1941年,29岁的周俊峰学有所成,自立“集义生”中药铺。
他常说:“只有具备高尚医德的人才可以行医,古往今来,名炳医林、光照后世的名医无一不是医德高尚之人。”他在行医生涯中,无论病人的身份、地位如何,都一视同仁,有求必应,有难必救,对每一位病人都认真负责地接诊。为了能让更多的穷人看得起病,他立下一个特殊的“规矩”,即“穷人看病不要钱”,他把看病理解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其次才是谋生。为减轻群众的医药负担,他创制了80多种简易的丸、散、膏、丹等有效药物。他每自制一种新药,都是亲自尝试,经过试用安全有效后,才应用于临床。在面对那些急需救助的病人时,他常说:“救人要紧!”不论寒暑,不分昼夜,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患者身边。
周俊峰在抗日战争年代,经常给八路军战士义务诊断看病,并且在开药店的同时,利用兼职邮差身份之便,为八路军传递情报。一次,他被叛徒出卖,日伪军把全村人集合到村西南角的场院里,追问八路军的去向,他坚决不肯透露任何消息,日伪军恼羞成怒,将他双臂绑住,用马拖出4里多路,把奄奄一息的他扔在南范家庄路沟里,幸亏被人救起,才免过一劫。
新中国建国后,周俊峰响应国家“公私合营”的号召,就职于南午村医院。他从医几十载,临床经验丰富,每见其症,四诊详细,谨守病机,辨证确切,用药灵活,理、法、方、药丝丝入扣,使许多疑难重症在他手中迎刃而解,并且有多个处方被收录国家名医秘方。20世纪50年代,冀中平原曾经爆发过一次严重的流行性传染病——乙型脑炎,患者死亡率最高达40%,并且有很多人因此致残。他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试验,利用白虎汤、生石膏等中药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药方,将乙型脑炎的治愈率提高到80%以上,受到群众的一致称赞。60年代末期,冀县有一种多发病---慢性支气管炎。这种病症感染性强,而且一旦染上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便长年不愈,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劳动能力和身体健康。为了能够找到根治此病的办法,他在每天紧张工作的情况下,仍坚持学习研究到深夜。他根据古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独创了防治慢性气管炎的膏药,仅仅在两年的时间里,就有676人接受治疗,成功率达80%以上,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他在临床实践中,还研究总结了芦根、紫草合剂防治麻疹的方法,1976年经试用493名易感儿童,均未发病,从而肯定了这种方法的正确性。他不仅擅长中医内、外诸科,尤其在中医妇科和儿科领域的建树更是远近闻名,几十年来,慕名求诊者络绎不绝,甚至省外患者也千里迢迢前来求治。他不止一次地挽救过被大医院判了“死刑”病人的生命。他从医50余载,每日临床,繁忙至无暇就餐的程度,最高日门诊量达百人之众,每天不看完所有病号,决不下班。他退休之后,还不顾年迈多病的身体,仍坚持工作在第一线,早上班晚下班,风雨无阻。
周俊峰根据自己多年的诊断经验总结出《急腹症辑要》《妇科辑要》《幼科辑要》《中医诊断辑要》等临床手册,并曾在《河北中医》等刊物多次发表文章,使更多的同行分享成果,让更多的患者承其惠泽。他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于人,使更多的人将中医发扬光大,造福于民。如今,他的徒弟都已遍及市、县、乡各级医院,其中有的已是知名专家。

评分

参与人数 4人气值 +13 收起 理由
夏芝 + 2 才华横溢!
耄耋庠生 + 5 发帖加5分!
真真 + 3 很给力!
庸叟 + 3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走四方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5-13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鹿园中人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5-13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5-13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哥哥的资料太丰富了,您是冀州人们的骄傲!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5-13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5-13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夏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5-13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衷心感谢庸叟、真真、耄耋庠生、夏芝评分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四方 发表于 2013-5-13 06:48
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谢谢光临、评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4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庸叟 发表于 2013-5-13 07:00
谢谢介绍

谢谢关注!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2-22 10: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