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国都长安 于 2011-5-26 23:51 编辑
北京钟楼的变迁
北京钟楼,是我国的重要名胜古迹之一。位置在鼓楼之北,元代地处大都城的中心,故有中山阁之称。如今它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北端的一座楼阁。它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当时曾旅居元大都城,在他的《游记》中曾记载:钟楼上悬挂有大钟每天晚上撞钟定更,是为入夜。此后,人们就不许再出家门了,治安秩序很好。马可·波罗把钟楼看作是维持社会治安的一项设施。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修钟楼。后来钟楼遭受雷击起火,楼阁被毁,唯巨大的铜钟幸存,而且十分完好。
清代的乾隆皇帝把钟楼看作是紫禁城的后卫,把大钟看作是中国的皇钟。于是他决定重建钟楼。为了防火,改建后的钟楼全然不用木质材料,而是用砖石起拱砌筑而成的。《大清会典》中所记载的改建钟楼“柱棁榱题,悉制以石”。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现代建筑大多不用石头了,而用混凝土结构。百年大计,安全第一。在建筑的防火性能上万万不可忽略。古人尚且懂得在一些建筑中,为了防火,“柱棁榱题,悉制以石”的道理,难道我们今人不该更加明了吗?在建筑上尽量少用可燃构件,就可大大增加建筑物的安全系数。钟楼的变迁或许会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