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2-4-14
在线时间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历史会让人们沉侵在回忆里,提起佃庄公社碑楼庄村的养猪发展历史,也许大多数朋友不会忘记,在我的记忆里,记的不很准确的时间应当追溯到七十年代初期,感觉好像是1970年,碑楼庄村党支部和大队委员会研究决定,发展养猪事业,好像是1970年春夏交接之季,大队派我的父亲到偃师养猪场去选购一头黑色的大老母猪,我和父亲起得很早,拉着架子车,披星戴月赶到偃师邙山附近的养猪场,当时,养猪场的负责老先生好像姓刘,体型胖胖的,很热情,帮我和父亲把猪绑在架子车上,也记不清吃饭了没有,下午很早就往家赶。
我当时年龄很小,在路上,帮父亲有时推推坡,或拉拉绳【掖捎子】,单走不了多远,就感到很累,腿也跑的很疼,父亲就让我坐到车上,过一段路,父亲累了,我换下,他老人家坐上,感觉偃师很远,回来好像是沿着河堤,走到北许过的河,到那里已经很晚了,船渡已经没人,父亲就喊【过河里,有人没有】喊了好多声,河对岸应道【没人了】,我父亲听出来是个熟人的声音,姓什么,我记不准了,我父亲就赶快喊【x哥唉,是我啊】,对岸老先生说【小呼兰,是你啊,你咋这时候回来啊】,我父亲,就说【今儿去偃师办点事】。对岸老先生说【你等着,我过去接你】。
时间不长,老先生撑着传过来,我和父亲上了船,两个人谈的很热火,过来河,老先生非要到家里吃饭,我父亲说【得赶快回去,村里人都等着】,也不知什么时间,我们就赶到了家。
但我记得很清楚,这头老母猪第一窝就产了21个小猪崽,但老母猪只有19个**,父亲天天守在村东边【东北角】寨墙那儿,猪圈是土垒的,玉米杆打得棚子,父亲提着马灯,给小猪娃一个一个轮流喂奶,父亲还跑到洛阳购买来炼乳,用小孩的奶瓶喂小猪。下雨了,玉米杆蓬下漏水,父亲的被褥也是湿的,他把小猪仔放在被窝里,第二天,再把被子搭在寨墙上嗮。五队的老娘们都戏说我父亲【小呼兰,你咋生了恁些小娃里,跟你孩子差不多哈。。。】。说了后,都哈哈一笑。
父亲是个很开朗的人,也很热情,对村里的养猪事业用尽了心计,也不计较什么,我记得,就是从这头黑老母猪开始了碑楼庄村的养猪发展史。。。。
【未完待续,希望朋友们喜欢。对于更详细和知道比较具体点的朋友请继续。我写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意思,主要是希望大家知道这段历史,并且碑楼庄的养猪事业在河南省,当时是很出名的,省市领导和各地经常不断的到这里参观、学习,为碑楼庄的养猪事业进了义务】
碑楼大队从这头黑老母猪开始了养猪事业的发展,当时,村东北角属于五队的地方临近饲养室、李家祠堂、康家祠堂对面、还有很大的沤麻坑,六队的饲养室,就在这嘎达之间吧。
起初是土垒的几个猪圈,以后发展了十多个猪圈,大队又增添了两个饲养员康广东、罗忠,还买了粉碎机,把玉米芯玉米皮加工粉碎,作饲料。再后来,发展用砖垒了好几十个猪圈,父亲到洛阳养猪场挑选优质品种猪,长白条、花大肚、约克夏等品种,慢慢具备了规模,父亲和大队又协商,养猪发展到各生产对办养猪场,搞得很红火,养猪的饲料开始吃紧,父亲就到外地考察,把玉米杆、青草用大水泥坑窖起来,发酵,猪很喜欢吃,生长的也很快,但随着数量的发展,饲料还是吃紧,父亲看到南方水浮莲、水葫芦很多,父亲好像是从信阳用竹篓子带回来,放到村边的寨壕里,这种植物发的很快,不到两年整个寨壕都成了绿色景象,很好看,猪也有了吃的,看到大队、生产队养猪场猪儿膘肥体胖,父亲天天很高兴,和几个朋友喝酒多了,实际是醉的很,嘴里不停的说【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大家看到都哈哈哈。。。笑个不停。
父亲把养猪场发展到规模后,各地都来学习先进经验,父亲经常在大会上讲发展养猪的经验和感受,外地一波一波的人,来碑楼庄学习,当时好像就在东边的学校,用学校的桌椅板凳给外来学习的人讲。
村里的养猪事业蓬勃发展,当时公社刚有电影放演,东大郊的李金照还制作 了幻灯宣传碑楼庄的养猪事情,幻灯是在电影放演前。
记得后来,养猪事业起伏了几次,猪肉价格很低,村里没人发猪肉吃,吃一斤肉在补贴二角钱,到年关各队都分到了猪肉,大家都很高兴的享受。临近七十年代中后期,父亲看到养牛很好,就到南阳带来些牛回来放在各队的饲养室。但养牛没几年就遇到改革开放,牛就分了。在具体的大家也许会回想起来了。大队还城里了兽医室,当时父亲负责卫生室和兽医室,有张顺学、康xx和父亲学兽医,后来,罗庚申、刘建政学了兽医,卫生室有张书奎、张西荣。兽医室要负责疾病的预防。
【大概情况好就是这些吧,希望吧友们喜欢和回忆。并写出更好的碑楼庄养猪发展史】
另;生产队饲养员有张锤,还有很多记不得了。
历史的沉淀会让我们慢慢的去回忆,往事的记忆会感到模糊,大题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寻觅,时间差形成是因为历史的远去。。。。
碑楼庄村的养猪事业发展凝聚了一代老人的共同努力,成果会让消化的历史慢慢慝咽,只有文字的叙述,也许会引起吧友和朋友们的重新构思和想象。但我的记忆里,好像父亲当时勾画的蓝图很好,很多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未能实现,就当时的现状来看,发展养猪事业还算超前,具体的思路,当时是;1.养猪事业发展具备规模后,成立现代化机械化养猪场,碑楼庄村的人也许还记得,当时,村东边盖了几十间养猪房,水泥地、水冲式,当时还准备房顶作为花园或养殖水浮莲、水葫芦。2.各生产队养猪场建议按此模式修建现代化、机械化养殖场,并具备养猪、养鱼、养牛、养鸡,成立体化养殖思路【牛马粪喂猪,猪粪喂鱼,水塘水灌溉浇地,养鸡可以放在猪圈,浪费的饲料鸡吃掉,水塘里面养鸭】,这个立体化养殖思路,我记得很清 。3.保证本村村民逢年过节分到肉。生活水准不断提高。4.兽医室负责各生产队卫生员做好防疫任务,不得出现流行病和做好流行病的预防。5.兽医室和学校还要做好宣传,沿街写出标语,主要是关于发展养猪事业的和疾病预防用。【当时,学校有几个老师张银虎、张彦召、康永茂好像都书写过,大多写在墙头墙沿,有些地方还制作板报】。
大概当时的思路就是这样,我父亲还写了很多发展养猪的诗歌,并且形式多样有枣胡诗、宝塔诗、发展养猪猪体诗,他写的蝌蚪字,也许很多人忘不掉,他还有记笔记的工作习惯,把会议记录、购买饲料或用品、自己的思路和想法,都记录下来,保持到晚年。
【未完待续,希望吧友们喜欢和指导,并希望多提宝贵意见】
碑楼庄村的养猪事业发展到如火如荼的时候,外地经常来学习参观的人就络绎不绝,村里大队干部忙于接暇,并成立演讲学习班,把经验和思路进行总结,稿件多有父亲整理和总结,开场白多有书记张银贵、张天照、杨富安、罗仓等演讲。
养猪事业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的干劲,【一人一猪,一亩一猪】【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的化肥厂】【猪浑身是宝】,当时的形式宣传就是如此,因为当时化肥比较少,价格相对感觉高,人浮于事,因此,猪就成了化肥的资源,也是人们逢年过节生活的必需品,更不要说,每年大队生产队能为人们分到肉,就更是高兴不已啦。分肉一般是按人口,每人有份,大家都带上大篮子排队,分享。
养猪的饲料资源主要是青草、玉米杆、把场的青麦颗,附加成分有;鱼骨粉、玉米芯粉、水葫芦、水浮莲、青萍、等。还有窖藏的发酵杂物青稞。绝对绿色环保的食物。
另外。根据黄庄当时青年党支部书记张xx,名字记不得了,他提出【给猪换胃口,就是麦秸秆粉碎,作原料】。父亲感到他说的有道理,就采取了。记得当时,父亲到枣园以前有个部队喂有军马和养猪,部队用马粪喂猪,回来后,就采取牲口粪喂猪,理由是,大型动物消化系统粗糙,营养吸收不净,有相当于粉碎机,因此,就采取牲口粪喂猪的方法。 只从碑楼庄村养猪事业搞出来点名堂后,父亲就经常出席省市县地区的代表大会,代表碑楼庄村人去宣传,目的是带动更多地方发展养猪事业,宣讲养猪事业的好处,为社会、为人类共同努力、发展。
并把碑楼庄村人如何艰苦奋斗、在养猪事业上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给大家介绍详尽。
大家还记得东边寨墙外的水泥大濠里面,飘满了水浮莲、水葫芦、浮萍等,下面养鱼和水产品,盛夏看到美丽的景象,进来东寨门,好大的养猪场,一排一排,整整齐齐,里面还放养了很多鸡,回想起来,仍然是一种美得享受,赛似江南感觉。
当时,有很多人用老相机拍了照,有记者多次上门拍照报道过,到这些珍贵的资料,我感觉不太好寻找了,也是一种惋惜。
希望喜欢的吧友能帮忙把当年的部分老照片寻找一下,发上来,会使大家陷入美好过去的回忆。
碑楼庄村养猪事业发展的很好,但有一段往事,我回忆起来了,记得那是一年夏天,父亲到沙沟【史家沟】,具体地方我记不清了,大概就是这儿,到那里购回一头老母猪,天气很人,大路要嗮出油来,路边的庄稼很深,地里散发着热气蒸人,老父亲用绳子绑着老母猪的后腿,一手拿着根柳条,赶着猪往家乡回,心里很舒服,光考虑着又搞回一个好品种猪,但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猪热的【呼哧、呼哧。。。】喘着粗气,老父亲很爱恋的把猪绳解开,慢慢赶着,走着,突然,驶来一辆汽车,鸣着喇叭,把猪给吓惊了,沿着路往前跑,父亲在后面追,突然,猪跑到青纱帐里面,父亲也追了进去,可是人那能追的上,天黑了也没找到,父亲赶快往家里赶,回到村里,大队派出了十多号人【好像有刘英英、罗木、张志英等】,去那里寻找,到第二天,找到了,可是,住已经被人打死了,躺在青纱帐地里,父亲大哭了起来,回到家好长时间不高兴,感到很悲伤,好像失去了可爱的伙伴。这件事,我记得很清,大概就是这样。
【未完待续】
老父亲干工作很认真,也很钻研,爱提问自己,也爱讲发明创造,的确,在当时年代,在我们老家是方圆几十里的大好人,他是老中医、西医兼兽医,尽量想办法让穷苦人看好病,爱施舍接济农村家庭很困难的乡邻,85年去世时,方圆乡亲都来为老人家送行,场面很让大家感动,当地很多学校、大队、公社、县里、还有很多说不出来的人,送了很多挽联、布帐。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一副【誉满乡邻】。
至今难以忘怀,看到自发的送老人家场面,我是一直就见到这一次。
81年包产到户,村里的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养鱼塘全部分了,老父亲很失望,到晚年除了为乡邻治病和行善,对很多事情就看的很淡了,我一直想写老人家的过去,但老是感到我从下笔,就写了这吗一点,表示回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