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漠思宇 于 2012-12-4 21:50 编辑
1973年,我是难忘的,从年初开始插队做知青,磕磕绊绊的干农活,忙忙碌碌的操持着集体户这个家,直到完完全全融入到这个村落,可以说对自己是一次脱胎换骨。 一年的农活做完了,田里、场院里都空了。种子在仓库里等待着来年,牛、马、驴、骡都拴在圈里,牲口们也懒散着互相挤挤蹭蹭,狗、猫在村边闲散地溜达。 冬天,是一年的结束,用来清扫和回顾,也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 我领着同学们掸去落在墙角和窗格子上的灰尘,把屋里打扫的窗明几净。码好柴火,把切菜刀磨得锋快。土豆、大萝卜堆在不冷不热的沙坑里,一层大白菜一层秫秸整整齐齐的成一跺,买了20斤猪肉放在凉房的缸里用冰培上,还给男同学买了一桶散白酒,冬天就在闲散中拉开了大幕。我们要在这里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了。 刚来时就觉得这里的文化生活太贫乏了,唯一能听到的声音就是各家各户的舌簧喇叭,定时从公社广播站传来的单调节目和队长的通知呼唤。农闲时更觉得漫漫漆黑的夜很难打发,我们集体户的16个人倒蛮热闹的,吹吹口琴,唱唱歌,讲讲听来的笑话,给男同学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可我们还是想为村民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大家讨论一下,决定排戏、排文艺节目。说干就干马上安排角色,因为大家都熟悉样板戏,所以先排《红灯记》,大家热情极高,都踊跃扮演各种角色,本来我想扮演李奶奶,可是,同学们说我长的不像“高玉倩”,眼睛不够大,我只好让步,给他们做服务工作。等红灯记排差不多了,又排了一台文艺节目,尽我们所能,节目是五花八门,独唱、舞蹈、快板剧、表演唱等等应有尽有,我有幸扮演快板剧《一颗高粱穗》中的老太太,有意思极了。春节前我们的演出日期定下来了,演出场地是大队开会用的大屋子,有五间房大的地方,有个破土台,相当于主席台。队长派义务工修缮了舞台,村民们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舞台上挂了十盏马灯,当时也觉得很气派。具体演出是两个晚上,我们村演两台节目的消息早就像长了翅膀,飞遍了十里八村,大多家早早就去占位置,全家轮换直到演出开始,整个屋子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在台上唱,台下会唱的也跟着一起唱 ,那场面太壮观了,至今想起来还有些激动。我们的演出一炮打响,接下来被邻村请去演出,场场爆满,全公社都轰动了。在我们的带动下,其他村的知青也纷纷效仿,我们释放的青春热情使懒散的冬闲有了生气,给农村带来了文化气息。面对农民淳朴善良的目光和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我们一冬天的辛苦寒冷都一扫而光,真是觉得很自豪,很有价值。 谁会想到我们的节目没有乐器伴奏,到了唱段的过门,专门有人哼唱;快板剧大家一起拍手掌打节奏,台上台下一起互动。为了省钱,没有买化妆品,所有演员,每人发一张大红纸,用做涂腮红和口红;每人发一根2B铅笔用做眉笔;没有演出服装,就地取材,随便借到哪一家都会倾其所有。 那一年,我们被旗里(相当于县)评为知青先进典型。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有苦,有乐,有奉献,有收获。我想,历史长河中不会忘记知青这浓重的一笔。 【本人《知青日志》的另外几篇在本网个人空间,有兴趣的朋友敬请光临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