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4035|回复: 15

[文化散论] 冀州历史上的名文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7 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冀州历史上的名文人
   
    河北省冀州市公元前201年建县,距今已经2200多年,历史比较悠久。悠久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文化名人。清代乾隆版《冀州志》称:汉以来,冀多儒者,流风扇被,代不乏人。
  孙敬,字文宝,汉朝时冀州人。因为成语 “悬梁刺股”而有名,其中的“悬梁”,说的就是他。他少年好学,博闻强记,视书如命,晚上读书常常通宵达旦,被称为“闭户先生”。
孙敬夜间读书,半夜之后,不免打瞌睡,甚至伏案而睡。他为了多读书,消除困意,找来一根绳子,一头栓在房樑上,一头栓住自己的头发。打瞌睡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拽一下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赶走困意。
    后来,人们把孙敬“头悬梁”与战国时苏秦“锥刺股”《三字经》中的这两个句话合在一起,变成“悬梁刺股”成语,激励人们刻苦学习。他的苦读精神成为后世勤学的楷模。
    孙敬每天晚上刻苦读书,年复一年,终于成为一位通今博古、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家,在江淮以北颇有名气。
韦宋氏,晋朝(265—420年)时冀州人。她80岁时办讲堂的事迹特别为人称道。
有一天,前秦(352----394年)国君苻坚视察太学,向博士问及儒家经典流传的情况,对礼乐经典大量遗失的状况和没有开设礼乐这门课程感到遗憾。博士卢壶对苻坚说:“战乱以后,各门课程已大体恢复,唯废弃儒学已经很久了,书籍弄得零零落落,残缺不全,又找不到懂《周官》(也就是《周礼》)的教授,所以礼乐没有开设。”
后来,打听到当朝太常官韦逞的母亲宋老夫人。她传承了他父亲的学问,精通《周官》音义。虽然年纪80多岁了,但是,眼睛还没有花,耳朵也没有聋。于是,苻坚聘请韦宋氏开设礼乐课程,讲授《周官》。韦宋氏毫没推辞,在家里设讲堂,教授了120名学生。宋氏坐在红纱幔里,隔了一层红色的纱帏,每天给学生们讲授《周官》。几乎失传的《周官》这门学问,又重新流传于世。以后,周礼的学问,天下就很盛行了。宋氏也因此而受到人们的敬重和朝廷当局的赏赐。苻坚给她赐号“宣文君”,并且送了10个丫鬟去服侍她。这样,宣文君成了前秦太学教授《周官》的博士,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
韦宋氏(283---?),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书香门第,世世代代以精研儒学见称。她幼年丧母,由父亲一手抚养。等到她懂事以后,父亲传授给他《周官》,一字一句地教她读。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家祖祖辈辈学习《周官》,一代传一代,受用无穷。这部书出自周公之手。古代礼乐典章、百官品物,都在书中记载得十分完备。如今我没有男孩可以传下去,你可要好好读懂它,千万不要让它在我们家失传了!”宋氏牢牢记住父亲的教诲和嘱托,每天手捧《周官》,认真诵读。在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日子里,依然不荒废学业,始终背负父亲所授之书,坚持勤学不止,不断温习。在宋氏的儿子韦逞年幼时,宋氏就教韦逞读书,学习《周官》。她白天上山砍柴,到了夜晚,便一面纺纱织布,一面教韦逞。如此苦教苦学数年,韦逞的学问与日俱增,名气逐渐大起来了,终于将儿子韦逞抚育成才,做到了前秦的太常。
  孔巢父,字弱翁,孔子的37代世孙。冀州人。为“竹溪六逸”之一。《辞海》中“竹溪六逸”条目载:《新唐书.李白传》中说:唐朝时,著名诗人李白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旧唐书》作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6个人,一起隐居在徂徕山,酣歌纵酒,被号称为“竹溪六逸”。孔巢父与李白、杜甫等几位文采横溢的大文豪齐名。冀州《州守林思承重建儒学碑记》刊载:其“赫然有声于斯土”。他“少时力学辩博”,也有诗文佳作行世,但已散失。
     孔巢父结束徂徕山田园生活后,被举荐到长安做官。约在天宝六年(747年),辞官归隐江东(今浙江会稽)。孔巢父为救社稷,后再度复出,当过湖南观察使。唐朝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间),孔任朝中大臣,官至给事中。因其足智多谋,善于辞令,且破贼有方,深得朝廷器重,被称为“知君名宦”。建中二年(781年),魏博七州节度使田悦哗变。兴元元年(784年),皇帝德宗任命孔巢父为宣慰使,前往平乱。孔巢父冒死赶赴魏博,舌战田悦,陈述顺逆之祸福,理据俱备,打动人心,终使田悦率众归附。
    孔巢父说服田悦后的当年6月,皇帝德宗令其招安另一叛将李怀光。孔巢父深入虎穴,舍身劝降。因言辞冲突,被李怀光杀害。孔巢父死后,朝廷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号“忠”。  
    其后代孔戣、孔戡、孔戢、孔纬皆为名臣儒士,声誉史册。
      赵衡(1857~1926年),字湘帆,冀县门家庄乡西赵家庄村人。清末举人。著名学者、教育家。
明永乐年初,其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束鹿县温郎口,后又迁冀州赵家庄(今冀州市门家庄乡西赵家庄村)。祖父赵魁升,曾列入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纂《畿辅先哲》“孝义”传。父亲赵钦颜以其德行被称为“乡曲之师”。
赵衡,幼年就学于清苑县金正春,受颜(颜元)、李(李塨)之学,并师从新城王晋卿学顾(顾炎武)、王(王夫之)考订之学,从吴汝纶、贺松坡学方(方苞)、姚(姚鼐)、梅(梅曾亮)、曾(曾国藩)辞章之学。时称赵衡文章“方欧(欧阳修)迈苏(苏东坡),直追唐之昌黎韩子(韩愈)”,“翔潜于浩瀚荡漾之境”。赵衡,遵从方、姚、梅、曾义法,所阅经史,均加义注,“有一字之泥,一义之滞,旁引曲证诂解冰释,签附卷内者几数百条”。他写的文章和字(书法)都很好,当时,有“南马北赵”之说,“南马”即江南武举人马步芳;“北赵”即直隶赵衡。为此,颇得冀州知州吴汝纶赏识,委任为信都书院监院。贺涛推荐他主讲深州文瑞书院7年。曾为吴汝纶所著《深州风土记》作序。在北京教书时,多次担任朝廷的主考执事。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慕赵衡之名,聘其为礼制馆编辑、公府秘书,当其儿子的教师,并委其编辑《颜、李师承记》,其网罗丰富,文词严谨,为世所称。还著有《序异斋文集》8卷。
他于民国15年(192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逝世。
王树楠(1851~1936年),字晋卿,号陶庐,清末地方官吏、地方志名家。
其祖上于明万历年间由保定府雄县迁到新城县邓家庄定居。他清同治五年(1866年),中秀才。同治十年,中选拔贡。以后随祖父在莲池书院读书。同治十三年,被聘为《畿辅通志》修纂。光绪二年(1876年),在保定乡试中举人。光绪八年,冀州知州吴汝纶聘树楠为信都(今冀州市)书院主讲。光绪十二年,王树楠中进士,派工部任主事。先后任四川青神县知县、资阳县令、富顺知县、兰州督署任幕僚、中卫知县、兰州道、新疆布政使。民国3年(1914年),清史馆成立,被聘为总纂。民国17年,出任萃升书院主讲。树楠自幼善诗文,著述十几部、330多卷。此外,热心于修纂地方志,纂有《冀县志》、《新疆图志》、《奉天通志》、《新城县志》、《法源寺志》等,留下一批珍贵遗产,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民国25年(1936年),王树楠病逝,享年85岁。
胡宗照 (1882~1942年),字峰荪,号耐翁,今冀州市冀州镇伏家庄村人。曾祖父终生事教,祖父任义学塾师,父州试、院试皆中第一名秀才,善书法、能治印。
宗照自幼受到家庭良好教育与熏陶,酷爱书法及绘画。初习颜、柳正楷,后习张裕钊魏碑字体,并得到张裕钊亲传口授。其书法布局疏密得当,笔势凝练刚劲,视感清秀潇洒,精、气、神融为一体,余韵无穷。少时以优异成绩名列清末最后一批秀才之榜首,后考入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深造。毕业后任冀县县立高、初两级女子小学堂校长兼县立高小国文和书法课。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曾在校内办起课外书法小组,并多次举办书画展览,因而高手辈出。中国史学大师傅振伦说“其书法风行顺直冀南。其画法远绍唐宋,近师扬州学派。善写意,即景写生,即景抒情,虽取六法,而不为所拘。所画花鸟虫鱼简练雄健,泼墨敷色,自然高雅”。齐白石誉其为“北方书画宗师”。
    20世纪30年代初,《冀县志》、《束鹿五志合刊》和《张廉卿先生论学手札》等书问世,请宗照在扉页或封面题写书名。其间,还为衡水唐代文化名人孔颖达的衣冠冢、清代冀州举人李备六之墓题写碑文或墓志铭,为冀县省立十四中学、省六师、县高小、南宫县生恒百货店等题写校名或商匾。
民国7年(1918年),宗照辞去教席,寓居天津东马路华锦城灯扇字画店,以书画为业。先后为津门闹市区的交通旅馆、龙泉池、德奥医院、中兴粮局、寿德大厦、协和医院等商家榜书匾额,为人称善。济南华盛五金行和北京前门大街一些商家,亦慕名请胡氏榜书商匾。“七·七事变”后,伪天津市市长温世珍请宗照出山为其奔命,宗照正颜厉色而斥之:“父母供养我读书求学,是为治国安邦。我不能治国安邦,但卖国求荣、欺压百姓的事是干不出的!”温只好悻悻而走。
胡宗照为人正直,平易近人。乡亲父老、较小商号请他写牌匾、条幅、字画、扇面等,总是有求必应。人们将他的墨迹视为珍宝,在家乡、平津和华北等地,广为流传。
胡宗照于民国31年(1942年)5月,病故于北京,终年58岁。
    孙殿起 (1894~1958年)),字耀卿,别字贸翁,今冀州市小寨乡北安阳城村人。我国著名版本目录学者。
孙殿起11岁入私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辍学,到北京琉璃厂宏京堂书坊学徒。涉猎书林后,能精识版本,明辨优劣。民国2年(1913年),被荐至鸿宝阁书店任司账。民国6年,到小沙土园会文斋任司账兼店员。民国8年,在南新华街路东独立开设通学斋书店。
孙先后受业于郭荫甫、崔蔚元、何厚甫、伦哲如等目录学家,并结交当代名流,立志著书印书。为搜集古籍珍本,民国19年(1930年)夏开始,多次赴济南、广州、南京、扬州、上海等地。曾在上海访得罕见清嘉庆年间梅花书院原刊本《二洪遗稿》一部,遂以此影印300本传世。民国20年,访得清初禁书屈大均撰《翁山文钞》一部,计10卷,为常熟薛熙评本、康熙年间刊行。之后到江苏高邮王士濂家,借其家刻《鹤寿堂丛书》,印10余部,并编目撰跋附于书首尾。民国23年,编就《丛书目录拾遗》12卷,刊印300部。晚年,曾在废纸店购得罕见的《粤东诗文》百卷。
民国25年(1936年),撰成《贩书偶记》20卷,装订8册,由通学斋书店出版发行。此书包括书名、卷数、作者姓名、籍贯、出版年代等项目,是一部清代及以后著述总目,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续编。所收书目是《四库全书》中不曾收入的,即使收入,也在卷数、版本方面有所不同。之后,他又积累资料1万余条,由其外甥雷梦水编成《贩书偶记续编》出版。
孙不仅在目录学方面有所专长,对厂肆典故、各省竹枝词以及茶烟资料,均有所研究。著有《庚午南游记》、《琉璃厂小志》、《慈仁寺志》(附《顾祠小志》)、《北京风俗杂咏》、《台湾风土杂咏》、《各省竹枝词汇编》、《北京竹枝词选集》、《烟谱》和《茶谱》等。1957年1月,中国书店特聘他为《古旧书刊介绍》编委。此时他已患重病,卧床不起仍口述《记藏书家伦哲如先生》一稿。同年7月9日病逝,终年64岁。
    孙来奎 (1922~1971年),学名寿凯,又名铁链、来奎,今冀州市周村镇田村人。著名西河大鼓演唱家。
孙来奎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在辽宁大连拜师学唱西河大鼓,深受观众喜爱。民国34年(1945年)大连解放,他编唱了《庆祝解放》、《文盲吃亏》和《农村乐》等紧跟形势的新鼓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祖国新貌,有些段子被大连市广播电台录制播放。他还担任了大连书词联合会负责人。
新中国建立前夕,孙回到故里,为家乡人民演唱鼓书,足迹遍布冀县、南宫、威县的较大村镇,他既演唱传统曲目,也演唱自编新鼓词。抗美援朝时,他编唱了《可爱的祖国》;开展互助组运动,编唱了《互助组的棉花》;合作化高潮时,编唱了《二大娘下地》等。这些新曲目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积极鼓动作用。
孙来奎博采众家之长,行腔雄浑,字正韵圆,口齿清楚,节奏明快。他靠说唱做塑造的古今人物栩栩如生,书中喜怒哀乐,通过他逼真演唱引起听众共鸣。
20世纪50年代是他创作和演唱丰产时期。1960年由河北省曲艺工作室编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孙来奎鼓词选》。田光所撰《孙来奎的创作道路》一文,对孙来奎创作和演唱给予高度评价。
1958年,孙来奎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曲艺》杂志发表文章,号召全国曲艺工作者“学习孙来奎,赶上孙来奎”。1961年,全国曲协授予他“曲艺标兵”称号。同年,在全国文艺界群英会上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并参加了天安门城楼国庆观礼。
1971年4月14日孙来奎因病逝世,年仅49岁。
    解青林(1928~1998年),曾用名解庆麟、解新慧,笔名林青。今冀州市魏家屯镇赵祥屯村人。副地师级干部、河北省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解民国30年(1941年)2月参加工作。194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县政府财政科总会计、中共冀县县委办公室主任、中共冀县县委常委、石家庄地区农业局局长、中共鹿泉县县委书记、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兼党组副书记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解青林在住“牛棚”、上“干校”期间,写出《村舍风云》、《家纪春秋》两部传记史料。在担任领导及病重期间,仍写出大量优秀作品,被报刊采用。在经历6次大出血、4次病危、2次大手术、身体极度虚弱情况下,仍顽强写作,创作出《杨柳韶华》、《松竹声韵》、《桑榆金秋》、《椿桂生辉》和《风雨情痴》等10部长篇小说,以及《我的70年》、《好事多磨》、《中华道德歌》、《文明新风曲》和《病室遐想录》等16部诗文集,共计700多万字。河北省文学界曾以“解青林现象”为题进行专题研讨。
1992年6月,解青林所著《风雨五十载》三部曲,由中国电影摄影师总会改编为3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薄一波题写片名。其著作《中华道德歌》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其事迹收入《河北省当代文艺家》名典。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专题组赴石家庄市,拍摄长达15分钟新闻片《用生命著书的人-—解青林》,于同月21日、22日连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98年8月,解青林去世,享年70岁。
冀州的名文人还有若干。西汉尚书秦恭,研究《尚书》,创立《尚书》中的秦学。前秦大儒刘祥,曾任仪礼祭酒,为苻坚及其百官讲论仪礼。北齐黄庆,精通仪礼之学,有《仪礼章疏》流行于世。北齐高乾和,校定群书。程修已,为唐文宗时第一宫廷画家,其画“任木采拾,冠冕之裂,生植之资,远无不审,幽无不显”。文宗赐歌赞曰“良工运精思,巧然似有神,临窗乍观,繁阴合再盼,真假未殊分”。宋田况,著有《奏议》20卷、《儒林公议》2卷、《金岩集》2卷、《皇佑会计录》6卷。还有,志书中记载北燕刘轩“以文学知名”、唐王公瑾“有文辞,声振京邑”、唐赵涓“以文学蛮于世”、金路伯达“以文学著名”。
    据查,东汉至明朝以前,1300多年间,冀州有18人,编著、出版各种书26种、630多卷(包括与他人合撰)。
   《畿辅通志》载有宋朝田况的著作4种、30卷。《四库全书》收入明朝冀州人石九奏(字伯成)的《石伯成诗稿》4卷。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1-27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11-2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冀州  人杰地灵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耄耋庠生 发表于 2012-11-27 19:52
冀州好地方。

谢谢朋友光临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天乐 发表于 2012-11-27 20:11
古老冀州  人杰地灵

谢谢朋友关注、评论!
发表于 2012-11-2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虫 发表于 2012-11-28 05:27
谢谢朋友关注、评论!

    曾为冀州府吧?应是大都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天乐 发表于 2012-11-28 10:51
曾为冀州府吧?应是大都市。

历史上的冀州比府大。省、地、县三级的治所。
夏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1-29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11-29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虫 发表于 2012-11-29 05:22
历史上的冀州比府大。省、地、县三级的治所。

望冀州腾飞,超越曾经的繁华。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0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芝 发表于 2012-11-29 08:20
人才辈出,我建议首都迁址冀州。些老师文章

哈哈!!谢谢朋友光临!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9-22 21: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