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2-9-11 05:36 编辑
【历史事例(3)】 冀州历史上创和谐事例
河北省冀州市公元前201年建县,距今已22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冀州历史上,人们就崇和谐、讲和谐、创和谐。和谐,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官员与百姓之间的和谐。和谐,是人心齐、生活稳、发展进步的基础。
百姓成为习惯 在冀州历史上,普通百姓讲和谐、创和谐,已经成为薪火相传的良好习惯 冀州人历来以和为贵,相亲相睦,相敬相让,相助相帮。建于明朝天启6年(1626年)的冀州《福庆寺碑》上记:冀州人“崇亲睦。贼道相防,疾病相问,庆吊相来,岁时相馈,词讼相保诉。”《冀县新乡土志》中载:冀民“闾阎之家,礼让是崇。” 冀州百姓邻里之间,和睦相亲,早已经成为习惯:相互往来,探病、庆吊、有好的稀罕的东西相赠:谁家有事,托付邻里照顾、看管门户、小孩、店铺;经济上借贷或资助;古时,乡村没有专业的建筑队,人们修房盖屋,都是邻里之间相互帮忙,不要工钱,最多上樑的那天主家管一顿饭;夏、秋“打场”(麦、谷等作物脱粒),是一家一户办不了的,都是邻里互助;遇有红白大事,一般是同姓同族来帮办,但同姓同族户小人少,一样也能办好,由异姓邻里帮办;《冀县志》载:贫者“婚丧祭,悉资亲友”;……。
好官着力推进 在冀州历史上,许多封建社会的好官,为了社会稳定和进步发展,十分注重和谐,着力推进和谐。 冯跋是今冀州市和衡水市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南北朝时期,十六国之一北燕王国的建立者。为了创造和谐社会,立国不久,他就选派官员作为他的使者,到各郡国巡行视察。发现“孤老疾不能自存”的人,视情况发给粮食布匹,予以救济帮助;发现“孝悌力田闺门和顺”的人家,予以表彰和奖励。 冯素弗,是北燕王国宰相。他胸怀广阔,以德报怨,大局为重,具有为相的雅量和心胸,“有宰衡之度”。任宰相前,他曾向尚书左丞韩业的女儿求婚,遭拒。任宰相后,不但不报复,反而“待业弥厚”。 孔戣是孔巢父之侄。唐朝大臣,天宝年间进士。明州年年给朝廷进贡淡菜蚶蛤之类,孔戣认为,这些海鲜从海边运抵京城役使数十万人,劳民伤财,过于浪费。于是,上奏并获批取消了此事。他还曾严令禁绝出卖女性、改变刺史贪暴百姓情况。 路伯达,金朝大臣。金正隆五年(1160年)进士。官至尚书省掾、节度副使、大理司直、尚书礼部员外郎、翰林修撰、太常卿。他提出并被采纳“撤销京畿内猎场禁令”,允许百姓采猎或耕种、“去掉奢侈,崇尚节俭”。 清朝时,冀州州府曾接受大刘家庄村秀才刘勋的建议,改变了“买宅做官署”和“民不得劳”的行为。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冀州“滹沱河水溢“,州府曾接受他的建议:“北门外筑堤,捍御西隅数十乡有秋。”还“救曹家庄乡之一乡七十二村之朦派”。“朦派”,即胡乱摊派。 清朝光绪年间,冀州知州李秉衡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他每到一处,都要召集该地父老“询疾苦及民间利弊”。他解决民事纠纷“随时断结,无旦夕留滞”。他组织联村巡更所,使州内居民安居乐业。他关心百姓生活,组织赈灾。见到冀州连年蝗、旱欠收,一方面“劝富者输粟”,充实粮仓,赈济灾民。另一方面,官府出钱让绅商收购农民的土布,运往远方出卖,然后购粮,平价卖给百姓。再一方面,令“有余之户出资”设“义当局”,任贫民用衣物典质,得钱以易米。还“春给籽种,夏祈雨,秋扑蝗”,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冀州虽“迭经蝗旱,而民食卒以不匮”。免收杂税,提倡廉洁奉公。他确定“免杂税”,“敛从薄”,“绝一切侵渔弊”。他规定州吏役人员,凡有事下乡,一律自备费用。“凡经他任官之地,均一反贪污吏所为”。百姓“口碑载道”,被称谓“北直廉吏第一”。 南午村镇太平庄村,始建于东汉时,因由穆姓建村,原取村名为和穆营。清朝光绪年间,时任冀州知州李秉衡了解这个村的情况后说:“这个村的百姓,多年安分守己,无一户一人经官动府,真为太平之庄也。”据此,更改村名为太平庄,沿用至今。
注:【历史事例(1)、(2)】以前已经发表。
(写于20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