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649|回复: 1

直译金刚经第三品(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7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译金刚经第三品(转)
           大乘正宗分
   
原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佛告诉须菩提说:“作为一个修行的人,不要在“度人”这个问题上太执著了。因为不论是卵生,还是胎生或是湿生化生,不论对方思想的境界是高还是低。他们能受了我们的引度而成就,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早就有了将要觉悟的因缘,你只是起了个桥梁作用。   假如对方的根基深厚,那只要你在他面前一提修行之理,他马上就能觉悟。而那些根基差一点的,则要你反复地多教他几次,他才会懂。而那些根基较钝的人,则要他人劝说,他才会接受修行的道理,虽然他接受了修行的道理,但他的道心不会是很坚定的。而那些无缘的人,你再怎么劝说,他都不会理你,反而会耻笑你。   所以啊,虽然在你的心里,要时时都保持一种“愿度尽一切有缘众生”的念头存在,但也不要用勉强的心去度人。只是将修行的道理演说一遍给他看,如果他能听进去了,那是他的缘份到了;如果不能接受,那也没有必要去指责他,说他不觉悟,并强求他早日觉悟。 千万不要因为老是想如何去度别人出苦海,到最后反将自己给绕到烦恼里面去了。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须菩提啊,你应该知道。如果一个人在心里有太多的执著心,分别心。那他的“心”会定不住,总是很烦躁很杂乱的。这种人怎能称得上是觉悟了的人呢?那他又有何资格去要求别人早日觉悟呢? 注释:无余涅盘:意为能证“无漏之果”免轮回之苦。智度论三十一曰:涅盘是无上法第一法。是有两种,一有余,二无余。有余意为虽能证道,但却因一念执著,不能免除轮回之苦。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些都只是禅定境界中和一些不同的境界描述。 此处的“色”与世俗的“色”是完全不同的,佛经中的色,相,凡是眼睛所能见的一切,都是属“色相”的范畴。 此处的“有色”与“无色”,应是代表各自修为,定境的不同。例如佛家的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里面的层次一个比一个高。修到无物质形态,只有精神的境界后,才算得上是“无色界”了。无色界的境界,还是有分别心的,所以也在轮回之中。 有想:那是指在心中不断地有念头产生。   无想:修过禅定的人都知道,只要进入禅定的境界后感觉是好像一种没有自己的念头一样的感觉。但在这种境界里,虽然好像没有自己存在的念头,但在出定后还是存在着“有想”与“无想”这些种种分别。    非有想,非无想:这里面的境界还要高一点,因为从文字的描述上来看,那应是一种没有“对立”“分别”的境界。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为印度梵语,译成汉语后,意为“觉悟者”。   若是有了自己在度人的念头,则着了“我相”。若是觉得自己度人了,则着了“人相”。若是有了自己度众生的念头,则着了“众生相”,若是认为有道可修,有境界可证,那则着了“寿者相”。  在现实中,有很多人总是喜欢以修行人自居。他们对“度人”这一事也特别情有独钟。只是他们一遇到能接受自己观点的人,就沾沾自喜,如果一但发现别人与他的观点不同,他就会心生烦恼,指责别人是“邪魔种子”,指责别人思想愚味,一点都不觉悟。   不论是沾沾自喜,还是指责他人,这都是一种分别心,都不是一个完全觉悟了的人,所应有的念头。所以圣者就在这里开示我们说:“一个修行的人,如果在心里有了“分别心”,那他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觉悟了的修行者”。
     拙老附南怀瑾先生《第三品偈颂》             四相初生四象殊,             羲皇以上一无无。             剧怜多少修途客,             寿我迷人犹諱愚。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方继祥 发表于 2012-8-17 20:30
布施金刚经功德无量!

谢版主赏帖!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2-22 11: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