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遨翔天地间

[原创游记] 台湾环岛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1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13-9-22 08:18 编辑

3.21
参观国父纪念馆。
国父纪念馆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华诞而兴建的,是一座充满回教色彩的建筑,巍峨宏伟、庄严大气,周边绿草茵茵,环境优雅。进入馆内跃入眼帘的是一座孙中山先生的坐像,所有人都怀着肃穆敬仰的心情抬头仰望。两侧有全副武装的卫兵执勤。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卫兵换岗,随即看了一段精彩的耍花枪的换岗仪式。馆内有许多大厅,陈列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功绩、珍贵照片遗物等馆内有许多资料,可惜没有时间仔细观看。现在国父纪念馆已经成为台北一个综合的文化艺术中心,经常举办各种文教娱乐活动。
国父纪念馆自由进出,不需排队,没有见到警察或保安。
纪念馆附近还有翠湖和于右任像。

         



                        



            




           
            
接着参观101大楼。大楼位于台北市信义区,由建筑师李祖原设计,是目前世界第二高楼。世界第一座防震阻尼器重达660吨,在85、86、与88楼用餐可以看到这个带有装饰且外型像大圆球的阻尼器,其直径5.5米也是世界第一。
  台北101大楼还拥有世界最快的电梯,电梯攀升速度为1010米/分钟,从5楼直达89楼的室内观景台只需37秒,其长度也是世界之最。从5楼到89楼的室内观景台,只需37秒。下行最高速率可达每分钟600米,由89楼下行至5楼仅需46秒,至1楼仅需48秒。另外,它还有世界最长行程的室内电梯。此电梯由美国电梯顾问公司Lerch, Bates and Associates规划,日本东芝与台湾崇友公司合作制造。此台电梯的模型在89楼的室内观景台有展示。电梯停靠1楼、5楼与89楼,其中1楼为公司内部接待贵宾使用,不对外开放。 一般参观者在5楼购票后排队入场参观。

           


              



5楼设有观景台售票处、纪念品商店、免费寄物柜(须付新台币10元押金)与电梯入口, 89楼设有包含纪念证书的摄影服务、DVD租借、语音导览柜台、冰淇淋商店、纪念品商店、阻尼器参观区、另有世界最高的信箱,可在观景台将祝福寄给国内外的好友。 南侧有91楼售票处与出入口(北侧为出口)。 有7台40倍的望远镜设置于各角落,使用费用为每60秒新台币20元。


     



        
89楼的室内观景台,其出入口在5楼,全票票价为新台币350元,优待票票价为新台币320元,而91楼的世界最高室外观景台门票则为新台币100元,必须先购买89楼的室内观景台门票后,再于89楼西侧入口加购。可于入场时于手上盖戳记,即可自由进出89楼与91楼。营运时间为每日的10:00至22:00,最后购票与进场时间为21:15分。在入口处有数码相机给每位游客照相,然后在89楼的室内观景台柜台前认购。每张相片新台币360元,2张新台币600元。
游客可以凭语音导览器游览。在楼层巨柱上方有标明编号,只要在语音导览器上按下巨柱上的编号和绿色按钮,就可收听该位置景色的介绍。语音导览器有七种语音选择:汉语普通话、闽南语、英语、日语、粤语、德语、韩语。 语音导览器在使用后必须归还,才可离开下楼。
在101大楼参观约60分钟。
中午12时抵桃园国际机场办理登机和出境手续,出境时收回入台证;乘长荣航空飞往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再转乘大巴直驶深圳湾口岸入境解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楼主| 发表于 2013-9-11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台湾八天七晚,除了住酒店和参观景点,其它时间都在巴士上度过,部分时间听导游讲解台湾历史、风土人情和风水八卦,部分时间放影碟。我们看了大迁徙、百年宋美令和邓丽君演唱会。大迁徙介绍国民党退到台湾后的改革和建设。百年宋美令介绍她在美国游说政要援华、建立空军和照顾国民党遗孤等鲜为人知的历史。

在台湾八天七晚,旅途中路过的县市市区的市容、市貌都是新旧建筑交错,新建筑相对较少。据导游介绍土地是私人永久所有,没有什么七十年期限,房屋换手率很低,房地产业不活跃。城市乡村大街上都没有见到什么宣传标语,即使在台北花博会期间,园区外也没有什么广告。城市、乡村的旅游景点清洁卫生,特别是各地的卫生间设计很人性化,而且都没有异味。各收费景点的门票都不贵,所有寺庙都不收费。台湾的酒店没有星级标准,旅行团入住的酒店设施都在国内三星级酒店以上;每个酒店的商务中心都配有电脑,免费供旅客供上网。街上摩托车多过小汽车,有点像上世纪80年代大陆大中城市大街上的自行车。台湾各地治安良好,在街上或景点均没有见到维护治安的警察和保安。在各景点都有某些信徒宣传,无人理会,也没有警察驱赶。台湾毕竟是小岛,人口共2,316万,大部分居住在北部,南部人口较少。台湾县管市,一个县的人也比大陆长三角或珠三角城市的人少。

这次旅行团是特价团,团费3280元,加小费400元,共计3680元人民币。
台湾的高山茶、凤梨酥、各种蜜饯、金门高粱酒、宝岛牌和长寿牌香烟等都是带回来的送礼佳品。
台湾的红珊瑚首饰、大理石和七彩石工艺品都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只是价格很高。
注意:台湾水果不能带上飞机,可以在产地吃,一饱口福。屏东产的莲雾、芒果、释迦独具特色。
因时间短促和天气等原因,在各景点不能很好地选景照相,唯有回来后在全球网络上搜索下载,让各位网友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谢谢网友光临!
 楼主| 发表于 2013-9-11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13-9-15 16:11 编辑

旅游期间,巴士上播放邓丽君演唱会,我想起一篇文章:揭秘邓丽君与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秘密交往,与大家共享。

本文作者牛钊,当年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常委、副秘书长(副省级),他奉命与她秘密交往三年。通过此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邓丽君。

1、开始与邓丽君的秘密接触
     让我们回到1986年。这年春天,新华社香港分社文体部的彭燕燕女士,在一位友人的家庭聚会中,遇到了邓丽君。邓丽君对这位新认识的朋友非常热情,临别时表示,她很想与新华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只是希望对外界保密。
     自从中英开始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以来,香港新华分社与社会各界的接触日益广泛。有一部分人士,由于种种原因,与新华分社的联系采取了秘密方式。其中包括一些港英政府的官员,一些着名的所谓“亲英”人士,一些台湾驻港机构的工作人员。
     由于邓丽君的特殊身份,她要求与新华分社的联系对外界保密,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分社领导层经研究后,确定由我负责,与文体部部长韩力和彭燕燕三人,保持与邓丽君的接触。当时我是中共港澳工委常委、新华分社的副秘书长,文体部的工作在我分管范围之内。不过日常文体部与外界的联系,一般我不参与。这次确定由我负责,也是表示郑重之意。
     我与邓丽君第一次见面,是在跑马地的亚洲饭店。这是新华社参股的一个饭店,有两层楼房专供一些特殊客人使用。当晚七时,邓丽君如约到达。她明眸皓齿,光艳照人,比照片上看到的要漂亮得多。她不施脂粉,衣着随意。同她一起来的,是位剪着男型短发的麦小姐,据介绍是搞电影的,曾拍过一部以孪生姊妹为内容的片子。
      过了一个星期,邓丽君设宴回请,地点在利园大道上的麒麟阁酒楼。这家酒楼食客不多,环境幽静。这次邓丽君与麦小姐是直接从某处健身房来的,她神清气爽,红晕生辉,英姿勃发,显出一股青春活力。
从此,我们便成了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约请饮茶。只是后来麦小姐不大出场,可能她对这样的小聚不感兴趣,也可能是邓丽君不太愿意让她更多地知道我们的谈话内容。
2、去内地演出、旅游的筹划与搁置
     在与邓丽君交往时,我发现她从不讳言自己清贫的家世。她说她父亲是个老兵,刚到台湾时生活相当困难。她小时候割过草、种过菜,穿着有补丁的衣服,放学回来,还要在妈妈开的小饭馆里帮工。
     她也不讳言对大陆的向往。她喜欢看香港出版的《中国旅游》,还购买了一套大型画册《锦绣中华》。她说:“祖国太大了,名川大川太多了,单看看那些照片,就令人陶醉。”
     经过这样的谈话之后,邀请她到内地演出,便成为我们话题中的内容了。
     不料,她对到内地演出,显得非常兴奋。她和彭燕燕单独商量制定了一个“演出计划”。她明确表示,不愿意只出席一次晚会,唱几支歌,而是要举行个人演唱会。彭燕燕给她规划的路线是:第一站北京,第二站上海,第三站西安,第四站广州。彭燕燕说:“这样,东西南北都照顾到了。”邓丽君听了很高兴,表示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
     所谓准备工作,还包括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当时内地的歌唱家很少举行个人演唱会。而港台歌星的演唱会,要有华丽的舞台、灿烂的灯光、高水平的伴奏、高质量的音响。而这些,内地当时是不具备的。邓丽君表示,这一切由她来筹划。
     但据我们观察,她在香港其实很孤独,很少参加演艺界的活动,很少在媒体上露面,也没有自己的公司,甚至连个经纪人也没有。即便有公司愿意为她筹划,事先也无法保密,可能又会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所以她的准备工作始终没有落实。
     最后,这个“演出计划”也就拖了下来,未能实现。
     邓丽君的演出计划拖延下来。我们便问她愿不愿意到内地作一次旅游?她问怎么样才能进入内地?我们建议她用个假名,持中旅社的回乡证过关,然后由彭燕燕全程陪同。邓丽君又兴奋起来了,又和彭燕燕商量“旅游计划”了。她提出,旅游时间最好是在冬季,因为她想看雪。她很想在大雪纷飞之际,登上长城,一览塞外风光。
     然而,她的这种颇具诗情画意的计划,最终也未能实现。
3、想在苏州安个家
     与邓丽君接触一段时间以后,新华分社决定由副社长乔宗淮出面,正式宴请她一次,地点在赤柱的宾馆。这里原是佳宁集团老板陈青松的住宅,佳宁破产后,新华社便买下来作为宾馆。
     金庸后来说他也来看过,要是新华社不买的话,他可能会买下来。
隔了几天,邓丽君约我们吃饭,忽然提到要买房子的事。她说新华社各方面的关系较多,能否帮助她物色一套住宅。
     根据邓丽君的要求,我们通过朋友,给她在深水湾找到一套房子,这就是现在的赤柱佳美道十八号,她表示很满意。在买下了赤柱的房子后,她约我们吃饭,谈着谈着,她忽然说:“住在台湾很烦,住在香港也烦,我想在内地买套房子,烦的时候就去住住。你们能不能帮我?”
     这更是出人意外!接着她又说:“在中国的城市中,我最喜欢苏州,很想在那里买套房子。”当她听彭燕燕说我曾长期在江苏工作后,便要我帮忙。我当时以为她是随便说说的,便姑漫应之。
     不料过了一段时间,她忽然打电话问我,在苏州买房子的事情有没有消息?这倒使我为难了。其时我正好要回江苏休假,就顺便去了一趟苏州。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朱局长带我看了一处地方,这是一套两层楼的花园楼房,院子很大,但楼房非常陈旧,已近危房。朱局长说买下以后可以重新设计建造,买主开价要六万元。我画了个草图,带回香港。邓丽君开始不相信六万元可以买到一院住宅,接着说是不是现在就把钱汇过去?我连忙说此事要等她亲自到苏州看过以后才能决定,可能还要办一些手续,现在急不起来。
     1988年春,苏州有个代表团到香港举办食品展览,地点在裕华国货公司四楼。
     我让彭燕燕打个电话问邓丽君想不想去看看?邓丽君一口答应。翌日,我们陪她到了裕华,服务员端来了几盘苏州糕点。邓丽君显得很开心,吃了不少。离开时,裕华的余老板给每人送了一斤茶叶、一份糕点。我把我的那一份转送给邓丽君,她毫不客气地收了下来。在走向电梯时,她忽然回过头,又到几位糕点师傅跟前握手致谢。我注意到这个细节,这表现了邓丽君的礼貌与素养,也显示了她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尊重。
     当天晚上,邓丽君打来电话,说她想请苏州客人吃饭,要我替她约定个时间。我因为忙于其他工作,便请彭燕燕代为安排。这次邓丽君设宴在天香楼,是一家菜价很贵的酒楼。她对客人非常热情,并宣布说:“我现在打算在苏州买套房子,将来我要住在那里,每天喝龙井茶,吃你们的糕点,该有多好!”
     内地的改革开放,给邓丽君带来了新的希望。她几乎凌乱地给自己编织了许多的梦:驻足长城,憩息水乡,仰望故乡明月,倾听西部天籁,当然更多的是在亿万歌迷的掌声中,再现风采,再铸辉煌。她的梦并非太虚幻境,而可能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只是由于有一个无形的网笼罩着她,她始终无法冲破。

4、有关邓丽君歌曲解禁的传说
     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我们与邓丽君的联系渐渐变少了。但她的美好形象在我的脑海内久久不能消失。
     我记得,邓丽君的歌曲是在文革后期传入内地的。那时大多数人家没有录放机,不具备听歌带的条件。邓丽君的歌曲是口头传播的,传播很快,特别是像《阿里山》一类的歌,不少人都会哼唱,上头发现后,即下令禁止传播。当时说邓丽君的歌是“黄歌”,是“靡靡之音”;还讲邓丽君参加过国民党的“劳军”活动,是**的。粉碎“四人帮”以后,这条禁令仍未废止。
      到了1984年,情况起了变化。从内地到香港的人员纷纷争购邓丽君的录音带,这说明海关已经解禁。于是,邓丽君的歌曲像野火春风般在内地传播开来。
      这只不过是关系到一位歌星的事,但人们似乎赋予它深层次的含义,把它看作是内地社会更加开放,文化上更加宽容的象征。因而在香港引起了种种传说。一种传说是:有个中学生直接写信给邓小平,问为什么要禁邓丽君的歌曲?小平同志在信上批了一句话:“我也喜欢听邓丽君的歌。”另一传说是:邓小平在接见香港立法局议员邓莲如时说:“香港有个邓莲如,台湾有个邓丽君,我们都是本家。”这些传说无从证实,但肯定有附会的成分。
      种种传说虽无从证实,但“解禁”却是明白无误的事实。

5、邓丽君与萧红
     1993年,我看到一家报纸登有她的照片,吃了一惊。仅仅相隔数年,她竟变得臃肿苍老,面目全非。看了这张照片,我断定她不会出现在内地的舞台上了,因为她是个非常自尊的女子。
     1995年5月28日,邓丽君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长眠于台湾金宝山墓园。而六年后的今天,我忽然又想起了与她有关的一件往事。
      距今六十二年前,有一个中国北方的才女,穿过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辗转流寓香港。她在香港住了三年,溘然长逝。她就是女作家萧红。她逝世后葬于浅水湾坟场。1988年冬,一个天色阴沉的下午,大公报一位朋友带我去看萧红墓。在回来的路上,我凑了一首小词,随手写在小纸片上。这天晚上,邓丽君约我们吃饭,偶然谈及萧红。她说:“我知道萧红,读过她的书。”我问是不是《生死场》?她说是《回忆鲁迅先生》。她称赞萧红的文章写得好,并说:“我过去不了解鲁迅,看了萧红的文章后,才读鲁迅的作品。”我蓦地一惊,接着产生了一种内疚,过去把她看得太浅了。于是我把写的小词送给她,她看后小心地折叠起来,放在手提包内。

     时至今日,我忽然发现这首哀悼萧红的小词,其实也可用于哀悼邓丽君。特抄录如下:
     踏莎行(访萧红墓)
     天涯流落,江湖笑傲,难得才情高格调。长留清辉在人间,寂寞空冢凭谁吊。
     海着碧衣,山披翠袄,凄凄此处埋芳草。北魂南魄领风骚,文债情债均未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16-4-4 21:38 编辑

      谢谢二年多来有1118位网友阅读该游记。光阴似箭,五年过去了,请现在去台旅游的网友比较一下,看这几年有什么变化。

      到台湾旅游,顺便也了解台湾的土地改革。
      蒋介石到台湾后,认真总结了在大陆失败的经验教训,使之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在台湾能够真正站稳脚跟,就有必要对台湾的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农村中的土地关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建立一个支持其统治的社会基础。在研究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大陆的土改政策后得出结论:太平天国以绝对平均主义均田,是农民小私有者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大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合理的,但“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土地财产”,侵犯地主利益是不可取的,因此决定在台湾实行温和的社会改良。   
      当时台湾的土地制度极为不合理,土地分配严重不均,56.01%的耕地为只占农村人口11.69%的地主和半地主所占有;剥削也极其残酷,其苛重程度一般达到农民收获量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80%。为维持其在孤岛的政治统治,在当时“中美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策动下,国民党当局从1949年起,以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了一场较为彻底的土地改革。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时期一直无法进行的土地改革,之所以愿意并且能够在台湾推动,主要是由于他们是从大陆逃到台湾岛的“新客”,与当地的封建地主阶级没有直接的利益瓜葛,土地改革不仅不会损害到统治者的经济利益,反而有利于其加强和维护统治的社会基础。
      这次台湾土改分三步依次推进:
      第一步是“三七五减租”。从法律条例限定租额,地租不得超过全年主产品收获量的37.5%,减轻农民的负担。条例也保障地主利益,佃农按时纳租,欠缴两年地租地主可以解雇等。   
     第二阶段的“公地放领”,将从日本人手中接收过来的“公地”出售给农民,地价为耕地主要农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2.5倍,由承领农民分10年20期平均摊还,不必负担利息。     
     第三阶段是“耕者有其田”,地主可以保留政府法定田地数额,超过部分一律由政府征购转卖给尚未获得土地的农民,地价按耕地正产品的2.5倍计算,以实物土地债券(占70%)和公营企业股票(30%)作为补偿。实物土地债券由台湾当局委托台湾土地银行发放,年利率为4%,在10年内分20期偿清本息;公营企业股票是从日本人手中接收过来的四大公司(水泥、造纸、农林、工矿)的股票。   
      在本次土地改革中,农村地主的损益情况各有不同,其中大地主收益最大。他们从水泥、造纸、农林、工矿四大公司中,获取大量的股票,摇身一变,成为新的工商巨头,如台湾原来的四大封建地主——辜振甫、林伯寿、林犹龙和陈启清,就是依靠土地改革起家而成为台湾地主财团的实力派。辜振甫控制的“台湾水泥公司”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成为垄断岛内水泥市场的集团企业。同时,也有部分中小地主,在应征土地取得资金或股票后,转营工商业,其中不少因经营不善而被兼并,或趋于破产,甚至一部分地主将所获土地征购款挥霍一空,最后沦为普通农民。   
      在土地改革后,自耕农成为台湾农村中农户的主体,台湾农业从以佃农为主的生产体系,转变为以自耕农为主的生产体系。土地改革后,佃农因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而成为自耕农,耕作兴趣和投资意愿明显增加,对于农业知识和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因而积极参与农业推广组织举办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改善活动,增加对土地的改良,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台湾的“总统府资政”李国鼎先生指出:“如果没有土地改革,台湾的农业发展将要缺乏推动力,在那时这种推动力是非常重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人认为,台湾在上世纪七十年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是土改打下了基础。没有土地改革,国民党在台湾也难立足,更不可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见闻
1.台湾做生意“不二价”。商场、市场,路边店、夜市小吃,所售商品、食品都明码标价。无论是早晨的菜市场,还是晚间城中夜市,菜花几元一个,大葱多少钱一把、豆腐干几个钱一串一块,都标写的一清二楚,从不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大陆游客在内地习惯砍价,拦腰砍价已习为常态,到台湾就不行了。也许是大陆游客去的多了,有的商家干脆醒目提示:“保证品质,恕不二价”。 内地习惯砍价,价格能砍,质量自然就靠不住。   

2.人有一时之急,而方便之处则名称各异,内地叫公共厕所,香港称洗手间,日本是御手洗,欧洲则称Toilet,美国叫Rest Room ,加拿大是Wash Room,台湾称化妆室。

3.台湾2700多万人口,大大小小的庙宇禅寺就有6万多座。台湾宗教信仰自由,各类庙宇寺院到处可见。

4.台湾的医院76%的是私立医院,24%的是国立医院。医院的任何设施和制度均是从病人实际需要出发,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每个诊区有各种各样健康宣传小册子免费提供,诊室内摆设简朴、陈列有序、非常安静。医生与病人均是一对一服务,诊室内不允许有外人打扰,特别重视人文关怀和注意病人的隐私权保护。
台湾自1995年开始实行全民健康保险,也就是我们内地的全民医保。覆盖范围几乎扩大到所有居民。推行分级医疗及转诊制度,加强预防保健,避免因小病不加以治疗而拖成大病造成医疗费用支出增加的情况。虽然近些年台湾地区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面临医疗费用支出上升等问题,但总体而言其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系列的成就使得台湾成为世界上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较成功的地区之一。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20 09: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