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3045|回复: 6

[文化散论] 冀州的戏曲界名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5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3-3-15 08:50 编辑

冀州的戏曲界名人

      河北省冀州,古为“九州之首”,公元前201年建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漫长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近现代冀州产生了一些戏曲界名人。
      王润生(1896~1977年),今冀州市徐家庄乡北褚宜村人。艺名三吉仙,京、津京剧名丑。
      王9岁拜京城著名京剧艺人张吉仙为师,学戏12年,专攻文丑。2l岁开始在包头、太原、承德、热河等地搭班演出,后回北京当“班底”(又称“底包”,即什么角色都饰演,缺什么角色演什么,但主演的是文丑),不久又到天津戏班。曾陪同梅兰芳、谭富英、叶盛兰、裘盛戎、李万春、李和曾、雷喜福、李世芳、黄桂秋、金少山等名角演出,曾陪林玉梅周游全国,巡回演出。他嗓音清脆、圆韵,表演细致幽默,逐有名气,与马富禄被誉为“京津二丑”。
抗战结束后,王润生改唱河北梆子,并开始培养徒弟,著名河北梆子演员王淑惠就是他的门徒。王润生在业余时间还从事剧本改编工作。1954年加入天津京剧团。1954年,他曾经随天津京剧团到冀县(今冀州市)演出。
      王润生在50多年的戏曲舞台生涯中,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审头刺汤》、《打棍出箱》、《姜子牙卖面》、《法门寺》、《霸王别姬》等。他又演戏,又编剧,又授徒,为中国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他退休后被聘为天津戏曲学校教师。1977年在老家病逝,时年81岁。
      白登云(1906~1990年),今冀州市冀州镇崔潭桃园村人。北京著名京剧鼓师。
      白7岁随父亲在家乡梆子班学习打击乐。民国六年(1917年),年仅11岁的小登云,去北京投亲访友时,在澡塘巧遇“庆云剧团”一花脸演员,经其介绍,到该团打锣鼓并习鼓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拜著名鼓师鲍桂山、郭得顺为师,学习京剧底鼓。并常代鲍为杨小楼伴奏。后曾为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谭小培、王凤卿、俞振飞、童芷苓等名家司鼓。从民国二十八(1939年)年8月始,专门为程砚秋司鼓,对程派艺术谙练精通,后被众人誉为“一代宗师”、“鼓王”。
      白登云司鼓技艺精湛,打文戏不温,舒展细腻;打武戏不躁,宽绰款式。以节奏稳练、尺寸严谨著称。演出《失街亭》时,他根据不同人物伴以4种不同锣鼓出场,能让观众通过锣鼓节奏把4个不同人物区分出来。1951年张云溪、张春华于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三岔口》时,白登云用锣鼓将剧中环境和人物表达得淋漓尽致,外国人称其锣鼓精彩地表演了“黑暗里的战斗”,是“把京剧打击乐带给世界的第一人”。
      白登云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李鸣盛潦倒时请白登云司鼓,他分文不取;杭子和有病请他代打演出,他把收入全部送到杭子和家。
      1951年后,白先后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京剧二团、中国京剧一团、北京市青年京剧团乐队工作,曾先后陪同程砚秋去法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晚年,他致力于学生的培养工作,1963年,调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后任该学院顾问。
      1990年,白登云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耿苓秋,今冀州市冀州镇崔潭桃园村人,著名京剧鼓师白登云之女,母亲也是名伶,1927年生。著名京剧演员。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唐山市京剧团排演的现代戏《节振国》曾红极一时,剧中的节振国之妻刘玉兰唱做俱佳,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刘玉兰的扮演者,就是耿苓秋。
      耿苓秋说不上属于哪一派,是风格独特的演员。剧作家于英评价她“演出作风朴实,严肃认真,不玩弄噱头,不追求廉价的喝彩声”,已形成“典雅大方,浓淡得体,不纤巧、不雕饰”的艺术风格。她说:“我的艺术主张是:重视继承,博采众长,服从人物,戏由我唱。”
      耿自幼习艺,在近60载的艺术生涯中,广泛涉猎各派艺术,在行当上,青衣、花旦、刀马旦、小生,无一不精。她先学“梅派”,主演《凤还巢》、《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又学“程派”,演出《锁麟囊》、《荒山泪》、《窦娥冤》等;还学“荀派”,演出《红娘》、《勘玉钏》、《红楼二尤》等。她学哪派像哪派,融汇众流派之长,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无宗无派亦风流!
  耿苓秋生活中有“三爱”:一爱看电影,借鉴电影的人物刻画;二爱读书,提高艺术修养;三爱看戏,吸收他人之长,为我所用。她说,这是从艺之必需。
       耿苓秋艺精德高,党和人民给了她很高的荣誉。她是河北省第六届人大代表,唐山市二、三、四、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河北省剧协理事。1986年退休后为唐山市京剧团艺术顾问,艺事活动依然繁忙。
       马紫晨,笔名甦柳,今冀州市马家庄人,1933年10月18日生。当代戏曲、曲艺作家、作曲家,导演、戏曲理论研究家。民盟成员。
      马紫晨自幼兴趣广泛,爱好文艺、戏曲、音乐等。5岁入小学,9岁参加彰德儿童武术表演,以“花枪”、“太极拳”获奖;后在彰德县立师范、安阳省立中学、私立大公中学及河南第五高中学习,寒暑假又从塾师通读了“四书五经”。
马15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散文、杂文。1949年参加太行军区五分区文工团,为歌剧、豫剧、洛腔和河南坠子主奏,并兼任文化教员。1950年为《俩相好》和《劳动夫妻》两个歌剧作曲,还参加了《白毛女》、《刘胡兰》等歌剧的演出。1951年被选送到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音乐干部训练班进修作曲理论。1952年原文工团改编为平原省艺术学校,他任该校教员,是年春节以曲艺作品《志愿军的未婚妻》获平原省优秀曲目创作奖。1953年至1984年,先后在河南省文化局、河南省歌剧团、河南豫剧三团、驻马店市豫剧团、驻马店市文化局、河南省戏剧研究所等处任职,从事河南民间音乐整理和戏曲史的研究;编辑、出版《河南梆子谱》等书;兼任《戏曲艺术》编辑;应聘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编委、河南音协理论创作委员会委员;兼搞文化事业发展战略调查;担任《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等。他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分会理事、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河南分会理事。
      马紫晨多才多艺,参加工作以来的40多年中,一直坚持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一直坚持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一直坚持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杂技和各类民间艺术的考论,一直坚持对大文化群体的宏观战略研究及追踪考察。创作的剧本有《焦裕禄》、《进城》、《姐弟重光》、《张志新》等;改编的剧本有《红岩》(上、下部)、《送寒衣》(传统戏)、《玫瑰》等;整理的木偶戏有《白蛇传》、《火焰山》等;曲艺专著以及作品集有《河南坠子曲集》(1954年工农兵读物出版社)、《河南梆子唱腔集》(1954年中南文学艺术出版社,195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再版)、《河南梆子概述》(1955年湖北人民出版社)、《豫剧唱腔选》(1955年东北音乐出版社)、《河南坠子研究》(1957年《曲艺研究》连载);此外,历年来还发表小说、诗歌、戏曲评论等百余篇,其中1982年以来的主要著作有《乐理歌诀》、《驻马店史话》、《河南杂技史话》、《河南曲子的渊衍流变》、《地方戏的命运》、《梆子腔家族的兴衰沉浮》、《豫剧源流辨析》等,仅1989年就出版了《中原文化艺术社会调查》、《戏串》、《河南戏曲史论文集》3本专著。获奖作品除上述《志愿军的未婚妻》(曲艺)外,还有《当个人民的好代表》(儿歌)、《木砖顶》(儿童杂技)、《玫瑰》(剧本)、《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导演)、《风鹂歌》(唱腔设计)等。著述十分丰富,是一位有重大成就的当代戏曲、曲艺作家、作曲家,导演、戏曲理论研究家,在《中国文学家辞典》和《中国艺术家辞典》(均为“现代第四分册”)上都有他的生平事迹专门介绍。
       澹台仁慧,女,今冀州市周村镇北黄家庄村人,生于1935年11月5日。著名话剧演员。
       澹台仁慧幼时在天津、北平读小学,后相继就读于北平女子中学和北京市第33中学,1953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她在校学习期间,1956年中央实验话剧院成立时,曾被借去参加了建院剧目《一仆二主》的演出,饰剧中的彼阿特里切,并在话剧《桃花扇》中扮演李香君。1957年毕业后,调中央实验话剧院当演员。1959年,她在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中,再次演出《一仆二主》。1980年,中央文化部举办直属院团新创作、新改编、新整理剧(节)目观摩评比演出,她在《一仆二主》中饰演的彼阿特里切,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20多年来,她演出过许多话剧,扮演的主要角色中还有《上海屋檐下》里的施小宝、《黑奴恨》里的意里赛、《桃花扇》里的郑妥娘、《结婚进行曲》里的黄瑛、《叶尔绍夫兄弟》里的卓娅、《夺印》里的春梅、《爱情之歌》里的杜大娘、《鉴真东渡》里的荣睿母等。在演出之余,她也尝试剧本创作,改编的广播剧有《最后一片叶子》和《红字》等;还发表过一些探讨表演艺术的文章,主要有《在鉴真搭起的金桥上》、《我演彼阿特里切》、《喜剧表演艺术问题探讨》、《动作与激情》等。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戏路较宽,演技娴熟,热情饱满,不温不火,流畅自然,富有舞台艺术的真实感染力。后中国戏剧协会会员。
       郭文秋,女,今冀州市南午村镇军寨村人,1935年生。著名河南坠子演员。
       郭文秋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她9岁时拜师学艺,立志于河南坠子艺术的追求,11岁在济南登台演出,13岁时到南京、上海等地与众名家同台献艺。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继承并发展了河南坠子“乔(清秀)派”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演唱吐字清晰流利,唱腔和润脆亮,嗓音高低自如,贯口功夫过硬,灵珑俏逗,干净畅快,擅长的传统节目有《王二姐思夫》、《玉堂春》、《秋江》、《小黑驴》、《偷石榴》、《蓝桥会》、《黛玉悲秋》等。解放后,她的演唱实践活动显示出“说新唱新”的特点。共演唱新曲目300多个,如《送梳子》、《闹场院》、《红嫂》、《韩英见娘》等,成为颇有影响的优秀段子,好多被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录制成唱片及磁带。她在1952年任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演员,1955年调济南市曲艺队,1958年任新建立的济南市曲艺团团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1957年山东第一届曲艺会演中,获表演一等奖;1958年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中,获优秀演员奖;曾在北京怀仁堂向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汇报演出。她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曲协理事、山东省曲协主席、中国音协委员、济南市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委员、等等。
      孙来奎 (1922~1971年),学名寿凯,又名铁链,今冀州市南午村镇田村人。著名西河大鼓演唱家。
      孙来奎从19岁开始,从事说唱艺术活动。1941年的一天,孙来奎经过一个桥洞,见人们正围着街头卖艺的听书,他象被磁铁粘上一样,直至说书的收了场才不情愿地离去。此后他日日工闲听书,逐渐着了迷,且见说书摊敛钱不少,就萌发出“学艺谋生以养家”的念头。他用半月的工钱,买了《济公传》唱本,用旧竹筒做了副节板,凭借自己的犟性和天赋,摹仿所见艺人的“作派”,哼叽着大鼓“头板、二板、三板”等基本曲调,起五更睡半夜敲击着节拍板片,记熟了唱词,端午节前夕,大连街头出现了一个“撂地”卖艺的青年说书人。后他托门拜师,刻苦勤学,才华大显,22岁时在大连书行里头角崭露。他演唱的长篇大书《呼家将》、《杨家将》等,深受群众喜爱,在关东很有名气。
       民国34年(1945年)大连解放,他以特有的艺术灵感和饱满的热情,探索创作道路,接连编唱了不少新鼓词,有《庆祝解放》、《文盲吃亏》和《农村乐》等,紧跟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祖国新貌,有些段子被大连市广播电台录制播放。他还担任了大连书词联合会负责人。
       新中国建立前夕,孙回到故里,为家乡人民演唱鼓书,足迹遍布冀县(今冀州市)、南宫、威县的较大村镇。他“放下鼓板拿起锄杆,放下锄杆又拿起鼓板。”他既演唱传统曲目,也演唱自编新鼓词。抗美援朝时,他编唱了《可爱的祖国》;开展互助组运动,编唱了《互助组的棉花》;合作化高潮时,编唱了《二大娘下地》等。这些新曲目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积极鼓动作用。
      孙来奎博采众家之长,行腔雄浑,字正韵圆,口齿清楚,节奏明快。他靠说唱塑造的古今人物栩栩如生,书中喜怒哀乐,通过他逼真演唱引起听众共鸣。
20世纪50年代是他创作和演唱丰产时期。1960年由河北省曲艺工作室编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孙来奎鼓词选》。田光所撰《孙来奎的创作道路》一文,对孙来奎创作和演唱给予高度评价。
      1953年,孙来奎作为民间艺员参加了河北省曲艺观摩演出。1958年全省曲艺大汇演,他编唱的《新旧接生法》博得全场喝采阵阵,获作者、演员一等奖。同年在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中,《五千一》的创作与说唱使他一举荣得“曲艺标兵”的称号,声名鹊起。
      1958年,他被安排在河北省文联,先后在省曲艺队、天津戏曲研究室、保定曲艺学校工作。1958年,孙来奎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曲艺》杂志发表文章,号召全国曲艺工作者“学习孙来奎,赶上孙来奎”。1961年,全国曲协授予他“曲艺标兵”称号。同年,在全国文艺界群英会上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并参加了天安门城楼国庆观礼。
孙来奎后再返故乡。回乡后,请孙来奎说书的接踵而至,他带着为自己伴奏的外甥张世卿走乡串村,在基层巡回演出不辞辛苦,演唱的有《平原枪声》、《抗日游击队》等现代书。从不恃艺高而漫天开价,农民喜爱这个鼓书匠,他同时通过大鼓曲艺形式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1962年12月,他应聘为政协冀县三届委员会委员,并在一次全会上当选为常委。
       1971年,49岁的孙来奎不幸病殁于故里。

                                                  (写于2013.3.)
发表于 2013-3-15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乡对家乡的各个方面都了如指掌,真让人敬佩。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3-15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夏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3-15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3-3-16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北李中 发表于 2013-3-15 09:15
老乡对家乡的各个方面都了如指掌,真让人敬佩。

谢谢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3-3-16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耄耋庠生 发表于 2013-3-15 10:23
河北省冀州——龙凤宝地。

谢谢关注、评论!
 楼主| 发表于 2013-3-16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芝 发表于 2013-3-15 16:47
文老师,你们冀州人太厉害了。要朝廷有人,要革命不怕死的也有,要文要武都有。赞赏了,谢谢。

谢谢关注、评论!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12 00: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