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3-2-6 04:25 编辑
蛇年说“蛇”
2013年,是农历癸巳年,即蛇年。蛇年之际,说说有关“蛇”的事。
蛇的特征 蛇是爬行、脊椎动物。身体园而细长,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部分有毒。以鼠、蛙、昆虫等为食。大蛇也能吞食大的兽类。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据的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 蛇又称为“小龙”,俗称“长虫”。 蛇全身是宝:蛇肉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为餐中佳肴;蛇胆、蛇肝、蛇皮、蛇毒、蛇油、蛇蜕,乃至蛇血、蛇肠杂等均可入药治病;将蛇浸制药酒,能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症;蛇胆非常名贵,能驱风除湿、明目益肝。蝮蛇干粉可治恶性肿瘤、风湿症,若配以草药,有延年益寿的奇功;蛇毒是稀世之宝,可制成镇痛、抗毒、抗凝血的良药。蛇毒远比黄金还贵,1克蛇毒价值数万美元。 蛇在中国十二生肖中占第六位。配地支的“巳”。 蛇被人们视为有神灵。
蛇的成语 在我国语言文化中,有关蛇的成语有100余个。比较常见、常说的有:牛鬼蛇神、虎头蛇尾、人心不足蛇吞象、画蛇添足、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地头蛇、打蛇打七寸,等等。 1、比喻写字、书法的。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春蚓秋蛇: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惊蛇入草: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龙蛇飞动:形容书法仿佛龙飞腾,蛇游动,气势奔放,笔力劲健;飞鸟惊蛇:形容草书自然流畅,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等等。 2、比喻恶毒的。蛇口蜂针;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蛇蝎为心;形容心肠狠毒;封豕长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佛口蛇心: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牛鬼蛇神:牛头的鬼,蛇身的神。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难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一蛇两头;比喻阴险凶恶的人;等等。 3、比喻行为的。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拨草寻蛇: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打草惊蛇: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打蛇打七寸: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蛇化为龙,不变其文: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贪蛇忘尾: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灵蛇之珠:比喻非凡的才能;握蛇骑虎:比喻处境极险恶; 一字长蛇阵: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形容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等等。
蛇的典故、故事 有关蛇的故事和典故,无论我国还是外国,都有很多。 最早见之于文字的,要算《圣经》创世纪中关于亚当、夏娃和蛇的故事了,这是纪元前5世纪左右的记载。比这稍晚的是《伊索寓言》中农夫和冻僵的蛇的故事。在中国有关蛇的故事中,流传得最广的是以白蛇(白娘子)和许仙为主角的《白蛇传》,它在宋代已经口头传述,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被用文字记录下来。 画蛇添足的故事。《战国策·齐策二》中载:有1人请人喝酒,但是,酒“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就“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1人蛇先画成,拿酒欲饮之,乃左手持杯,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又1人蛇画成,夺其杯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馀的事,反而有害无益。 蛇雀之报的故事。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以药封之,蛇乃能行。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明月珠。(见《淮南子·览冥训》汉高诱注、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杨宝幼时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救之养百余日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相报,并云:有如此环,当使其子孙洁白,位登三事。(见《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引《续齐谐记》。) 打草惊蛇的典故。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说的是,“民状诉主簿贪贿”,县尹鲁曰:‘汝虽打草,吾已也惊。’注云:“言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杯弓蛇影的典故。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自相惊扰。出自汉应劭《风俗通·怪神》。杜宣夏至日赴饮,见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又老是“畏此蛇,蛇入腹中”。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知为壁上所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晋书·乐广传》也有类似的记述。 汉族民间有“蛇脱皮”的说法,认为只要看见蛇脱皮,是不吉利的征兆。民谚说:“见到蛇脱皮,不死脱层皮。”尤其是在春季更为大忌。
(写于2012.12. 刊于《衡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