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心大使 于 2017-8-23 14:54 编辑
西安人通常所说的"书院门",指的是从碑林到关中书院门口的一条步行街,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也是四大书院之冠【注】。关中书院是由明代工部尚书冯从吾曾给皇帝上书,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结果被革职回家,从此,冯从吾潜心研究易理,在宝庆寺讲学,后来又与陕西省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一同进行“联镳会讲”,来听讲的人足有几千人,长安府长官便下令在寺中划出一块地修建“关中书院”。关中地区明代以后的历届科举考试都在这里进行,应试者就在这条街上食宿,温习功课。之后,向东又陆续修建了长安县学、西安府学和文庙(今碑林所在地),形成了文化一条街。那幅脍炙人口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依然闪烁在这里。当时一群文化人在此开始了他们的文化远征,这里不是遗老遗少的"诗酒文会",不是空谈心性的象牙塔,也不是钻营苟且名利之场。这里曾是一群文化血性男儿的神圣祭坛,在这里他们讽刺朝政,裁量人物,指针时弊,在风雨飘摇中为一片明朗的天空大声疾呼。他们躬行实践,高标独立。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于万马齐喑中开启明清实学思想的先河,但家国天下之事他们时时念念于怀。片纸尺牍背后凸现出的强烈忧患意识,令人五内沸然。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街巷,也许脚下的土地就是昔日的大贤们走过的地方,照耀了他们的日月依然在这里普照。“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关中书院建成以后不久,魏忠贤灭了东林书院的一帮文人,顺便把关中书院也收拾了一下,冯从吾也被累及。魏忠贤灭了东林书院,熹宗时关中书院被下旨拆毁。一直到康熙3年,关中书院才被重建起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是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西安作为一个十三朝古都,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最国际化的大都市。虽然,那已经有很久了,一千多年了。这一千多年改变了很多东西,比如说西安已经不再是首都,又比如说,以前西安是"八水绕长安",只剩下几条干涸的河床。那一座辉煌的城市,已经消失在历史里,留下的是一个破旧的残骸。但是,这样的一座城市,总会留下点东西--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当一个辉煌的城市渐渐从岁月里走远的时候,至少,他会留下一个背影,耐人寻味,书院门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1990年8月,碑林区政府开始对书院门进行大规模改造。1991年6月,书院门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当年十月,书院门这条古文化街旧貌换新颜。这条街是石板铺成,一条浸透墨香的路便向远方铺展开来约570多米,浓郁的古风扑面而来。两边鳞次栉比地集中了碑帖拓片、名人字画、印章印谱、文房四宝等一百多家店铺,在二三层雕栏楼阁上,挂着一色的黑底金字牌匾,书写着文萃阁、醉书轩、聚看斋、皓月宫等店名。这里的店铺门面既不像江南商号那样纤巧秀丽,也不同于北京大栅栏那样富丽堂皇,而是古朴敦厚,门面很少有繁琐的装饰,牌匾、楹联,还有深狭的门道,显示了一种儒雅祥瑞、深藏若虚的氛围。商家所售的商品有各种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然而墨香的古文化街最能体现特色的商品当属种类繁多的文房四宝、书法字幅、国画卷轴、碑帖拓片、蓝田美玉,以及古老的乐器"埙"。书院门街西邻南门,东望文昌门。宝庆寺华塔和碑林拱立两旁,街中有关中书院和于佑任的故居。 宝庆寺修建于隋文帝仁寿(601-604)年间,原址在隋大兴城安仁坊。唐文宗时以五色砖在寺内作塔,故宝庆寺也称华塔寺。五代时殿宇毁于兵火,惟塔存。明景泰二年(1451)移塔建寺于今址。万历(1573-1620)年间冯从吾讲学与其中。雍正元年(1723)住僧文天重修寺阁。宝庆寺华塔高约23米,七层,平面呈六角形,内有魏、隋、唐等时代的石刻佛像。
【注】四大书院:关中书院、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的睢阳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