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2-5-7
在线时间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今天是冬至节
汉茂油桃祝朋友冬至快乐!
【转】阴极阳始话冬至
今日7时3分冬至。,冬至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直射于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我们的先祖早在春秋时就已用土圭化观测太阳,用古人的说法:这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据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制定得最早的一个。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还是一个节日,称作“长至节”、“冬节”、“大冬节”、“一阳节”“亚岁节”等,而且是个大节,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古人认为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始点。《史记·律书》曰:“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认为“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在我《细说四季、十二月》文章中,我说到古人以地支作为月份的别称时说到,古人的月建观念时,说夏历十一月配子,称该月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只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十一月逢冬至,也就是说由冬至开始建子。
我在此文中说,古人以十二卦象为月份别称时说:“十一月称“复”,“震下坤上,阴虽盛而阳已生。”这也是由冬至说起。按《周易》的解释,冬至是阴阳二气转换之时,虽说天是最冷最短的时期,但阳气已开始了,所谓“阴极之至、阳气始生”。这大概相当于我们常说的“黎明前天是最黑的”,或者说“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正因为如此,十一月(按卦象称为“复”)人们称其为一阳,十二月(按卦象称为惦“临”)为二阳,正月为三阳,按卦象称为“泰”。这就是“三阳开泰”这一吉语的来由。
冬至节源于汉代。其主要仪式为祭天。《汉书》中说:“冬至阳气始,君道长,故贺。”此日,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晋书》又说:“魏晋冬至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唐宋时此俗就更为隆重了,皇帝要到郊外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民间则要祭祖、敬老。此俗一直延续至今。
冬至祭天之俗其实何自于汉唐,据考古专家说,可以追溯到古代大汶口文化、良渚氏文化时代。 在以农立国的古代,人们认为上苍主宰着一切,包括风调雨顺、驱灾求福。帝王们需要借助天神之威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百姓想求得苍天保佑五谷丰登阖家平安,岂能不来祭天吗?
冬至还有敬老之俗。据说这一习俗也是源于汉代。《史记·孝帝本纪》中有汉武帝时,方士造说的黄帝于冬日“仙登于天”的记载。汉武帝求仙祈寿,也就敬起老人来,有“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的举动。汉代还赐给老人鸠杖,作为优待的象征。鸠是一种神鸟,为祝愿老人饮食不噎、顺达、长寿,故以鸠来饰杖。在北魏崔浩《女仪》一书中还记载有,媳妇于冬至节要给公婆各赠一双新鞋、新袜。至今北方一些地区的农村中仍保留着这一古老的良好风俗。此外,我国传统婚俗中的新媳妇过门后向公婆献新鞋的习俗也源于此。此俗至今不衰,故冬至也有叫“履长节”的。有些地方敬老的方式则是给老人吃碗长长的“冬至面”,以表祝愿老人长寿之意。
冬至之日,民间还有相互赠送礼物以示“拜冬”,和文人雅士出外赏雪嬉水的习俗。明清之时较为盛行,也留下了不少趣事佳话。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沿习。
至于冬至食俗,我国南北各异。江浙一带有冬至肉冬至鱼及鸡鸭的讲究,取意年年有余;福建台湾及两广一带,则有搓糯米丸之俗,称为冬至圆,和元宵节一样,寓有祈盼家庭团圆、诸事美满的含义。在北方,冬至有些地方是吃冬至面,而较多的地方则是吃饺子(或馄饨)。民间传说此俗是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传说张仲景于冬至日开舍药棚,用羊肉药物包入面皮中,制成耳朵状的“娇耳”,给人们医治冻烂的耳朵。于是,后人便有了“冬至吃了饺子不冻耳朵”说法。
从这一天起,“连冬起九”,进入一个最严寒“数九”期共八十一天。各地都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
史书记载,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废,到康熙四十八年开春又重新复位。从康熙四十七年冬至,这位心境极为复杂的老皇帝,在乾清宫设了一张纸,他要在纸上写九个字,颇有名堂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不是一气呵成,每个字九笔(以当时繁体笔画计算),每天写一笔便走,共写了八十一天。好,春来了,河开雁叫了,三阳开泰了,太子也复位了。大概是缘于康熙之为吧,民间的雅士们也有了作九九联的雅兴。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有这样一幅,上联为:“春泉垂柳春染春美”;下联为:“秋院挂秋柿送秋香”。
另外,还有画九九消寒图的。旧时学堂还有冬至日祭孔之俗。这些都是冬至作为一个节日的文化活动,也足以显示出古人对冬节之重视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