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的古教育 《隋史》称,冀州居民“勤耕读”。史载,“冀州好儒学”,兴学、好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民间幼童年l5岁以下者送社学读书”,“子女皆送之师,读书修业,不限贫富”。“每堡立社学一所”。“旧有学,冠于他州”。 东晋时(公元317一一420年),距今1600多年,前秦太常卿韦逞的母亲宋氏,幼年读过很多书,很有学问。后来,由于缺少礼乐博士,80多岁的宋氏在家设讲堂,隔纱帐授课,聚生徒百余人。 隋朝刘焯和唐朝的孔颖达都是冀州人,也都在家乡聚徒讲学。 南北朝时的后魏期间(公元535一一556年间),距今1400多年,在冀州设立郡立学校。立博士2人,助教4人,学生100人。博士和助教的录用条件是“博管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博士限年4 0岁以上,助教限年30岁以上,学生则“先尽高门,次及中第”。 明朝万历4年(公元1576年),冀州知州赵宋创建信都书院,地址在州城马神州西。据民国《冀县志》载,明朝时冀州还有义学12所之多。 清朝光绪8年(1882年),冀州知州吴汝纶聘请王树楠、贺涛为信都书院院长,“率一州五县高材子弟”入学,学生“连续登甲乙榜者数十人”,“人才最为一时之盛”。 清朝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在冀州始立中学堂,地址在原信都书院,办学经费每年银7000两。光绪29年(1903年),建立初级师范学校。 明、清时,冀州无论是城里还是乡村,办学风气甚浓,州学、社学、义学“三学”鼎立,当时,较著名的教育单位还有翘材书院、滏阳书院;堤北、吴家寨等社学;南漳淮、东午村等义学。一首古诗赞美冀州“大义于今人通晓,满林尽是读书声”。 民国2年(1913年),在冀县设立省立第十四中学,学生24O名,7个班次。民国5年(1916年)建冀县高、初两级女子小学校,学生120名,教职工7人。民国l2年(1923年),在冀县设立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学生270人,设附小一处,教职员工25人。省“六师”为我党和政府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省、部级干部和优秀学术人才多名,有董振堂、齐燕铭(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臧伯平(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张海峰(曾任外交部副部长)、贝仲选(曾任财政部副部长)、王东宁(曾任河北省副省长)、傅振伦(全国地方志学术权威)、种汉九和秦力真(都曾任驻外大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