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_∩)O谢谢南国地带老师到访送上问候!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 中国有非常悠久的植树造林传统,古人也留下了不少植树造林的佳话。身为国际汉语教师的你,都知道吗?
3.12 中国古代名人植树佳话
▲明代 沈周《青绿山水轴》局部 东晋田园诗人 陶渊明 ,生平最爱植柳,他不仅在隐居的田园水边广植柳树,还在堂前栽了五株鹅黄柳,自号“五柳先生”。他赋诗道: “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从这些传世佳句中可见陶渊明的爱柳之心,所以世人称他为“柳痴”。 唐代 柳宗元 任柳州刺史时,一上任便大力提倡植树。在《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这首诗中,他说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他精通植树之道,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把植树要领概括为: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可谓植树行家里手。他还发动民众绿化柳江沿岸,带领百姓在柳江西岸大面积种植柳树,并作《种柳戏题》诗: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说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明代 蓝瑛《白云红树图轴》 唐代 文成公主 到西藏 嫁给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了柳树苗,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于是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如今已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宋太祖赵匡胤 对种树能人格外器重,会免除其赋税以示鼓励。赵匡胤还将植树实绩与官员考核直接挂钩,凡植树实绩斐然者可优先升级。宋太祖还颁诏规定,砍伐枣树、桑树作薪柴烧的人要受到惩罚。
▲清代 恽寿平《仿古山水册》局部 宋代文学家 欧阳修 任扬州太守时,在平山堂掘土种植柳树,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手植堂前重柳,别来几度春风。” 如今,在扬州大明寺平山堂还有一株“欧公柳”。 苏东坡 堪称“植树模范”。少年时代他爱种松,他在《戏作种松》一诗中咏道: “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苏东坡担任杭州刺史时,修浚西湖,筑起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后人将此堤称为“苏堤”,留下了“苏堤春晓”的著名景观。他谪居黄州时,在“东坡雪堂”前广种柳、桑、竹、枣、栗,留有诗句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他被贬定州时,栽下的两株槐树,如今仍生长在河北定县文庙前院,人称“东坡槐”。
▲元代 钱选《王羲之观鹅图全卷》局部 宋代 王安石 喜欢种竹、栽桃。赋有诗句: “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 。可见他对植树的热爱程度。 宋元之际的 文天祥 爱好植树。在江西吉安县固江乡的侯城书院,有两株枝繁叶茂的柏树,距今已有七百多年,这是文天祥少年时代在此读书时所栽。当时共种五株,其中有一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大家对此颇为奇怪。文天祥说: “吾异日大用,必尽忠报国,此柏当年也。” 后来,这棵柏树枝叶倒垂,别有异趣,历代名人纷纷慕名前来瞻仰它的风姿。
▲清代 王翚《仿古山水册》局部 明代是植树工作得到大力推广的时期。 朱元璋 在一系列振兴社会经济的措施中,就有植树造林一项, “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 他对善于利用空地植树的人实行免税,而对不完成植树任务者有惩罚,对砍伐树木者也要治罪。 明代诗人 杨升庵 喜欢种桂花树。他的居所濒临湖畔,他沿湖种上许多桂树,其湖名曰“桂湖”。杨升庵有诗云: “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 一到金秋,“桂湖”上绿桂成荫,十里飘香,赏心悦目。受其影响,新都人种桂蔚然成风。
▲明代 仇英《桃源图卷》局部 晚清重臣 左宗棠 收复新疆时,所到之处都要动员湘军在大道沿途遍栽柳树,称为道柳,用意在于巩固路基、防风固沙、利行人遮凉。后来,人们便将这些柳树称为“左公柳”。兵部尚书杨昌浚见到连绵不断的“左公柳”后,不禁赋诗称赞这一壮举: “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3.12 中国古代最常种哪些树 槐 树 “门前有槐,升官发财。”古人为图个吉利,不论是官宦门第,还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为官方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
▲清代 沈源、唐岱《茹古涵今》局部 槐树还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故槐树又有“宫槐”的别称。此外,衙门、学校、街巷也都喜欢栽植槐树。西汉时,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称读书人聚集的会市为“槐市”,就是因为那里遍植槐树。 但槐树真正被赋予感情寄托是在明朝。明初,朝廷将山西人口大规模移往全国各地,出发地点即是洪洞县一株大槐树,故民谚有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槐树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符号。 柳 树 在中国原产树木中,柳树是阳春三月最夺风景的树木。“柳暗花明”“桃红柳绿”这类歌咏春天的词语中,总少不了“柳”。柳树,又名“杨柳”,有垂柳、旱柳、杞柳等不同品种。不论哪一种柳,长得都很漂亮。《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诗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柳树成了民间吉祥之物。佛教中,南海观音的形象即为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祛病消灾。
▲清代 恽寿平《山水花鸟图册之山水》局部 唐宋时,清明节“插柳”“折柳”“戴柳圈”的风俗已形成,皇家甚至将其当成一件大事来办。此时,歌咏、描写柳树的诗文也最多,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的咏柳名句,便出自唐韩翃的《寒食》诗。当时唐朝都城广植柳树,所以到暮春时节,长安城内外柳絮飞舞。 但柳树栽植很有讲究,如 “前不栽桑,后不种柳” ,而且具体的栽植位置又以庭院两侧为宜,以左为好: “东柳西桑,进益牛羊” 。 榆 树 与槐树、柳树一样,榆树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时已广泛栽植。《诗经·唐风》中的《山有枢》诗里即提到榆树: “山有枢,隰有榆。” 既没有槐的才干功名,又无柳的姿态风流的榆树,之所以能赢得古人青睐,大概因为它是一种“活命树”。 榆树的皮、根、叶、花均可食用,荒年可以当粮吃。青黄不接的春荒之际,榆树的价值便突出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 “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 北宋嘉祐年间,“丰沛(江苏徐州一带)人缺食多用之”,度过了灾荒。
▲明代 陆治《丹枫山色图》 其实,先秦时人们已发现了榆树的救荒功能。《神农本草经》称,榆树皮 “久服轻身不饥” ,将之与“槐实”“枸杞”等,同列为“上品”。 古人对榆树的名称也很在意。榆树的果实(种子)榆荚,俗称“榆钱儿”,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二》中解释称: “其木甚高大,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 “榆钱”谐音“余钱”,古人栽植榆树,也有讨口彩的意思,即所谓“阳宅背后栽榆树,铜钱串串必主富。” 梧 桐 梧桐,又名“青铜”,俗称“引凤树”,古代有 “家有梧桐树,不愁没凤凰” 的说法,所以古人喜欢在庭院中栽植梧桐。明王象晋《群芳谱》中记载:梧桐 “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人家斋阁多种之。” 梧桐木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因为这个原因,梧桐平添了一份高贵与高雅。先秦时,已有用梧桐木制琴的记载。《诗经·鄘风》中的《定之方中》诗,就有 “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一说。汉魏时,人们用梧桐木制琴已很有经验,以生长在今鲁南峄阳山的梧桐为佳,有“峄阳孤桐”之称。
▲清代 王翚《仿古山水册》局部 《风俗通义》所谓“孙枝”,就是梧桐的枝干,为什么有这叫法?明代杨升庵《丹铅总录》是这样解释的: “凡木本实而末虚,惟桐反之。试取其小枝削之,皆坚实如蜡,而其本皆虚。故世所以贵孙枝者,贵其实也。” 显然,梧桐被视为“宜子孙”的祥树,正是古人特别喜欢梧桐树的缘由! 除了“孙枝”一说,古人喜欢梧桐还因为梧桐树的枝条被称为“凤条”,这与“梧桐引凰”的传说有关: “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 此外,梧桐还是“知岁时”的“灵树”。据《花镜》“梧桐”条: “清明后桐始华,桐不华,岁必大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