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体 家史小说第一部抗战篇 血洒冀东
第一章祖籍之地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虽然人是“橘”是“枳”,并不能由一方水土决定,但其性格难免带有地域环境的烙印。杰克·霍吉说:“性格决定命运”。不错,性格可以定生死、定成败、定悲喜,可以决定你是扶摇直上平步青云,还是屡屡碰壁怀才不遇。回顾家史,笔者发现,除去时代因素,张家三代人的命运很大程度受到性格影响。耿直刚硬、宁折不弯、舍身取义,是张家三代人的共性,是源自家族传承,也是燕赵地域文化的熏陶。因此,回顾浭水张家的家史,要始于祖籍之地——直隶冀东丰润。 直隶于1928年更名为河北,简称冀。冀东是指从临榆(山海关)到秦皇岛,以唐山为中心的一片区域,日本侵华战争中,冀东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1938年的抗日大暴动和杨家铺突围战,以惨烈悲壮载入近代史册。祖父张腾亚的牺牲,父亲张达民的两次负伤,都发生在冀东丰润。 丰润,古时称浭阳、即浭水之阳的意思。浭水发源于河北省迁西县泉庄村,全长76公里,从北向南至丰润县城后折向西,汇入蓟运河。华夏九州的地里特点是西高东低,水向低处流,因此大多数河流都是由西向东流淌,从东向西的比较少,古人称这样的河流为龙生逆鳞。靖康二年,金国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押往五国城【注:黑龙江依兰县】。俘虏队伍途经丰润浭水,徽宗见滔滔逆流,以为吉兆:“凡水皆东,唯此独西,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于是,浭水易名为还乡河。 民国时的丰润已经有五百多个村庄,浭阳古城,青砖青瓦、方方正正,像品行端庄的君子,古朴苍劲,似儒雅笃学的名士。两丈多高的城墙令人仰视,墙下有浭水引入的护城河环绕。城墙开了东西南北四门,与城内四条街相对。这四条街把城区划分成四块,俯瞰就像一个田字。四区之东南隅是文庙和学校所在地,名曰“官学”,张达民曾就读的城关小学就在此区。西南隅是粮仓所在地,名“大仓”,东北隅有储存兵器的库房,就叫“箭厅”,西北隅叫“兵卫”,顾名思义就是军营。县衙在东北隅,日伪时期张达民两次被囚的看守所就在县衙内。东北角还有戏楼和城隍庙,戏楼和城隍庙之间是一个大广场,能容纳上千名观众。农历三月二十三到二十七,是城南天宫寺庙会的日子,四面八方的客商蜂拥而至,赶庙会的人摩肩接踵。庙会上诸货云集,百戏杂陈。除了杂耍艺人草台班子,丰润商会还出钱请天津北平的大戏班子来演出。周围十里八庄的人都来看戏,广场上人山人海。儿时的张达民赶过两次天宫寺庙会,是堂兄张恩睿骑自行车带他行十二里路,就为看戏。儿时的观戏,培养了张达民对京剧的爱好,戏里的英雄是他崇拜和模仿的偶像。即使到了晚年,时不时还会哼唱《打渔杀家》《空城计》等唱段。 浭水亘古流淌,人类傍水而居,春秋时期赵武灵王建立了浭阳古城的前身垠城铺,战国时浭阳属燕国。壮丽的山水,孕育了刚烈豪爽的人民,自古燕赵多侠士,从击筑高歌的高渐离到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荆轲,从横矛长坂坡的张飞到雪夜上梁山的林冲,燕赵人以忠勇彪炳日月,以侠义光照千秋。秉承燕赵遗风,抗战中冀东人揭竿而起,高举抗联义旗,前仆后继,用血肉碰钝日寇的刀刃,从狼牙山五壮士到小英雄雨来,冀东儿女用生命谱写抗日救国的壮丽诗篇,一座座烈士陵园,安葬了成千上万为国捐躯的英灵,却仍有忠魂飘荡在冀东的崇山峻岭、溪谷河畔,有的尸骨被恶狼野狗吞噬,有的连姓名都不曾留下。陵园中、荒野里,都有我张家前辈,请记住他们的名字:张起鹏,张飞鹏,张一民。 丰润北与遵化相邻,左家坞就在两县交界处,是丰润经济文化重镇,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地方,位于还乡河中游,是来往船只停泊地。据说曹家在附近的凹凸庄有酒作坊,“雪芹家酒”就出于此。民国时期,凹凸庄人从事酿酒的不多,倒是很多倒卖烟土。张家的女婿周逵生于贫寒之家,铤而走险,靠贩卖烟土掏得第一桶金,而后金盆洗手,在丰润县城购置了房产,开了家带浴池的客栈,就在北街著名的金谷园饭庄旁边,叫中和饭店。周逵为人仗义豪爽,黑白两道都游刃有余,人称“逵爷”。逵爷跟住店的客人学会写状子,于是经常替没文化的农夫代写诉状,农人进城告状打官司的都爱住他的店,这种客人多半拮据,逵爷仗义疏财,碰到落难的可怜人,不仅不收宿费,还资助钱粮,在丰润是出了名的狭义之人。周逵的老婆乳名俊儿,是曾祖母的娘家侄女,因家贫,由张永夫妇将其养大。俊儿拿张家当娘家,老两口在世时,每年都回娘家住上些日子。逵爷对张家知恩图报,在张家陷入困境时多次出手相救。 丰润人杰地灵、景色优美,除了还乡河,境内还有两座名山。县城北三里处灵龟形状的山峰,是披霞山。"落日红云带鸟飞,重来远眺坐松垂;秋林寒渚千村晚,山寺鸣钟月送归",这是曹雪芹的祖先曹钤当年游披霞山时即兴所作。披霞山长满黄白草,半人高的草到了秋天,红得如丹似火,夕阳西下时与晚霞交相辉映,染得半山红艳,形成丰润八景之一的“披霞晚照”。腰带山则位于与迁西县接壤的东北部,该山山势险峻、洞穴幽深,抗战中常被抗日军民作为隐蔽地,几次大扫荡中,日军都将腰带山作为重点目标,冀东地委《救国报》编辑付惠轩烈士就牺牲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