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兰州牛肉面攒个帮子 “攒帮子”是兰州方言,相当于京城人的侃大山、天津人的摆活、东北人的唠嗑、四川人的摆龙门阵。在西北,又称作谝闲传、喧谎……总之一句话就是——聊天。咱今天就对兰州牛肉面“攒个帮子”。 兰州牛肉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被誉为“中华第一面”,中国的十大快餐之一,是甘肃省兰州地区久盛不衰的风味小吃。 正因为如此,于是标榜“兰州”的面馆开遍了N多城市的大街小巷。这样的面馆有没有觉得很眼熟?然而很多人吃过后却觉得味道很一般,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吃嘛! 其实 这可能是因为你进了假“兰州面馆”,一些细心的朋友发现,在自己所在城市的面馆大多叫“兰州拉面”,而非兰州牛肉面!多数都是青海化隆的夫妻老婆店,他们使用了“兰州拉面”这一名称,只是说明这种面属于兰州的拉面,而且有统一的徽标。 不过,今后这种尴尬可以避免了,据说100家正宗兰州面馆向天津进发。《甘肃·兰州-天津合作支持牛肉面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印发!2018年,兰州牛肉面将在天津开设30家面店,并以每年30家以上的增幅发展,到2020年,将达90-100家。到时就有顶牛、马有才、马子禄、东方宫、金味得、嘻嘛香等知名牛肉面馆在天津开店。 兰州的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的,后经后过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箩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其后2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兰州牛肉面享誉天下,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打入了全国各地,被誉为"中华第一面"。 目前,兰州有上千家牛肉面馆,每天要卖出100多万碗牛肉面,牛肉面被公认为代表兰州城市形象的名片之一。 汤是一碗牛肉面最见火候的地方,好汤不咸不腻,吃后口不发干;调制时以煮过牛肉的汤为底,加上混合调料和香料调制而成。做汤有秘方,已经祖传了200多年,其内容是清嘉庆年间国子监太学生、陈氏家谱中排序“十三世”的陈维精当年留给子孙的一首诗名曰《维精送子位林孙和声西行手记》留底的: 众鸟高飞尽,“桂子”独去远。“豆蔻”年华和,身强余“百倍”。春风草“木香”,“当归”怀庆府。新绿欲涌,“丁香”初开,花“香叶”茂,“荜菝”涟漪,百里林“草果”然繁盛“芳香”。路远难行,高“山柰”何?汝等避“草寇”而返苏寨。“车前”着吉服马褂“红袍”,夜宿“八角”楼,晨饮“胡荽”汤。马“良姜”行千里,遍“地黄”花时至,司碧玉书联水席相敬,“月山姜”汤“茴香”豆,烹“肉扣”碗“贵老”忙,横“披垒”灶。
其中,百倍是怀牛膝,芳香是白芷,红袍是花椒,贵老是陈皮,披垒则是胡椒。
在这封家书里,陈维精将小车老汤牛肉面的23种调料全部嵌了进去。后来,陈位林也参照老父的方法,把卤牛肉的配方嵌进了一首诗里:“豆蔻”枝头翘,翠竹苏寨绕。“八角”“大红袍”,盎然“丁香”笑。“春砂”映阶绿,“芳香”溪流跳。“桂香”八月里,骑驴叹“国老”。
在诗词曲赋中,嵌进自己的相思之苦,或嵌进春秋笔法,抨击时政,是中国文人最擅长的一种行文方式。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就常把武功绝学嵌进诗词曲赋中。
当年,陈氏父子用这种只有中国文人才能想到的传承方式保存自家的制汤、卤肉秘方时,绝对没有想到,多年后,他们的秘方成为一个民族的骄傲。
面是另一重境界,拉面师会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制作。按面条形状分,可将牛肉面分为圆形、扁形、棱形三大类。据统计,一碗毛细面展开之后,包含286根面,长度可达384米。 圆形面,指面条的横截面呈圆形。圆形面按照由细到粗,可分为“毛细”、“细面”、“三细”、“二细”“一细”和“二柱子”等,其中“毛细”面粗直径约0.5-1mm,“细面”面粗直径1-2mm,“二细”面粗直径2-3毫米,“二柱子”面粗直径约5-7毫米。 扁形面,指面条的横截面呈扁平状。扁形面按照由窄到宽,可分为“韭叶”、“薄宽”、“宽面”、“大宽”和“皮带宽”等,其中“韭叶”宽约5毫米(意为与韭菜叶一样宽),“皮带宽”宽约30-40毫米(意为和皮带一样宽)。 棱形面,指面条的横截面呈三角形、四边形等独特形状。常见的棱形面有“荞麦棱子(三棱子)”、“四棱子”等。 接下来,我们欣赏一下不同的吃客对牛肉面的要求: 吃货:辣子多些面多些,蒜苗子多些肉多些! 女汉子:加个肉加个蛋,下个二细来瓣蒜。 重口味:辣子八下醋六秒 醉汉:汤多些,辣子少些面少些 麻辣烫吃法:下个大宽 外地人:给我下个兰州拉面 老兰州人吃牛肉面 兰州人吃牛肉面的传统姿势 天津的“马子禄牛肉面”就是这样摸透了食客们的不同特点,挂了这样一个牌子。 最后,强调一遍:兰州没有牛肉拉面! 兰州拉面最不为人知的内幕当属兰州拉面和兰州毫无关系这一点了,兰州只有兰州牛肉面,兰州人叫牛肉面或者牛大碗,餐馆也叫XXX牛肉面(馆)。 在甘肃境内除兰州以外的其他地区也基本还都只叫XXX牛肉面(馆)。但是出了甘肃,有些就叫兰州拉面馆了,有兰州的,但大部分是青海的。 (素材源自网络,鹰羌古道收集汇总改编补修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