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姜淑梅:多数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娘讲的,我爹讲的那些事,这个第一本书都是真事。
大哥在外边上大学,来信说:“千万不要给小妹裹脚,不要扎耳朵眼,别叫小妹受那种委屈”娘听大哥的话,没给俺裹脚。别的小闺女六岁就裹脚了,再讲究点儿的人家,两三岁就把脚裹上。在巨野老家,裹脚布短的八尺,长的一丈二。裹脚,就是用裹脚布把大脚趾外的其余脚趾硬生生裹到脚底下,让他们一点点骨折,一辈子踩着脚趾头,用脚后跟走路。这段文字,就是姜淑梅老人年轻时的经历。
作家姜淑梅:裹脚,你们没经历过,还见过小脚的。完了改嫁,从前跟丈夫过一宿,丈夫死了也得守寡。
老人把大把的经历
写成了文字
姜淑梅老人,1937年出生在山东省巨野县,她把大把的经历,真人真事,在晚年时期,都写成文字,她写作的语言并不华丽,却朴实生动,像是一部史书,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第一本在2013年问世后,受到不少读者的青睐。后来又连续出了《苦菜花,甘蔗芽》、《长脖子女人》、《俺男人》三本书。
姜淑梅的女儿张爱玲:我娘现在有很多粉丝,她们管自己叫姜丝,我觉得我也是我娘的粉丝。
而姜淑梅老人的经历也可以用“传奇”二字概括,因为没读过书的她,是从六十岁开始才一点点识字认字。因为那一年,她亲眼目睹了丈夫在车祸中去世,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感觉整个天都塌了,从此悲痛写在了她的脸上。
作家姜淑梅:我实在受不了,心里总难过,我女儿就跟我说,让我学认字吧,学认字吧,就好像给我分散精力。
姜淑梅的女儿张爱玲:我一直知道她喜欢有文化的人,对知识有一种崇拜。我们小的时候,她会问,这个字念什么,那个字念什么,所以在我爸爸去世之后,第一件事我就想,应该转移她的注意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学认字。
因为想念女儿
老人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写信上
即便渴望知识,可老伴儿的突然离世,一时无法从悲伤中走出,也无心学习。后来,女儿张爱玲在北京学习深造,那时的手机还没普及,姜奶奶想念女儿又联系不上,于是她就试着给女儿写信。
作家姜淑梅:问几个字,叫人家写几个字,我回家就练,练好了再往信纸上写,就这样一点儿一点儿的,问了二十多个人写了一封信。
那段日子,姜奶奶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字写信上,也是从那时开始,她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在帮小女儿带孩子期间,小人书、电视字幕、广告牌都成了她学字、认字的工具,从简单的字开始,只要有不认识的就问身边的孩子。
作家姜淑梅:有的时候,孩子不在跟前,我不认识人家我就说先别走,这个是啥字。
在女儿的鼓励下
老人每天都在学习写字
起初,姜奶奶认字是打算给孙子、孙女讲故事书,这一晃就是十几年,转眼孩子们也都长大了。到了她七十六岁时,女儿张爱玲提出建议,让母亲学习写字。
作家姜淑梅:一只铅笔,一个橡皮,一个一面打印的那纸,我就干啥,写了蹭,蹭了写就那么的。
姜淑梅的女儿张爱玲:她开始学写字的时候,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那个手抖得厉害,写了三天,不写了,我不玩了。我就骗她,我说我小学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也这样,比你哆嗦得还厉害呢,你写吧,写写手就好了。
在女儿的鼓励下,姜奶奶每天像画画一样照着描,就这样一笔一划的,越写越多,也越写越高兴,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在写字,她要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
姜淑梅的女儿张爱玲:她第一个故事交给我的时候,我一看脑袋大得不得了,没有标题,没有标点,没有段落,密密麻麻的一个挨着一个,我当时跟她说,你写得挺好的。
女儿把老人的手稿整理出来
被作家看中发到了读库期刊上
女儿张爱玲用空余时间,一字一句地把姜奶奶写的手稿批改出来,然后敲成电子版,这一整理,发现母亲已经写了一万多字。张爱玲放在了自己的博客上,被一个作家看中,又发到了读库期刊上。
作家姜淑梅:哎呀这把我高兴的,我一夜咋翻来覆去就睡不着觉了,我一个文盲写的东西还能发表文章,还给我邮了三千块钱稿费。
姜淑梅的女儿张爱玲:写得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读库发了处女作之后,被出版社注意,就开始一本接一本书写了。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没有做不成的事
虽然82岁了,但姜奶奶的故事还没写完,她说打算一年出一本书,让更多人从她的笔下了解更多不知道的事。今年,她的第五本已经交稿,第六部也写到了七万多字。
作家姜淑梅: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我想跟年轻人说,不怕起步晚,千万别偷懒,不是做不成就怕心不恒。
姜淑梅老人的故事,启示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同样像是一堂课,给我们鼓励,用她的例子告诉大家,学无止境,只要用心,没有做不成的事,愿每个人都有目标、有梦想,然后为之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