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仓颉塔 (成都)朱 醴 多年以前,赴成都高考过后,我回到家乡,约罗兄、黎兄一起去唐明渡登仓颉塔。 从学校出来,走过大东街,这条街道的两边民居,都是和校门一样的砖瓦建筑,走在街上,仿佛回到了清代的时光。这是古往今来连接成渝的一条主要驿道。资中东门建春门高高的城楼下,到现在还有一些青石板遗留下来,让人追忆古代的历史烟云。当年这里密布的客栈,客似云来,熙熙攘攘,货物如山,马匹、骡子也很多。这里的一所小学就叫马房街小学,我还在这里读过一个月书,然后“曲线救国”,转学到家门口不远的师范附小。那时的路上,就有马粪,还可以偶尔看到马车。 就在一中校门口附近,就曾经有一间黑龙江客栈。以前一直不懂这里与东北有什么联系,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抗战期间流亡的同胞所开办。 这条驿道,走过不少历史名人,除了资中本地人,还有:邓小平、朱德、贺龙、蒋介石、林森、宋子文、张大千、喻培伦、曹荻秋、范长江、宋氏三姐妹、刘伯承、彭德怀、胡适、梁实秋、刘湘、刘文辉…………很多是抗战时期来往于成渝两地的名人。 城门外一段二十米街道的尽头,就是河边的菜地,顺着河岸的田间小路,就走在两边的麦苗之中。如果在三月,那就是无边无际的满眼金黄,那是四川盆地特有的油菜花海。广阔的菜地左边的远处是一块巨石形成的长型的山,古称东岩。远远望去,陡峭的石壁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出勾线刻划出的三个大字:罗汉洞。 罗汉洞去过一次,那里有高大的摩崖石刻“拈花微笑图”,还有颜真卿《大唐中兴颂》。残存的寺庙里,有关帝和周仓的塑像。 继续前行,菜地百尺之外右边的大河是沱江,古时因苌弘碧血化为珍珠落入江中,起名珠江,母校一中的房舍就是清代的珠江书院,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戊戌变法改为资州中学堂,后来又成为四川省立第六中。 河对岸的临河山坡之间,铁轨上,经常有火车呼啸而过,十几节车厢鱼贯穿入隧道或山体之间,时隐时现,轰鸣声、汽笛声传过江来,温柔了许多。蒸汽飘散在半山,成了一片片的云朵。 快到塔下的时候,是一处很大的河湾,这是资中八景之一的“古渡春波”。传说唐玄宗曾经在这里渡河,马鞭落水,变成了一处长长的沙洲。这里的河滩卵石遍布,初中时候,我们就来过这里做野炊,巨大的鹅卵石堆成炉灶,清亮的河水煮饭,味道非常不错。留下的照片上,大家共同举杯,我站在最右边,还有意握着菜刀,表示我在操刀做菜。 不一会,到了塔下,就离开道路,顺着往上的羊肠小路走。五分钟后,到了山顶,看见遍地的鹅卵石,我不禁感叹到:这真是沧海桑田啊,你看,最早的河床在这里,数万年的冲刷,河床现在已经低了六十多米。罗兄说:那也不一定是冲刷啊,也有可能是地壳隆起形成的呢。黎兄见了,马上打圆场说:其实两种可能都有,说不定是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家一想,很有道理,就都笑了。 在塔前,看见门上刻着的字:仓颉塔。这是青砖筑成的八面塔,共有七层。有些地方已经剥落,缝隙中衰草丛生,铃铛在微风中依然偶尔作响。 在一片沉寂中,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我们也都在沉默中,细细品味这种庄严。 这是清代状元骆成骧高中之后,其父为庆贺喜讯而造的。 进入塔中,拾级而上,感觉很像《西游记》里唐僧扫塔的地方。 到了最高一层,透过窗洞,可以远观二十里外的风景:重龙山、东陵社、沱江、笔架山。天地之间,极为壮观。我们指指点点,谈笑风生。 河对面还有一处古塔,是高山观的三元塔,呈圆形的白色塔身。但是此后一直没有机会登临。而上游笔架山的三座塔,则早在修成渝铁路的时候,削平一半山体而损失了两座,只有文峰塔今天还在。当初就是为了求状元再出,才专门起塔三座以求文运宏开,次年果然骆成骧被钦点光绪乙未科状元,实在神奇。 河岸下游可以隐约望见一片厂区,那就是四川硫酸厂,一家曾经很大的国有企业。 东陵社那里,溪上有座虾子桥,是我们体育课千米跑步的最远点。那座桥虽然在野外,却都是巨大石板,切割十分整齐,跨度二十多米,极为壮观。桥头的动物也都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我总觉得此桥并非等闲,与皇家陵寝的形制很相类,并非乡间小石桥可比。咨询过文史专家,答复说尚待考证。 在塔顶,我拿出随身携带的小瓶墨汁和毛笔,题写了留言。其中两句来自去年的一首贺新郎《答友人》:重山云影,荒滩矮树。罗兄、黎兄也都写了预祝大家金榜题名的吉语。 回去的路上,我们仍旧是兴致勃勃,一路上开心的聊天。 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次登临,看一看当年的墨迹,再次回味高中求学的美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