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堡牛郎 于 2017-2-8 17:49 编辑
古典诗词与摄影
一、 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诗歌与绘画,绘画与摄影 自然物作为独立的表现对象在文艺中出现,绘画比诗歌早。 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距今178年,发明人:法国达盖尔;数码摄影诞生于1975年,距今42年,发明人:美国塞尚
二、 诗歌与摄影的共同点 1. 评价的着力点:内容、形式、技巧、意识 对于诗歌作品来说,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没有形式就没有诗歌样式,没有内容就没有诗歌本质。2. 动笔前须精心立意,这是诗和画的共同特征之一。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 3. 选材要精当、凝练、典型,这是诗歌和绘画的又一共同特征。绘画要以“一物”而具“万理”,若选材不精,表现的对象缺乏典型性、代表性,目的自然无法达到。 4. 要依从章法创作,这是诗歌与绘画在表现上的吻合处。作诗须讲究起承转合,绘画则要精心“置陈布势”(顾恺之语)和“经营位置”(谢赫语);作诗要主次分明,轻重有别,浓淡结合,作画也不可将所有事物都画得一样,而要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有明有暗,有主体有陪衬;写诗要虚实相生,疏密相间,画画也不能太满、太堆垛,而应有空隙,留有余地,给观赏者以想象的空间。 5. 从审美效果上讲,诗歌与绘画也有不少相同的要求。第一,都要真实。第二,都要含蓄。第三,都要创造意境,以形传神。 6. 诗与画有着太多、太相似的渊源,它们如此密不可分,所以我国古代就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一些杰出的诗人,往往也是出色的画家,一些著名的画家,通常也是卓异的诗人。像王维、米芾、姜夔、唐寅等等,都是两栖的高手。他们的作品,将诗画融合起来,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 诗歌与摄影的差异点 1. 诗歌是听觉艺术,绘画和摄影是视觉艺术 2. 以媒介为标准来看,绘画所用的线条、颜色之类的媒介是在空间中并列的,适于描写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而诗歌所用的语言符号在时间上是先后连续的,适于描写在时间上是前后连续的带有冲突的动作情结。 3. 诗歌有音韵美,而绘画有笔墨美,这只是技巧的差别,形式的不同。 4. 诗歌是跳跃性思维,而绘画与摄影讲究铺陈与渐变 5. 诗歌表现的物象不是直观的生活之境,但是表达的感情又是相对直观的。这一点与绘画恰好相殊异。绘画和摄影所展现的内容可能是一目了然的,可以看到画面的内容,然而对于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说,却需要进行揣度,推理,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就是是似懂非懂,不知所云。作为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意境的营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四、 立意:意在笔先与意在镜先
五、 意境:意境,是我国诗词与绘画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将“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界”与“写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表现为“情景相生”而无我之境则是“物我相冥”。情景相生主要表现为情以我在,以情着物,物我相冥主要表现为物因我宜,异体相通。在绘画与诗歌中,王维并臻同一高度,是为情景相生的有我之境,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论“无我之境”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证。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但是画家们热衷表现的题材,也同时诗人和画家的理想人生境界。
六、 看过齐白石老人的画的人都知道,老人的画中无论题诗与否都能给人以诗意盎然之感。尤其是老人的:“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引起过后人长久的回味。
七、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提炼,这表现在诗歌中最为明显,而绘画除了再现和深化诗歌的内容外,更多的是物象的提炼,而物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古人能根据传说的民间故事而创造出经典的诗歌与绘画,这是因为创作者有颗敏感的心灵。今天的诗歌式微,绘画发展也同样的缺失了诗意,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画家需要一颗充溢着诗意的心灵,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
我们可以这样讲,当摄影作品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形式,自发地散放出艺术芳香的时候,摄影作品的创作者——摄影家——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作品的主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