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2-8-18
在线时间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本帖最后由 姜土人 于 2016-8-5 19:12 编辑
]二十多年后,重见了“民防”的曙光!
2016.8.5.
到今天,我整整活满了八十二岁,退休也已二十多年了!
前几天接到通知:央视十频道 “探索发现” 栏目將於八月一日至四日晩上十点零五分,播放“新中国人防纪事”纪录片,要我收看。
由于在民防(人防)部门工作过较长时间,虽然酸、甜、苦、辣,感受多多,但对这个部门还是有感情的。所以尽管躺在病床上,我仍然坚持看完了四集纪录片。
纪录片詳细纪录了新中囯建立以来人防事业的发展历程;纪录了从总理到广大人民群众为发展人民防空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
也记录了我在人防期间做的一件当时颇有爭议,现在看来也未必完全一致的事。这就是将上海“人防”改成了民防”。
记录片第三集的中提到上海人防办在全国率先挂上了“民防办”的牌子,将战时防空和平时防灾、救灾、减灾结合起来......並说:上海“人防”改成“民防”后,北京、浙江等许多省市的“人防”也先后仿效改成了民防......
看了这段报道心里有点高兴,因为事隔二十多年后,终于看到了央视媒体支持我们上海將“人防改民防”的举动,似乎见到了全国有可能推广“民防”的曙光..由此也想起了“人防改民防”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人防历来是一个比较神秘的部门。一般人根本不了解什么“人防”、“民防”?为了讓大家了解这个题目,所以还得从人防---民防的A B C说起:大家知道人防是国防的组成部分。国家设人防委,总理兼主任。各省市设人防办,是各级政府主管防空战备的职能部门。
人防和民防虽只一字之差,但内涵不同。一般理解人防就是防空。民防则是民间防空、民间防灾、民间防祸、民间防卫的总称。它要防的不单是战争灾难,还包括自然灾害及人间灾祸。
我们以前把人防简单理解为“挖洞”,这是不全面的。其实即使按照国务院1984年7月颁发的“人民防空条例”的规定,它的任务远不至“挖洞”一项,有组织指挥、疏散荫蔽、通信保障等等,最根本的一条任务就是要“消除战争的后果”!
记得八十年代末的一次“防空救灾工作会议”上,分管人防的倪天增副市长曾问我:战争打起来房屋被炸了,人压在里面,死的死,伤的伤,后果造成了!你“消不消”?又问:化工厂被炸了,毒气在外泄,你管不管?光钻在防空洞里怎么消?怎么管?没有队伍、又不训练、平时不准备,战争打起 来你管得了吗???
副市长的话真是点到要害!触动了我的神经,引起了我的思考:人防办作为正局级机构,养了很多人,但很多人无事可做,都在搞三产,实在是没务正业!人防有很多先进设备,但都闲在那里,利用率很低……几十年不打仗,“人民防空”总不能老是“防空挖洞”、“挖洞防空”最后成为“人民空防”!怎么办?!
和平时期的人防除必须继续从事一些万一需要的事外,还能做些什么?国外许多经验证明,改人防为民防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人民防空条例规定的有些职责其实就是民防的具体任务,问题在于过去没有正确理解!为了改变单纯挖洞的观念;为了全面履行人防的职能;为了从总体上实行平战结合,走战时防空、平时救灾之路;为了为人防正名,使人防与国际接轨;说到底为了人防 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由人防向民防转变!
人防向民防转变尽管方向对头,国际上有很多先例,上海市的领导也完全支持,但并非想改就改。真要做可不是换块牌子那么简单,因这涉及一个敏感的体制问题。同时实际工作也要紧紧 跟上。所以必须做一系列准备。
为此我们;第一、主动邀请南京军区五省一市的防办主任在苏州西山聚会,经讨论并一致同意联合给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总理李鹏和国防部长秦基伟等领导人写了一封信,提出了有关改人防为民防的建议;第二、在上级主管部门不积极组织的情况下,我们主动与国际民防组织联系,先后多次组团出国访问,对各国民防组织的情况进行考察,并去英国参加了国际民防组织召开的有关会议;第三、我们化了很大精力,主动承担“防化部”组织的核化救援的试点;第四、我们还主动邀请外国民防组织代表团到中国访问,进行友好交流;第五、我们还和联合国国际救灾总署一起在上海召开了有十八个国家,九个地区的一百余人参加的“阿佩尔”会议,就紧急事故的防备和救助等进行研讨;第六、我们成立了上海市民防协会,请市领导和驻沪三军老司令及社会名流任会长和顾问,以加强民防学术研究,为向民防转变作舆论准备,同时扩大民防的影响,求得社会各界的支持;第七、我们成立了以“化救”为主的“特救中心”,组织了队伍、配备了装备、进行了训练、开始承担了部份抢险救灾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人防向民防转变的时机似乎逐步成熟,在市委、市政府和警备区的支持下,我们正式给上级有关部门写报告,请示将“上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改为“上海市民防办公室”。
报告上去后很长时间但没有音讯,既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几经催促才表示因为国家叫人民防空办,各省、市应该与国家对口,所以不能批。尽管上级主管部门不支持,但南京军区特别是上海警备区的态度非市常明朗。
正当我为上级不同意改名而感为难时,时任上海井备区司令的徐文仪将军给我出了一个主意:你就两块牌子,既挂“人防”、又挂“民防”,对上称“人防”,对外、对下叫“民防”!
司令的建议高明,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并经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警备区的批准,我们终于在一九九二年将上海人防办改成了民防办。
不久市政府又给民防加了一块“上海市抗灾救灾办公室”的牌子,把拟订抗灾救灾方案等的任务交信给了民防办。
一九九六年初退崗时,防办门口挂了四块牌子。当然牌子并不是越多越好,改个名也还比较客易,但改名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要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民防办”,“抗灾救灾办”还得靠几代人的努力。如果只想“一枝烟、一份报、一杯茶”地“图轻松”,不想做艰苦努力,那不管是“民防办”还是“抗灾救灾办”,永远只能是一个空牌子!弄不好“人防办”的牌子能否保住还是问题!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