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6-1-21 14:58 编辑
“义民”冯若翼
在1923年和1929年编印的两部河北省冀州志书中,都刊载有一位没官没职的人物,叫冯若翼。他被史称为“义民”。 冯若翼,字羽朗,是明末清初时的州庠生(即我国科举时的州学生员)。是冀州“第一望族”----冯氏家族人,故居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 史载,冯若翼“慷慨尚义,有古侠烈风。”“义举尤多。”“寿80余。”有2个儿子,孙10余人、曾孙10余人,孙冯梦龙,为举人;其他“列郡庠者五,皆表表有声。” 史志书中,记载的冯若翼“义举”主要有三: 一、赈济灾民。明朝“崇祯(1928--1644)辰已间岁,大饥”,他把自家的数百棵榆树,刮皮加上五谷做饭,赈济百姓。崇祯“甲申盗蜂起”,他盖草房百余间,“群老弱妇女处。”并且,把年轻力壮的人,组织起来,抗击贼盗。清朝“顺治(1644—1661年间)初岁,饥”,他“施米三十担”,在本村岳良村口,支锅“煮粥”,让灾民食用。 二、宁死不屈。顺治五年(1648年),冀州州库被盗。冀州知州杨志德不知道根据什么,认定盗库者是州里的诸生(即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并逮捕冯若翼、杨骏命等20余人,送往刑部监狱。狱吏了解到,被捕人员中,杨骏命等家庭都比较贫穷,独冯若翼家富有。于是,单独提出冯,对他说:“只要交些金银,就可以出狱。”冯怒叱曰:“宁俱死耳,吾不欲独生还也。”他还嘱咐儿子庠生廷桢、廷翰,宁家中破产,也要出资,为被冤诸人申诉,让大家平冤出狱。冯在被审问时,声色俱厉,“声声朗朗”,据理而争。最终,20余人,“众俱保全”。 三、资助申冤。志书载,顺治期间,冯若翼为帮助他人打官司、申冤屈,“仗义一掷”“或数金或数十金”,而且,“施不望报”。他伸了“傅世娥之冤”、赎了“傅登洲之罪”、辨了“曹建薪之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