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5-1-30 04:52 编辑
【发表于《中国网》】 冀州历史上的妇女组织
河北省冀州市(原冀县)从80年前开始至新中国建国前,建立有3个妇女组织。妇女组织,虽然在不同时期名称不一,但是,都为反封建、保护妇女权益和组织妇女开展政治活动发挥了重大作用。
天足会。受北伐战争的影响,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国民党县党部的支持下,冀县建立了反封建的“天足会”。 它是域内最早的妇女组织。 该会提倡天足,以查禁少女裹足和宣传、督促妇女放足为宗旨。 该会成员多是家境较富足、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新文化思想较早的青年女学生。 该会会员们并组织部分进步学生,经常分头到各区、乡、村,张贴宣传画、演讲,宣传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新思想。同时,在各地行政组织协助下,挨家逐户去做工作,督促妇女放足。天足会的活动收到一定效果:不少少女没有裹足;许多妇女放足,以致后来出现不少“二大脚”,即“半大脚”妇女。 该会存在了1年的时间,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解散。 民众学校。20世纪30年代,进步女学生曾经创立了1个妇女组织。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在冀县域内的河北省第六师范学校女生部的杨俊亭、韩黎等进步学生,开办了1所“民众学校”。 学校组织女学生及妇女们,以学文化为掩护,秘密开展救亡斗争。学校号召女学生及妇女们参加学生联合救国会,参加救国活动。 “民众学校”开办了3年多的时间。 妇救会。“妇救会”是简称,全称为“冀县妇女抗日救国会”或者“冀县妇女救国会”。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冀县城。为动员和组织妇女参加抗战,第五区于当年春天率先成立了“第五区妇女抗日救国会”(“妇救会”)。后各区相继建立“妇救会”。同年10月,在冀南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冀县建立起“冀县妇女抗日救国会”。 “妇救会”组织存在了10年的时间,一直到1949年4月“妇联会”建立。 “救国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抗日战争。 “救国会”组织动员妇女,直接参加破路、挖沟壕和瓦解敌人的统战工作;组织动员妇女,缝制军衣、做军鞋;组织动员妇女,站岗放哨、除奸缉匪、送信联络;组织动员妇女,当好“堡垒户”,掩护伤病员;还组织动员妇女,成立“文艺宣传队”、“妇女识字班”, 开展减租减息、雇工增资、赎地缓债等活动。
县妇救会主任李薀石多次向炮楼伪军喊话,展开政治攻势,瓦解敌军斗志,给伪军家属发统战信,发“黑红点”(做一件有利抗日的事记个红点,做一次危害抗日的事记个黑点)记录通知书。 当年,全县共建“堡垒户”173个,主要由妇女做工作,照顾、掩护我党、我军的战士、干部。 今周村镇后郭村和今徐家庄乡冯家庄、徐家庄等村组织成立了“自卫队”,配合游击队作战。 今南午村镇南齐家庄村韩金平、刘春香母女2人,在鬼子面前大义认亲,分别以丈夫、爹相称,掩护了八路军某部杜科长。 抗战胜利后,仍沿袭“妇救会”名称。各级“妇救会”为支援解放战争,赢得全国解放,积极组织动员妇女参加土改斗争。斗地主,分田地,肃匪反霸,除奸反特。积极组织动员妇女送子、送郎参军,开展支前活动。今周村镇后郭村女党员王彦素带头送郎参军,带动全村7人报名参了军,《冀南日报》以《后郭村扩军办法好》为题,详细报道了她的事迹。1948年大军南下,全县妇女在各级妇救会的组织下,织军布3万余尺,做军鞋5万余双。还积极组织动员妇女们妇女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南刘家庄村刘翠苗、大伯舍村耿立申和孟岭村侯金锁相继被评为晋察冀边区劳动模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