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4-10-1 06:11 编辑
【刊于《衡水日报》】 建国后的新鲜事 让老百姓真高兴 新中国建立65年了,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人们意想不到的翻天覆地巨大变化。过去,“从来没有”的,有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有了;过去,“梦幻的美景”,也有了,等等。老百姓快乐、幸福,打心眼高兴! 从65年间人民生活中的11件新鲜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祖国的繁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的进步,民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幸福。
免农税
农民缴纳“皇粮国税”,有2600多年的历史。缴“皇粮国税”的观念,同样根深蒂固。 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2004年后,分3年取消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 现在,农民不但享受到了“两免”(免缴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免缴各种费用),还享受到了“三补”(粮食直接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国家对农民实现了由“取”变“予”。 农业税数量虽然不多,但也是农民的一个负担。河北省冀州市(冀县)从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年份年农业税在10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3 元多。80年代后,有所增加,1988年182万元,农民人均5.9 元;1993年280万元,农民人均8.3 元。 据《新华社》消息,2006年,全国免农业税,使农民减负500多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广大农民对于国家这些决策,喜在眉梢,欢呼雀跃,万分感激。太行山脚下的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自费16万元,先后铸了“告别田赋鼎”和“恩惠鼎”。四川省南部县保城乡宋家坪村500余农民树起“告别田赋纪念碑”。 老农民们说:“想都没敢想过的事,如今成了现实。共产党就是好!”
奔小康
1978年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但从贫困到温饱,温饱后还要发展。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适时提出了“奔小康”。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在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后,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第二个一番,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达到小康。 如何“奔小康”?1982年以后,各级党政领导、各地的干部群众,都动了脑筋,出了举措,用了气力。第一,各地按照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策略和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指示,聚精会神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开展发展经济的竞赛。第二,开展了创建“小康村”、“小康乡镇”、“小康县(市)”活动。在“奔小康”中,各级党政领导积极组织了创建“小康村”、“小康乡镇”、“小康县(市)”活动。河北省从省到乡镇,都是党委“第一把手”亲自抓。他们调查研究,制定标准;干部包村,树立样板;推广典型,检查评比;组织验收,命名、表彰;组织工作队,及时调度,全面推进。第三,开展了综合、全面发展的冲击。小康水平并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要求,还有精神文明、教育、治安、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寿命、林木覆盖率等指标要求。而经济数字以外的方方面面,工作面大、涉及部门多,有的项目差距较大。“奔小康”,除去农村外,各涉农部门也需要投入。为此,各涉农部门抓紧“补课”、冲击,扎实地开展了各自的工作。 1982年开始“奔小康”后,大大活跃了农村经济,大大促进了农业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看看河北省冀州市(冀县)的情况,就可以一目了然。冀州市1994年通过了省“小康市”验收。国民生产总值,1993年10.5 亿元,是1981年的5.8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993年 737元,是1981年的8.7 倍;人均储蓄,2006年1726元,是1981年的20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978年490元;2007年9536元,增长了18.5倍。人均储蓄存款:1950年0.19 元;2007年1.2万元,增长了6万多倍。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全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不考虑价格因素,2003年比1978年增长了19.63倍。(据《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122页) 据《新华社》消息: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近30倍。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幅,2002年4.8%,2007年9.5%。1992年至1996年,全国经济年均增长12.1%。21世纪的头7年,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稳定增长。30年,全国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2000多万。 老年人们说:“从来没有享过的福,如今让我们赶上了,真幸运呀!”
办“低保”
“低保”,是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简称。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含城市(镇)“低保”和农村“低保”两大部分。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民,因天灾人祸、劳动能力低或丧失、老、弱、无儿无女、身体残疾、职工下岗失业等,生活贫困,都可以申请“低保”,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河北省冀州市1997年10月起,推行农村“低保”,将“低保”对象确定为年人均收入低于720元的农户。保障资金由市承担30%;乡镇承担40%;村承担30%。2008年,全市保障1356户,3208人。累计发放保障金670多万元。1998年6月起,实行城镇“低保”,“低保”对象为月人均收入低于120元的户,后提高到160元,2008年为190元。目前,全市保障1242户,3500人。 据媒体报道,全国2008年农村“低保”人数达3750万。2008年,全国农村“低保”补助资金达90亿元。 贫困的人们激动地说:“没有政府的照顾,俺们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新农合
“新农合”,是个简称,全称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谓“新农合”,是相对于原“农合”而言。 1959年,国家卫生部在山西省召开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予以推广。1965年,中共中央批转国家卫生部的报告,号召大力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已达90 % 。但后来逐渐萎缩,到1997年底,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降至17%,参加农民仅9.6%。进入21世纪后,于2003年,党和国家重又重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农合”,是中国亿万农民的温暖工程、民心工程。它给农民基本的医疗保障,解决长期以来农民不敢到医院看病和因病致贫的困扰。“新农合”,以政府为主导,自愿参加,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看病,解决农民看病问题。农民个人筹资,每人每年起初是10元,现在是20元。统筹资金,每人每年也由40元增加到80元。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已经普及,参加农民已达8亿人。 冀州市,被列入河北省2007年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市(县)之一,2006年开始筹备,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已普及到各个乡镇和村 ,参加农民占总人数的80.47%。其中,还由市财政为5165名“五保”和“低保”人员帮缴了个人自筹款。 农民除去大病费用得到按比例报销外,常年慢性病患者,每人每年可得500元的补助。 至2008年6月底,全市有90299名农民受益,获得补贴1909万元。最高的获得补贴3万元,1万元以上的达80人。 农民群众说:“得了病,国家拿钱给治,过去,想也不敢想呀!”
民告官
“民告官”,是俗称,它说的是行政诉讼。产生于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1990年10月1日起,我国第一部《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使“民告官”纳入法制轨道。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赔偿法》,使“民告官”更趋完整。 “民告官”,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法制健全的实例,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有效维护了作为弱势的个人或单位在与国家行政单位交往中的合法权益。个人或单位,当遇到人身权或财产权被行政侵害时,比如,被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被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产;被限制人身自由或财产被查封、扣押、冻结,可以控告国家行政机关。“民告官”,不仅维护了个人或单位的合法权益,而且监督了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据统计,全国受理“民告官”案件,1990年至2003年,80多万件;2007年上半年4.7万件;2008年上半年3.8万件。据调查,“民告官”案件,87%民胜官败。 河北省冀州市1987年5月至2006年底,办结“民告官”案件112件。 人们说:“‘民告官’是开天辟地没有的事呀!” 用手机 手机,即移动电话,现在是人们须臾不离、人人必备的通讯工具。 河北省冀州市的移动电话,于1993年末开通。开通的是模拟移动电话,1997年8月,开通数字移动电话。 冀州市1993年仅有5部手机,1994年达17部,2012年,平均每100户达到194部。 用手机,由最初的通话、通短信,现在发展到拍照、聊天、通微信、玩游戏、读书、看报纸、看新闻、看视频、听戏剧歌曲、购物,等等。用手机通话、通短信,不限距离、不论国内外、不管人的年龄、身份、职位等,随时都能联系。 老年人们高兴地说:“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事,现在是家家户户,几乎人手一机呀。只要知道号码,想什么时候、想在什么地点、想什么人,就能通电话。”
接网络
就是电脑接入宽带互联网。河北省冀州市2004年起,家庭电脑接入互联网。当年,平均每100户有1.7台,到2010年,达到每100户54台,其后,每月都大幅度增加。据《新华社》报道,我国每天新增网民24万人。 现在,青年人结婚,老人送电脑计;老人退休,晚辈人给接通互联网。经常“上网”的有学生、中青年,还有许多老年人。人们在网上看新闻、查资料、询信息、聊天、购物等,十分便捷,不出家门便知天下事。尤其是对于退休的老年人,通过“上网”,活跃了思维,丰富了晚年生活。 《冀州统计年鉴》载: 2012年,全市人均“上网”费95.83元。 人们说:“10年前,不知道啥叫电脑,现在把它当个宝,一天也离不了。”
高速路
高速路一个是高速公路,一个是高速铁路,简称“高铁”。 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120 公里/小时或者更高的 速度。我国1988年沪嘉高速公路通车实现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之后,中国高速公路建设一路突飞猛进。从1988年的100公里,2013年飙升至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10.44万公里。 “高铁”,最高 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我国 2003年10月12日开通第1条秦沈客运专线后,到2012年底,高铁建成通车1.3万公里,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河北省冀州市虽然到处内陆不太发达,但是,距离北面、东面的高速公路仅仅20公里和10公里,境内腹地现正在建设着1条高速公路。现在人们出行,无论是自驾车,还是购票乘车,都喜欢选择高速路,快捷、舒适、安全。 许多老人们高兴地说:“过去,‘从来没有’的,有了、见了、体验了。真是‘开了荤’、没白活呀!”
私家车
私家车进入21世纪后发展很快。《冀州统计年鉴》载:河北省冀州市2006年时,平均每100户拥有私家车4台;2012年达到26台。2013、2014年发展速度更快,据调查分析,现在城区50%以上的户有私家车。 人们用私家车出行走亲戚、接送上幼儿园、学校的孩子,聚会、就餐,或个人外出办公事、私事、旅游。还可以拉载货物。有的用私家车搞出租运货或者载人。 现在,人们出行除去用私家车外,“打的”也逐渐成为习惯。目前,冀州市城区有2个出租车公司,近百辆车,人们招招手、或打个电话,就可以打辆车。城区和各乡村还有几百辆不同型号的出租车。 冀州人均交通费,1988年2.7元;1992年3元;2006年51元;2012年达到80.75元。 老年人们说:“我们的上辈人,大多数一辈子别说坐汽车,连见都没有见过汽车。我们赶上了好社会、好年代,自己家里就有车,这就是福呀!”
去旅游
外出去旅游,在改革开放前,根本与普通百姓搭不上边。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越来越好,手中的钱越来越多,心情越来越舒坦,于是,外出旅游成为普通百姓的经常事。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民,人们或随旅游团、或三五家组团;或一二人、或全家;或老人退休后、或学生放假时,经常外出旅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 据调查,冀州市城区居民,70%以上的户近2年内外出旅游过,有的人一年外出旅游2次。 《冀州统计年鉴》载: 2012年外出旅游,全市年内户平均0.22人次;旅游消费,全市人均152.29元。 人们开心地说:“现在社会好,生活好,心情好,我们也能‘赶时髦’出去玩玩了。”
下饭店
“民以食为天”。建国初以至改革开放前,人们始终被吃饭问题而困扰:别说吃得好,吃得饱都是奢望。到饭店吃饭,“下馆子”,是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的事情。改革开放后,不但吃饭问题被彻底解决,而且吃得越来越好,讲营养、讲档次、讲新奇。目前,“去饭店”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的经常事。现在,谁家有婚庆喜事,总是提前预订饭店,设宴请客;老人做寿、孩子满月、生日,往往到饭店去摆宴;过年、过节,许多家庭是去饭店;家中来了亲戚、朋友,除在家中招待外,还要到饭店款待;同事、同学、同乡、战友、朋友、师生、熟人等,在饭店聚会,已经是常事;三五人、三五家人,轮流坐庄,一起欢宴,不是少数;几个人谈完公事或私事,去饭店“撮一顿”也很常见;……。 据统计,冀州市居民在外用餐人均费用,2006年188.97元;2007年369.6 元;2012年614.6元。 人们说:“党的领导好,经济发展了,有能力下饭店吃美食。这是过去几辈人都没有遇到呀!”
注:本文数字依据《冀州(冀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年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