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树人 于 2014-9-13 07:56 编辑
48、现在梨河
48(2)赶会(相似)
48、生存 (2012年4月3日) 爬树遥看戏, 珍香白米鲜; 学生多发奋, 录榜耀中天。
梨河 在梨河上小学这两年,我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这个寨子的各个角落。从黄桥的街中心向东,沿着小溪的北岸,一直可以走到寨子的北头。溪河上原来有座木桥,已经不能行车了,但是人可以通行。它的存在,当时也成了这个农村小镇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记得一次赶会的时候,大道、小巷都摆满了东西。特别是在木桥附近有一个买“棉枣”的,挺稀罕。它是一种农家自制的小吃,坛子装着,褐色的,像未长成的嫩蒜,味道甜甜的…… 家里给的钱很有限,转到晌午,只够在桥南街口上一家饭店里买一碗大米饭,白白的色彩,诱人的米香,没有菜一忽儿就吃完了——因为在家里是极少吃蒸大米的。那种香甜的感觉,现在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回忆起来,犹能回味起那淡淡的米香和满足的喜悦……人的一生也许坎坎坷坷,然而真正坚强地走过来,反倒觉得,辛劳和苦难竟是一种财富!念此,2014年8月23日作【中华新韵】《七绝 .体验》——玉米垄头风更爽,渴饥闻饭特香甜;奔波劳碌连千地,仰卧荒丛顿喜眠。 沿国道向北,如今有新建的梨河镇,面貌一新:地广路阔,四通八达,城镇化让这里成了新兴的集镇…… 记得老木桥北头西边的空园里,在有会期间,还曾经演过大戏。夜里,周边三五里的老百姓,就会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会场内人挺多的,没钱买票的孩子们,早早地就爬满了附近的高树、房顶。尽情地观看着。有一首诗说,“心无悲苦唱无魂,空有青衣锣鼓纷。邻坐因何偷掩面?原君才是戏中人。” 看来,要引起共鸣,还得有一些条件!当时的孩子们却不是如此。现在想起来,我除了记得名字叫《遣暹罗》,剧情已不记得什么了。年轻人,有的是精力,跑路、爬树,只是换来了追求的喜悦……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生活的矛盾是多麽的突出啊!过程是美的,散戏回来的人群,似乎个个都兴高采烈……在过去的农村,跑远路爬树看戏,当是孩子们的常态…… 沿南北的公路向南走不多远,再向东爬一个坡上去,就是寨子里的南北大街了。一直向前走,从南边出寨门,又看见从西边拐过来的公路一直往南延伸……沿公路边的高地向东南方向走,穿过几个村庄,就可以到我的外婆家相庄了。梨河高小,就在路的东侧。门口似有高高的像牌坊似的房屋标志。走进去,南北的临街房是住校生的宿舍,面对着的是女子班的教室,并排着路南是四年级的教室。再往前去,左边是大操场,右边有存放鼓、号,腰鼓的房子…… 操场的最东边,是一条贯穿南北的路,两头都有门。从路的中间向东过穿堂,左边的三合院是女生宿舍。三合院南边的一栋房子,门朝南,是教导处工作的重地。穿堂右边的房子,靠南端是教师食堂。食堂门口正对着一个台子,下面是平时集合的地方。台子后边是音乐教室和老师的宿舍。台子的东边,是一排五年级的教室,最北边东西横陈着的教室是六年级的…… 寒暑交替,冬去春来,我很快地就在梨河先上完了初小四年级。 五年级算高小了,那时要统一大考,并且要在学校门口北边的墙上公开发布被录取的学生名单。发榜时节,那劲头想起来,似乎并不亚于京城考试所发的皇榜!古人得中,如司马光所说,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高等呼先辈。室中若未结姻亲,自有佳人求婚配。今人对于考试,也格外的重视:录取名单一出,众人马上围观,看榜的人顿时涌了一大片……那情景也颇为壮观!此后的影响,甚至会延续多少年…… 第一名是张桂琴,第二名是五二班的,不大注意。我好像是考了个第三名,后来被编到了五一班。 教室,在梨河小学东院的最东边,五一班在由北向南数的第一间,五二班在第二间。我们教室北边的六年级的教室里,有我同村的邻居许美运在这个班学习。刚来时,他曾介绍过这里的老师…… 时至今日,我犹记得慈祥的张国恩老师是教语文的,威武的秦之源老师是教历史的,热情的、高高的赵震华老师,则教我们几个班的体育课…… 那时候,除了上正课,语文老师每天还给我们读一节《高玉宝》中的故事,大家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半夜鸡叫、周扒皮……这些熟知的故事、人物,都是这时候知道的;历史老师教的朝代顺序,我现在还用着;体育老师教我们学会了广播体操;还有音乐赵老师弹着风琴教的“太阳光,金亮亮”的歌曲,迄今还能张口就唱…… 上学是辛苦的,人们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想想确实如此!中午时候,家远的同学不能回家吃饭,也不在街里买饭吃,大家就带些干粮、咸菜在教室里围桌进餐。家庭条件不一样,带的干粮也不同:有白面饼,有黄面馍,还有菜窝窝,蒸红薯……同学之间,互相关照,彼此都把自己的分给大家些,就这样在一块儿相互交换着吃东西,也别有情趣…… 饭后,大都就接着看书、写字,玩的时候是很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