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
在铁二小的愉快生活,到57年的6月底就结束了。念之,2012年元月9日作《七绝 .小学(包头)》 —— 铁路东河二铁小, 包头三局老城郊; 人生今览开初照, 转瞬春秋五七交。
1957年7月,我考入了包头铁中。开始了求学的新生活。
说起来包头,它是我在内蒙生活比较久的城市,自从父亲把我从老家接来,我在东河区巴彦喀拉大街的学校里就度过了七个春秋……父亲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倒是很短暂的。
铁中,在铁小的西边,有一个很大的院子。中间,坐北朝南有一栋教学楼;教学楼的西边是三层楼的男生宿舍;教学楼的东边有对称的女生宿舍。南边有大礼堂,旁边是学生食堂……东边有一座办公的平房,校长室、教导处都在这里。平房的东边又是一个操场。操场的北边,从西向东,是教师宿舍楼,高中部的教学楼……
初高中都住在西边的宿舍楼里,房间有四张上下床,可以住8个人。吃饭也是这一个大礼堂,8个人一桌,按个子、饭量大小分甲、乙、丙、丁四等,伙食费略有差别……
在包头铁中读了六年书,班主任换了好几个,现在记得的初中有鲁嘉善、朱学勤、吴振江等。他们的写字、人品,甚至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影响。从初一下学期开始,我几乎年年都作班干部,这对我是个很大的锻炼。
初中时候,记得学校各班组织过一次游转龙藏的活动。人很多,一路上浩浩荡荡,还开展军事活动:前面几个人设些埋伏,让后面的同学沿路找寻,也挺有趣。转龙藏好像在包头市的东北方向上,是个土山,再往北去就是大阴山。在这里可以钻洞、爬山,好像还搞了野炊,总之,玩得很开心……
铁中的老师们关心同学们的健康成长,1958年12月初,学校还组织各班优秀学生到北京参观“十大建筑”,我荣幸地第一批前去首都北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心里很高兴。
记得当时住在北京前门西边的西河沿大街的旅馆里,白天学校组织依次参观各个景点,晚上则自由活动,可以在大栅栏附近走走看看,一览古城民巷风貌……
前门箭楼的雄伟,有轨电车的雅致;东安市场的宏大,街巷胡同的多彩;王府井的繁华、闹热,长安大道的宽阔、荣光……都是我从未见过的,那种感觉,简单说,是从来没有过的感喟、惊讶!
离开北京前,学校的师生几十人在天安门前照了集体像。照片至今还珍存完好。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觉得也是一种荣耀……为此,2012年元月16日,我写了一首《七绝·中学》,回忆了风华正茂的岁月——十大名方刚落成,铁中组队诣都京;西河沿里租居处,白玉桥前留茂嵘。
58年,是三面红旗高高飘扬的时代。在学校,我们还亲身参加过大炼钢铁的劳动,多数同学的任务是抬运铁矿石;在生活困难的年月里,学校还组织学生集体到黄河滩里采过水红花,以此充食;学期中间有两个星期的劳动,是按年级轮流到万水泉学校农场耕耘锻炼;初春时节,上游凌开,冰层聚集,水位上涨,我们还曾到黄河大堤上参加察看凌汛险情的工作……
由于在众多的活动中积极努力,1959年的5月1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的入团介绍人是司松筠和张金兰。司松筠是我们班的唯一团员。以后,她考入了内蒙古医学院。50年后,在网上看到她,已恍如陌生之人。为之,2014年6月27日,作诗遗之:《七绝.赠司老》——年前,从大学同学刘处获中学同学佟的电话,年后,又从佟处得司的信息,通话感慨,岁月催人,相见难识,遂作:鹿城离却羞花女,半百惊观鬓白婆;感念网邮传喜讯, 海京泪叙一窗歌。
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似乎思想更趋成熟些,接着还写了入党申请书。
初中毕业之后,又考入了铁中的高中部。教室都在东边的教学楼。那时候,学校搞全5分,不少学生拼命读书……
记得考大学之前的寒假里,我就没有回原平探亲。利用这段宝贵的休息时间,广泛浏览了一些从没读过的课外书。譬如,最初把平水韵书当成识字书来读等等。后来,我看了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脑子里新有了修辞的概念。另外,也接触了一些诗词格律、阅读鉴赏、电影知识等方面的书籍……琳琅满目的文字、文学,使我的眼界大开、见识大长。
就这样,1963年7月,我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学校在青城呼和浩特。
而今想来,能有如此的进步,这和我中学的老师的辛勤教导是分不开的。
我忘不了许幼珊老师对我们作文的精心指导;我忘不了辛景高主任送考的路上还给我们压历史题;我忘不了班主任吴振江老师在我生活困难时给予的关怀照顾……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去再看看他们,可是,人生的好梦,实在难圆啊!冗事缠身的我,转眼年近古稀,竟没有选得一个适当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