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4-6-13 18:39 编辑
(刊于《中国网》) 冀州有作为的州官
河北省冀州市公元前201年建县,从汉朝起,就是地方政府的治所,直到民国前近2000年的时间内,还是相当于现在的省、地、县3级政府所在地。其中,西汉至北齐时,领郡若干,是省、地、县3级政府所在地;隋至清时,领若干个县,是地、县两级政府所在地。 历史上,冀州最高行政长官的称谓,明朝前,称为“太守”“刺史”等;明、清时,称为“知州”。在近2000年的时间内,冀州共有300多位州官,其中,多位很有作为,给朝廷、给冀州做出了很大贡献,得到朝廷和冀州人民的赞赏。 刺 史 任 光 任光(?~29年),字伯卿,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最初当过乡啬夫、郡县吏,后归降绿林农民起义军。东汉更始帝时(23--24年),任信都(今冀州)太守。 东汉末,王郎占据邯郸称帝,到处散发檄文,燕赵地区望风归顺,可任光却斩王郎说客,不肯归降,与都尉李光等同心固守信都城(今冀州市新城北)。更始二年(24年)春,刘秀在王郎兵追击下狼狈不堪到冀州,任光开城带兵赴扶柳城(今冀州市扶柳城村一带)迎纳刘秀,并建议刘秀紧急募兵,出攻旁县。刘秀纳其建议,遂被任为左大将军,封武城侯,率军出征。 任光率部出征前编撰大量檄文,声称刘秀率领百万大军征讨王郎。继之乘夜进入堂阳县(今新河县西北)境,令骑兵各持火炬,火光通明,势如燎原,堂阳全县震惊,当夜即降。旬日之间,兵众大盛,不久攻克邯郸。 消灭王郎后,任光被遣回信都郡,复任太守,更封为阿陵侯。建武五年(29年),征诣京师,奉朝请,同年冬卒。 汉明帝时,将光武中兴功臣画像于洛阳南宫云台,任光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山 涛 “竹林七贤”是人人皆知的词语,“七贤”其中的山涛,西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年间)担任冀州刺史,且功绩颇丰。 山涛(205—283),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 山涛40岁才开始做官。第一次做官大约在三国.魏正始六年(245年),为郡主簿、功曹。他初次入仕时间极短,当官没多久就逃走了,到正始八年就开始与嵇康、阮籍同做竹林之游。短短的几年隐居生活后,山涛第二次入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尚书仆射、吏部尚书等职,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司马氏政权的骨干力量、心腹,司马氏晋王朝的开国功臣。后担任冀州刺史。 山涛担任尚书吏部郎、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等职,其职权是以派任官吏人事为主。他选贤任能,甄拔隐屈,搜访贤才30余人,且举无失才,对晋朝当时社会有很大的作用。 山涛虽然身居要位,手有大权,但是,对自己约束甚严,一直坚守其节,拒贿款。没有像一些官僚那样大肆兼并,生活奢华,而是雅操清明。皇帝曾与涛书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迈时,念多所乏,今致钱二十万,榖二百斛。”山涛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山涛为人磊落大度,对待朋友赤诚坦坦。他曾三次举谏“竹林七贤”之阮咸为吏部郎;举谏“竹林七贤”之嵇康的儿子嵇绍进入仕途;山涛将离选职时,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被杀害,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留言:“巨源在,汝不孤矣。” 山涛与王戎好老庄而杂以儒术。有集10卷,亡佚,今有辑本。
乌 震 乌震(?~927年),冀州信都(今冀州市)人,后唐庄宗年间(923--925年间)担任冀州刺史。 他少年时勤学,略涉书史。初为镇州(治今正定)王镕部下队长,以功渐至部将。王镕与晋王李存勗连衡,乌震随李存勗征讨。王镕被张文礼害死后,乌震立志复仇,从符习讨文礼。文礼囚禁其母、妻及子十余人招降,乌震不从,继续攻城。文礼怒,将其亲属割鼻断腕放出军门,观者皆不忍正视。乌震一恸而止,愤激奋命,身先士卒,攻破镇州,以功拜刺史,历典深、赵二州。 乌震性纯质,清直御下,在河北独有政绩声誉。后移易州(治今易县)刺史,兼北面水陆转运、招抚使等。契丹犯塞,渔阳路受阻,粮运不继。乌震率师运粮,三入蓟门。擢为河北副招讨,遥领宣州节度使。后唐天成二年(927年)3月,乌震于席间遇害。后唐明宗得知,废朝一日,以示哀悼。 乌震尤通《左氏春秋》,好作诗,善书法,凡邮亭佛寺多有题咏之迹。燕赵士民,知其遇害无不叹惜。
耿全斌 耿全斌(?~1008年),冀州信都(今冀州市)人,北宋真宗年间(998--1022年间)担任冀州刺史。 耿全斌,自幼身躯魁伟,勇武过人。宋太宗即位前,曾拦路拜见,自荐才能,经召试武艺,以其善左射,留于晋王(即宋太宗)藩邸。 宋太宗即位后,补为东班承旨,又迁为骁猛副兵马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随宋太宗征伐北汉,以功迁补日骑副兵马使、云骑军使,领兵屯于瀛州(治今河间)。与辽军交战,所乘战马两次中流矢死,3次换马,奋战不息,契丹因而退兵。端拱初年,率兵在宥州(治今陕西靖边西)大败党项贵族。屡被提升,历任云骑指挥使、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军头,改任马军都军头,戍守深州(今深州市),转散直都虞候,领顺州(今北京顺义)刺史,改任殿前左班都虞候、马步军都军头。宋真宗召问边境事,全斌口述防边方略,颇为得体,甚得赏识。拜雄州(治今雄县)刺史、知深州,又徙为石、隰部署,以备御河西党项贵族。曾率军入其境,诱党项贵族数千人归附宋朝。迁知安肃军(治今徐水),契丹来侵,进抵河边,全斌派其子焚烧桥寨,而自率精兵击走敌军。后改冀州刺史、高阳关路(治今河间)钤辖。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全斌为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钤辖。当年还京师,病逝。
李秉衡
李秉衡(1830~1900年),字鉴堂,清末著名官吏。祖籍山东,其先人迁至奉天府海城县(今辽宁省庄河县)。光绪三年(1877年),李秉衡出任冀州知州。他在冀州功绩颇丰,给冀州人民留有很深的印象。 李秉衡童年勤学,博览群书,兼习武术。李秉衡出任冀州知州后,第一件事就是微服私访。他常改装易服,微行私访,以体察民间疾苦。每巡行到一处,都要召集该地父老“询疾苦及民间利弊”。暗访时,常携用来自卫的武器,人们称他“铜锤李”。他了解到冀州连年荒旱歉收、米价腾贵、人民饥困等情况后,采取了多项利民措施。一是“劝富者输粟,并以粟折代罚锾”,充实粮仓,赈济灾民。二是官府拿钱收购绅商土布,运往外地出卖,然后购粮平价卖给百姓。三是免收杂税。“敛从薄”“绝一切侵渔弊”。四是提倡“廉洁奉公”,“胥吏皆奉公守法,无敢营纤毫私,以事赴乡,费皆自备。”五是令有余之户出资设“义当”局,让贫民随意用衣物典质,换钱来买米。李秉衡“与民休息,俾尽力农亩,春给籽种,夏祈雨,秋扑蝗”,想尽办法使州民发展生产,使冀州虽“迭经蝗旱,而民食卒以不匮”。 以前因州衙被火烧毁,迁至书院办公,书院停学。秉衡到任后,立即着手修缮官署,腾出书院,并请名师前来讲学。 他还动手剿捕州内盗贼首领苻萑,“严惩草窃”。并抓紧解决民事纠纷,做到“吁讼随时断结,无旦夕留滞”“摘奸发覆,众称神明”。在断案中,“不轻用敲扑”,对所追获的匪徒,除严加审讯,“尤禁株累无辜之人”。为了加强治安防范措施,李秉衡“命里长立户口清册”,详细登记全境州民,“以别良莠”。并在已经组织起来的相联的村庄内设立巡更所,在州境数十里内,做到“击柝相闻,呼声相应”。使州内“士农工商咸得安居乐业”。 李秉衡“躬以节位,率吏民,汰冗役,裁陋规,绝苞苴,禁需索,勤业者劳之,无赖惩之”。 李秉衡除在冀州外,还在永平府、蔚州、枣强、武邑、宁津等地任职,“锄豪强,饬吏治”。凡他任官之地,均反贪官污吏之所为,百姓“口碑载道”,称之为“北直廉吏第一”。李秉衡“赋性遇直”,为官清廉刚正,治已严,持身廉,在手书中自述道:“廿五年官,多无心孽,无营求事,晋藩护抚,有二万债,无一月粮”,“无私亲朋,此抚心自向,可少安于归去者也。”《李忠节公家传》中总述李秉衡的一生说:“计公一生,入则抚民,出则应敌,人称忠节。”人们把他“比于宋之包孝肃(包拯)、明之海刚峰(海瑞)。”民间还把他的事迹演为弹词,如包公案、施公案之类加以广泛歌颂宣美。 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抗法战役中,李秉衡兼任广西布政使,功绩显著。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积极主张保持民族气节,力阻与日本议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黄海海战发生,秉衡坚决反对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他不避权势,气愤填膺,含泪泣血,冒斧锧加身的危险,于光绪二十一年3月25日、4月1日两次向清政府呈上奏折,力阻和议。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祸起,李秉衡亲率部队抵挡联军入侵,由于寡不敌众,战败于河西坞,仰药自戕,实践了他“为国而捐躯,勿临死而缩手”的誓言,享年70岁。
吴汝纶
吴汝纶(1840~1903年),字挚甫,又称挚父,安徽桐城县南乡高甸人,清末名吏、地方志名家。光绪七年(1881年),补冀州知州,任至十五年(1889年)初。 吴汝纶清同治四年(1865年)中进士。入仕后,他备受曾国藩赏识,留佐幕府,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同治八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汝纶随同北来,经曾国藩奏荐,同治十年补深州知州。十二年起,因父母先后去世,汝纶辞官守丧,曾一度入李鸿章幕府。光绪五年(1879年),奉旨复出,任天津府知府。 吴汝纶在深、冀任职期间,施政以教育为先,锐意兴学。深州旧有义学240所,但其学田被豪民侵占,教师庸劣,百弊丛生。汝纶大加整顿,择优保留,将所余学田共计1400多亩归入书院,又追还拖欠书院经费5000两,改善条件,购置书籍,延聘良师。在冀州,汝纶想方设法增加书院经费,并聘请王树楠、贺涛、范当世为师,3人学行高雅,是当时难得的人才。经汝纶大力倡导和整顿,深、冀二州教育大兴,人才辈出,为“畿辅之冠”。 深、冀二州相连。滹沱河、滏阳河分别从二州境内穿过,水灾频繁,汝纶尽力治水排涝。冀州境内有千顷洼、海子、尉迟潭等,每遇淫雨,滏阳河溃决,境内一片泽国,水退则满地盐碱,十余万亩田地成为不毛之地。汝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冀州至衡水县内,开河60余里,将淤水导入滏阳河,并建闸阻其倒流,闸高二丈四尺六分,为当时直隶最高水闸,修成当地有名的“吴公渠”。在冀州期间,查民情,治碱地,“变沮斥卤之田为膏腴者,且千亩”,深受百姓敬仰。 汝纶后担任莲池书院院长(又称山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年初病逝,年仅54岁。 汝纶一生著述宏富,为文宗承桐城派,气势纵肆,有《桐城吴先生全书》《深州风土记》行世。他的弟子很多,仅冀州籍举人就有赵衡、张廷湘等近20人。 另有多位州官也值得一记。 元孚,北魏孝明帝年间(516--528年间)担任冀州刺史。《冀县新乡土志》载:“时葛荣围信都(今冀州),与兄祐争相为死。”被人称颂。 赵煚,隋朝文帝年间(581--601年间)担任冀州刺史。隋朝开皇六年(599年),赵煚,置“铜斗铁尺”,放之于肆,较好地解决了不良商贩缺斤短两,坑害百姓的问题。 李兴公,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年间)担任冀州刺史。《冀县新乡土志》载:开渠,“引水灌田”,发展农业。 毛士储,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担任冀州知州。《冀县新乡土志》载:“善除盗”。“前官久不能获”者,他获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