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露凝香 于 2014-4-15 20:53 编辑
蓑衣的故事 少时,家有两件不同原料制成的蓑衣。一种用棕编织,一种用茅草编织。棕的叫棕蓑衣,茅草的叫草蓑衣,两种蓑衣都是在张渚街上买来的。 黄梅季,父亲总要把挂在土墙上的、一件棕蓑衣和一顶斗笠、俺山里人叫雨帽头,"全副武装"岀没在江南的山乡,梯田旷野中用牛。“用牛”是宜兴方言,也就是利用牛来配上一种犁、耙、耖的农具劳作水田活儿。那年代碰上老天下雨,农活季节不饶人。蓑衣是农民的唯一雨具。每逢此时,我这个牧童。也穿着一件草蓑衣“伏在牛背当作床,不脱蓑衣亦如被。”不过这东西,雨过天晴当即晒晒以防霉烂不精用。两件蓑衣的凉晒,全有母亲操劳。用不着我与父亲当心。 蓑衣和我家里的锄头、铁耙、弯刀、畚箕一样是件很平常的农用具。可它与其它农具一样,造福于人类、拼搏于泥水、滚打于风雪。那年代不仅于农民要用它,渔民雨天打鱼同样如是。据说,解放前战争年代。除农民雨天劳作须穿蓑衣外,那些为穷苦百姓,打江山的宜兴南山游击队,在执行任务时、也都离不开这蓑衣。特别是那些干交通任务的战士。记得村上有位曾在解放初期,历任龙池乡乡长的刘大伯,就是其中之一。少时常听他讲述为游击队送信的故事。 一次,他接到游击队长蒋石,交给一个任务;去太华某岕通知那里游击队长,联合攻打国民党保安大队,驻地长岗岭徐家大院。岀发时,天公不美、下着鹅毛大雪。刘大伯穿着蓑衣翻山越岭二十多公里出色地完成任务。 同样,蓑衣在文人笔下格外生辉。如唐代张志和有诗云;“西寒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立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 蓑衣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度被油布雨衣所取代。如今它又被塑料雨披、雨衣所陶汰。因此,蓑衣将成为人们脑海里一种美好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