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4-2-28 06:17 编辑
2014年2月26日 《衡水晚报》刊发 冀州的冀商之最
清朝、民国时,河北省冀州人在外经商者很多。邢家庄村、徐家庄村、羡家庄、大伯舍、南北内漳等村,在外经商的户均1人以上。民国12年《冀县新乡土志》中说:“几于全国二十二个省,无一处无冀人行踪。”而且,还有的较有名望,业绩突出,在天津、北京、保定等地形成“冀州帮”。
冀州人“幼而读书,长而经商”。历史上的商业活动可以追溯很早。
最早的外贸
冀州市公元前201年建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外贸出口历史也是悠久的。 冀州最早的外贸出口,是现南午村镇李瓦窑村一带的鸭梨。明朝年间(1368—1644年间),距今五六百年前,冀州农民就将鸭梨通过索卢河运往天津口岸,买给外国商人。据南午村镇李瓦窑村南清凉寺乾隆7年碑文记载:鸭梨“色黄味美,誉满海外,由津门直达外阜。”南午村镇寺前瓦窑村东装卸货物码头的砖砌根基至今仍存在。 另外,较早外贸出口有,周村镇后恩关村寇家的金银首饰,清朝光绪12年(1897年)前,通过北京客商出口到俄国、口本、印度等国。 周村镇东安店村郑家生产的剃头刀,民国初年被高丽商人一次购走1000把,并议定郑家向其长期供货。
最早的药店 冀州市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药店也具有较长的历史。 冀州最早的诊所、药店是“惠民药局”。明朝嘉靖31年(1552年)春,距今400多年,冀州知州在州城创建“惠民药局”,置药橱两具, 市药济民。后又先后建立了“信都医院”、“同仁医院”。1949年,我政府接收“信都医院”和“同仁医院”,改建为冀县人民医院。 冀州乡村历史上见诸于史最早的诊所(医院)、药店(铺)是现码头李镇码头李村的“同德堂”。贾昆于清朝道光13年(1833年)创建,距今180年。贾昆15岁中痒生,攻读诗书之余,酷爱医学,尤长小儿、妇科。开铺之后,对贫困求医者,不但认真诊治,而且分文不取,予以舍药。问医求药者,络绎不绝。这个诊所加药铺,传了五代,到1956年合并入公办医院。 据史戴,西汉人邳彤,不但是好官,而且精通药理,医术精湛,给百姓和下属看病,疗效颇佳,被称为“神医”、“药王”。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冀州人陈俊汉精外科,远近求医着甚多。清末民初,民间老中医石随圣依个人积累的临床医案,撰写了《石氏记验录》一书,类分45门,于1936年出版行世。
最早的粮店
民国年间(1912年前后),今码头李镇码头李村有两家私人粮店,字号分别为“衡聚德”和“宜兴昌”,占地10.1亩。 解放后的1949年,冀县在码头李、官道李、小寨、城关、南午村5地建成区联社,下设交易所,并接管了码头李的两家私人粮店,经营粮油,管理粮食市场。
最早的供销合作社
冀州的供销合作事业,开展得较早。1945年全县解放后,先后在码头李、官道李、小寨、城关、南午村5个区建立了“区联社”,下设“交易所”,负责管理市场,经营煤炭、粮食等商品和部分生产、生活资料。 1947年,设立了码头李、北褚宜、官道李、小寨、城关、南午村“交易合作社”,为国家代购代销粮、棉、油等农产品,经营生产、生活资料。 1949年3月,成立了冀县供销合作社。由县委、县政府直接管理,县长兼任主任,干部职工20多人。 建国后最早的县城商店 建国后的1951年,在冀县县城建立了首家百货商店。该商店由辛集百货公司派人前来组建,后定名为百货公司,并冠名以“中国百货公司河北省冀县支公司”的名称,当时,经营范围很广,除经营日用百货和文化用品外,还经营食糖、卷烟、民用交电(自行车、收音机)、碱面、染料、玻璃、煤油等工业品。
第一次全县物资交流大会
1950年7月10日,在县城举办了第一次全县物资交流大会。会上,除进行了大批农副土特、工业等商品的交流外,还展出了拖拉机等新式农机具;对不孝敬公婆的媳妇和其他不法分子进行了图片展览,开展了社会公德教育;三台大戏同时演出。
最早的书店
1946年1月,中共地下党员杜琢章与方碧臣在县委宣传部长卢醒、县政府教育科的领导下,在县城内百货仓库处成立了书店。书店邻街3间门市,后院有石印厂,有6名职工。一面卖书,一面编印小学课本。1952年4月,该书店改名新华书店河北省分店冀县支店。这就是现新华书店的前身。
冀州人在北京的古旧书业商店
王富晋,1912年,富晋书社 杨梅竹斜街
孙耀卿,1919年,通学斋
李思远,1929年,东来阁
李建吉,1928年,宝路堂
孙诚俭,1915年,修绠堂,隆福寺街
孙诚温,1938年,修文堂,琉璃厂街
谷九经,1937年,九经阁、多文阁,万滨夹道
张恒戊,1940年,观古堂
郭纪森,1943年,开通书社
李拔元,1943年,大雅堂
孔繁山,1949年,繁山书店、敬义堂、丽生书局
张庆隆,光绪末年,宏远堂,琉璃厂东街
1951年,青繁阁
吴希贤,1934年,二希堂,南新华街路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