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307|回复: 7

[文化散论] 忆当年农村的文艺团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9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4-1-29 06:07 编辑

  2014年1月28日
《衡水晚报》刊发
忆当年农村的文艺团体

       近日翻书,从中看到2帧老照片。这2张照片,都是反映冀州市徐家庄公社(今乡)的情况;都是有关文艺活动的。照片1,是1969年拍摄于冀县(今冀州市)照相馆,徐家庄公社冯家庄村京剧戏班部分演员,着《智取威虎山》戏装的留影;照片2,拍摄于近些年,是徐家庄村于1980年修建、已经破毁的礼堂。
      笔者是徐家庄乡人,从小在家乡生长,中学毕业后,还在家乡呆了几年,而且工作从来也没有离开过冀州,所以,对于家乡的情况比较了解。从以上照片,谈谈徐家庄乡的文艺团体及活动。
     名称和时间。徐家庄乡村里的文艺团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不同村,也有不同的名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四清”以前,称为某某村“戏班”“业余剧团”“俱乐部”“农村俱乐部”,或者京剧、梆子、评剧等剧团。“四清”以后,称为某某村“宣传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或者京、评、梆子等某剧团。
徐家庄乡的村文艺团体,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时期。
一个是,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农村“土改”之后,至50年代后期。那一段时间,农民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农村一片欢腾,人们无不振奋。农民在发展生产,告别贫困的同时,渴望得到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当时农村根本没有电视,电影也很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民间业余文艺团体应运而生。据老人回忆,1947年时,徐家庄乡的20个村庄中,就有徐家庄村、淄村、冯家庄村、付水店村和北陈家庄村5个建制(行政)村,先后建立有文艺团体。
再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四清”以后,至70年代。那一时期,党政领导特别注重宣传,几乎村村建立起“宣传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或者剧团。那时,徐家庄乡的20个村庄中,大部分村建起“宣传队”。有徐家庄村、冯家庄村、北褚宜村、朝阳村(今松篱村)、淄村、大豆村、付水店村、北陈家庄村等10多个村庄,占全公社村数一半以上,文艺团体都像模像样。
      规模和人员。徐家庄乡的村文艺团体,含领头的、编剧、演员、文武场人员、勤杂人员等等,人数多少不等,规模比较大的,有50至100人;规模比较小的,也20至30人。北陈家庄业余剧团,1954年时,达100挂零人。冯家庄村京剧戏班,也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68年时,有80多人。徐家庄村宣传队,1969年人多时,有60多人。
参加文艺团体的人员,都是普通村民,自愿参与。50年代前期,演职员全部是男性,没有女的,女角由男的男扮女装。后来,才有了女演员,就男女老少都有了。骨干一般是,原来在北京、天津等地工作,后来回家的戏剧票友。操办者,即负责人、导演,或者称为团长、队长的人,都是懂行、热心、有组织能力者。有的是村干部。他们既是领班、导演又是老师,教给人们演戏和文武场技能。编剧是懂行的文化人。
       经费和报酬文艺团体要活动,必不可免地要解决经费和报酬问题。
文艺活动,需要戏妆、道具、乐器、化妆品等等;需要幕帐、戏棚、台板等等;还需要汽灯、煤油等等。这些所需经费,徐家庄乡的村文艺团体,不向政府伸手,不给村里求助,无钱又办事,全靠自己想办法。一个是,依靠集资、捐献。冯家庄村京剧戏班和北陈家庄业余剧团,在建立之初,都是靠戏迷和群众捐献的棉花,变卖后而置办一些必备用品。徐家庄村宣传队,以村革命委员会的名誉,向徐家庄村籍在外工作人员发信,请求帮助。当时,全村100多位在外工作人员积极响应,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捐款,有的捐物,有的捐家存的衣物、戏装和乐器等。徐家庄邮政局人员说:“邮包、汇款单都是你们村的了!”通过捐献,解决了戏装和乐器等问题。再一个是,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制造。比如,找巧手妇女,义务纺线、织布、缝制,再由一些文化人义务描绘、涂染,搞成幕帐及一些粗布戏妆。为了省钱,一些演戏用的刀、枪、假发、假胡子等道具,自找物料动手制作。台板、席子、秫秸箔、桌凳、绳子等物料,依靠借用解决。
徐家庄乡村文艺团体的演职员们,自愿参与,凭的是兴趣,讲义务,干赔功夫,不讨价还价,不计较报酬。前期,一般都是没有任何报酬,而且也不管饭。只是到了1970年以后,村里才给他(她)们晚上或者误工时记几分工分。
      剧目和排演。徐家庄乡的村文艺团体,上演的剧目,有两大类,一是戏剧类,二是曲艺类。戏剧类,有京、评、梆子等多剧种。有现代剧《刘巧儿》《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等;有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有古装剧目《空城计》《借东风》《西厢记》《打龙袍》《铡美案》等;还有自编自演的新剧。曲艺类,有表演唱、相声、数来宝、三句半、快板、双簧等小节目。
学习、练习、排演,由负责人、导演和老演员负责。许多演员,只是爱好,文化水平不高,更不会识谱,从来没有演过戏,导演、老演员就口递口、手把手地教。
演员们为了赶排节目,扔下家务跑到坟圈里、道沟里去背戏词,往往忘掉家里的事,耽误了吃饭时间,常受家里埋怨。一些演员为了不误春节演出,正月初一拜年,一上午要连跑几个村子,要把所有亲戚家走遍,有的中午饭也顾不得吃,急急忙忙往回赶;每逢正月初四、初六这两天,一些已婚演员照例要到岳父母家去,都希望多坐些时间,谈谈家常,叙叙情谊,但他(她)们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老想着演出的事,说话净走神儿,所问非所答,吃罢年饭一撂碗,抬屁股就走人,惹得亲戚不高兴,老婆脸拉长,回家挨批评。
徐家庄乡村文艺团体,大都是冬季农闲时活动。没有演出时的下午或晚上练习、彩排;演出多在晚上,或者是下午。
演出多在春节期间,有时,在端午节、中秋节或“三夏”“三秋”大忙之间。
演出主要在本村,也有时互相交流演出或者接受邀请去方圆几十里外的村庄去,但是都不收门票。经过专业人员指导,演出水平较高的冯家庄村京剧戏班,还到县城大礼堂演出《智取威虎山》。
当时,演戏有的是父与子、叔伯哥与弟媳同台,有的老年人非议:“老不像老,少不像少”“哥与弟媳都不成体统”。但演员们谁也不计较。
为了方便演出,徐家庄村分别于1959年、1969年和1980年,3次修建礼堂。
      作用和效果。徐家庄乡的村文艺团体,对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及培养文艺人才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和效果。
每逢有演出时,本村及周围邻村的群众便沸腾起来了,不少人提前放上凳子,占上位置;只要锣鼓一响,大家就三三俩俩搀着老的、抱着小的、伴着不错相好的,说说笑笑,蜂拥而至;戏台下打招呼的、挤座位的,十分热闹。在没电视、少电影、缺文娱的年代,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同时,宣传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教育了农民。教化人们走正道,杜绝赌博和迷信,反对包办婚姻、算卦相面;讲社会道德,孝敬父母,求团结,要勤劳;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革命不走回头路,等等,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
剧团的主要成员,大部分精明强干,在几年的排演活动中,又进一步锻炼出组织指挥才能,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批干部力量。
徐家庄乡的村文艺团体,自然而然地培养、造就了大批文艺人才。当年的一些青少年文娱爱好者,后来,有的被选入县文化馆、县剧团,有的成为剧作家,有的被吸收为“市京剧票友协会”会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5 收起 理由
耄耋庠生 + 5 发帖加5分

查看全部评分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1-29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1-29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夏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4-1-29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耄耋庠生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耄耋庠生 发表于 2014-1-29 06:30
发帖加5分

谢谢加5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耄耋庠生 发表于 2014-1-29 06:30
在没电视、少电影、缺文娱的年代,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谢谢评论!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芝 发表于 2014-1-29 10:00
文兄你收集文革资料都很有价值,祝您好!年29了,您年货买了吗?

谢谢妹妹评论、肯定!
年货备好,今天除夕,明天过年。
祝妹妹马年万事如意!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11 23: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