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4-1-17 05:27 编辑
春节的称谓、习俗和谚语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为隆重、重要的传统节日。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全民性的特点。
春节日,为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年的第一天。它在公历的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是1月21日;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是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2014年的春节是2014年1月31日。 河北省冀州人过春节,一般是从腊月(农历12月)的二十三日开始,至农历正月(农历1月)十五日结束。不过,人们习惯是从腊月初八开始,至农历二月二日结束,时间达近2个月,有“不过二月二,不算过完年”的说法。我国的春节假期,一般由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七。
春节的称谓
对于春节的称谓、叫法,书写文字和口语俗语、历史和现代是不同的,多种多样。 称谓春节,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的。 对于春节,俗称、口语为“过年”“年初一”“年节”“新年”“大年”“度岁”“新岁”,等等。 历史上,在先秦时,称谓春节为“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岁”“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还有“元正”“元朔”“正朝”等称谓 还有“三朔”“三始”“三元”等别称,意这一天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的习俗
河北省冀州市在春节期间,有许多习俗代代相传,年年不息。这些习俗,主要表现在如下5个方面。 ----团聚。春节是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中国人过年,最主要的习俗,就是团圆、团聚。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年时,一般都要回家,全家人团聚,说是过“团圆年”。 在外的人,千方百计也要在“年三十”晚上前赶回家。父母子女两代、祖孙三代,甚至五世同堂,团聚在一起,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体现的是骨肉情,阖家欢。 一家人团聚,讲究“年三十”晚上守岁和吃“年夜饭”“团年饭”。守岁就是“年三十”晚上,点着“长明灯”,即整个晚上不熄灯,人们通宵不睡,通宵守夜。有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守岁时,要吃“年夜饭”。这顿饭,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长辈还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子夜过后,要放鞭炮,以除恶邪。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1000多年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过年时,除一家人要团聚,亲戚、朋友、战友、同学、同乡等等关系密切的人们,也要团聚。人们在团聚中,总结、交流上一年各种体会,商量、谋划来年的事情,以期过得越来越好。 -----拜年。这是千年以上的习俗。过去,拜年是晚辈给长辈磕头、跪拜;现在,除去磕头、跪拜外,有的集体拱手团拜、有的电话拜、信息拜、网上拜,等等。 在农村,正月初一一大早,人们换上新衣服去拜年,首先给自己家中老人拜;然后,本族人相约,给本族长辈拜;再后,给前邻后舍、当村亲戚、朋友的长辈拜。初二、初三,给姥爷、姥娘、舅舅、妗子、姑、姨等亲戚拜。初六给丈人、丈母拜。70年代后,有的改为初四给丈人、丈母拜。 人与人之间,如果上一年内发生过纠纷、矛盾,要通过互相拜年,表示道歉、和解,重归于好。如果上一年内发生了纠纷、矛盾,年节不互相拜年,俗称“断了年节”,表示破裂、断交,说明没有谅解、不想再和好。 -----祭奠。这也是多年的习俗。就是过年期间要祭奠过世的宗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到祖坟去,上供、焚香、烧纸、磕头跪拜,以寄哀思;再一种是,到祖坟将过世宗亲的灵魂请回家过年,在家中上供、焚香、点蜡烛、烧纸、磕头跪拜。过年祭奠宗亲,不忘先辈,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娱乐。春节是个喜庆节日,农民辛苦一年,获得丰收,冬季没农活,又有时间;全家人欢聚一堂,所以,有许多娱乐活动。1.扫尘。春节前,家家户户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一是“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辞旧迎新;二是造就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氛围。2.贴春联、贴门神、贴窗花、贴“福”字、贴年画、悬挂灯笼。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1000多年前的后蜀时期。3.放鞭炮、烟火。一是求热闹;二是避邪求吉祥。4.民间娱乐活动。有敲锣鼓、踩高跷、舞狮子等,建国后还有县、市、乡镇、村组织的各种比赛、展览、巡回文艺演出等等。5.邀请文艺团体演出。6.近些年,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特别娱乐节目。7.闹元宵。正月十五敲鼓、舞狮、办灯展、猜灯谜,吃元宵(汤圆)等等。8.打牌、聊天,有的家庭,外出旅游。 ----饮食。农民在过年期间没农活,有时间,所以,讲究一些有特点的饮食,也逐渐形成春节习俗。腊月初八日,俗称“腊八”“腊八节”,煮、吃“腊八粥”。腊月三十日,小月时是二十九日,称除夕节,俗称“大年三十儿”“年三十儿”。这天,吃“大锅菜”。“菜”与“财”谐音,寓意吃“大锅菜”可发财。正月初一早上天还没亮吃饺子。因为,有“交子”之说,即初一凌晨子时,一交是两年,一时连两岁。正月初五日,俗称“破五”,习惯吃饺子。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俗称“灯节”,吃“大锅菜”。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的日子,家家户户煎“灯盏儿”吃。“灯盏儿”用粘米加馅做成,用油煎。
春节的谚语
春节是我国人们十分重视的节日,所以,流传了数不清的谚语。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等,说的是,春节日的特殊想象。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说春节一家人要团圆、团聚。“年初一吃饺子,没有外人”,是说一家人团聚的亲密欢乐情形。 “干冬湿年上”,是说如果一冬天少雪雨或者无雪雨,预兆春节期间往往会降雪。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是说到了小寒大寒节气,就要准备过年。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是说到了腊月初八,就进入过年了。“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是说当时天气极冷。“腌吃‘腊八蒜’,好运连连赶”,说的是,这天,将蒜去皮用醋腌,腌好后,色绿味美,能给人们带来好运。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是说这天打扫卫生,迎接新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说如果正月十五的“雪打灯”,即下雪和八月十五的“云遮月”,均为预兆风调雨顺,有好的年景。 “二月二,煎一煎,一亩地里划(收)三担”,说的是,这天煎“灯盏儿”吃,能够带来粮食丰收。“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虫子(蜈蚣)不见面”“二月二,敲炕头,金子银子往家流”。这天凌晨,中老年妇女用扫帚敲炕沿,边敲边念,祈求平安无恙,发财致富。 “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是说给岳父母拜年,不能在正月初五。“正月不剃头,正月剃头死舅舅”等,都是迷信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