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4447|回复: 17

[文化散论] 细数冀州不寻常的村庄(上,下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2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耄耋庠生 于 2013-11-12 07:15 编辑

细数冀州不寻常的村庄(上)
   
     河北省冀州市公元前201年建县,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因为悠久的建县史,必然就有古老的村庄。在近400个建制村(行政村)中,有一些各具特性的不寻常的村庄。

比县城还古老的村庄
冀州市比县城还要古老的村庄至少有7个,分别是扶柳城村、南顾城村、前恩关村和后恩关、南安阳城村和北安阳城村、安兴村。
今小寨乡扶柳城村,位于冀州市区西北偏南17.40公里处。《水经注》云:“其地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据考,扶柳城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地图中,没有冀州城,但标有扶柳城。
    今码头李镇南顾城村,位于冀州市区西偏南24.50公里处。此地古称昌成,始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战国策》载:“赵孝成王十年(前256年),燕攻昌成”,即此地。此地先称为故城,后以谐音沿革为顾城,演变为村庄。民国35年(1946年)改称南顾城。
今周村镇前、后恩关村,位于市区西南约12.2公里处。前、后恩关古为一村,最迟建于战国时期,自古为交通要道口。旧志载,“恩关者,乃古机察地也,界在燕齐之间”“秦于此设关卡”。汉朝时,有一王侯在此遇难被救,特赐此村名恩关。元末,在村内修筑关壕,壕南称前恩关,壕北称后恩关,一直沿用至今。
今小寨乡南、北安阳城村,位于市区西北8公里处。南、北安阳城原为一体,称安阳城。最迟建于西汉初年。韩信曾屯兵于此,至今当地尚有“韩信地”之说。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民居此建村,居南者称南安阳城,居北者称北安阳城。
今周村镇安兴村,位于冀州城南11.6公里处。建于西汉前。古称安城、安城乡。《水经注》载“安城故信都之安城乡也,更始二年(24年),和成卒正邳彤与上(指东汉光武帝刘秀)会信都城南安城乡,上大悦,即此处也。”明初,此处人烟稀少,自山西迁民建梁安兴、姚安兴、郭安兴3个村,后3村连成一片。民国时期并为一个建制村(行政村),改称安兴。

曾经是城的村庄
    史志书载:冀州有7个村庄历史上曾经是城池,或曾经是县治所在地。
《现代汉语词典》标明:“城市跟‘乡’相对”。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辞源》解释:“古代王朝领地、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称城。”城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1、小寨乡扶柳城村。该村当时是一座城邑,战国时属中山国。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后),在此村设扶柳县。直至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县的设置才被取消。扶柳城村作为县治长达810多年的时间。隋大业三年后,扶柳城演化为一般自然村,
    我国佛教界领袖人物释道安就是扶柳城村人。
    扶柳城村,2011年有318户,975人。
    2、码头李镇南顾城村。战国时属赵国,是一座城邑。西汉初(公元前201年后),在此村设昌成县,属信都郡。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并入信都。此地作为县城,具有485年历史。自西晋后,成为一般村庄。建国后,该村多次发现地下古墓,先后出土有南宋铜钱、油蜡狮子、香炉、佛台、古瓶、古罐、砖瓦等。
    南顾城村2011年有739户,2465人。
3、周村镇安兴村。建村于西汉以前,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后),在此村设辟阳县,到东汉延光元年(122年)被取消,作为县治时间有320多年。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曾记载:西汉更始二年(24年),和成卒正邳彤在辟阳亭,即辟阳县城,与汉光武刘秀相会,刘秀大喜。
安兴村2011年有208户,674人。
4、小寨乡南安阳城村和北安阳城村。原来是一个村,西汉前后(公元前206年前后),是一座城池。据传,韩信曾屯兵与此,今仍有“韩信地”之说。《魏书》载:“信都(笔者注:今冀州)有武城、安城。”后沦为一般村庄,明朝时,一个村改为两个村子。
南安阳城村2011年有214户,626人。北安阳城村2011年有161户,481人。
5、周村镇前郭村和后郭村。《冀县地名资料汇编》载:这两个村“原为一座古城,历史悠久。城内又分为南、北两部分,据碑文记载:称南廊、北廊。”到元末明初(1300—1400年间),一次,洪水将城冲为南、北两部分,后演变为2个村子,南边的定名前郭村,北边的定名后郭村,一直沿用至今。
    前郭村2011年有211户,730人。后郭村2011年有135户,579人。

没有村民的村庄
在冀州城西南13.6公里处、106国道旁有个周村,是1982年经批准建立的1个自然村。
周村不是建制村(行政村),也没有“农民聚居”。现在是周村镇政府所在地。
    1982年5月前,此处因交通便利,县和公社(今乡镇)的直属单位,如,汽车站、油棉厂、医院、粮站、银行、供销社等,纷纷设在这里,逐渐形成一个居住区。1980年,公社机关也迁到这里。因这块居住区周围几个村庄的名称叫孔邓周村、李张周村、大庙周村等,人们就将这块居住区起名叫周村。1982年5月12日,衡水地区(今衡水市)行政公署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将原恩关公社更名为周村公社。1985年10月,变更为周村镇。

插花”村
    在冀州城西南部有6个村庄是“插花村”。所谓“插花村”,是指在1个自然村内,置2个建制村(行政村),设有2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村中共党支部,分别由两个不同的地、市、县、乡镇管辖。“插花村”内,居住在同一个自然村的村民,宅、田交叉为邻。
这6个“插花村”,分别由河北省衡水市(原衡水地区)的冀州市(原冀县)和邢台市(原邢台地区)的新河县管辖。都是1个自然村内,存有冀州市管辖的1个建制村(行政村)和新河县管辖的1个建制村(行政村)。它们分别是:南小寨村、东高庄村、西高庄村、北黄家庄村、董家庄村和东千家庄村。不同地区的两县(市)边界处存在如此众多的“插花村”,在河北省版图上是绝无仅有的,地图上在标识这些村庄时,都是使用“ ◐ ”(半个白、半个黑的圆圈)符号。
    隶冀州市的 6个村庄,分属3个乡镇。其中,南小寨村属北漳淮乡;东高庄村、西高庄村、北黄家庄村3个村属周村镇;董家庄村、东千家庄村2个村属徐家庄乡。隶新河县的6个村,1996年合乡并镇前,均属辛章乡,合乡并镇后,又全部属仁让里乡。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插花村”村里不同户籍的村民居住在同一个自然村,有的是同一条街,同一个胡同,彼此左右为邻、前后为邻,或是对门邻居。记得有两个熟人聊天,一人对另一个人说,自己的闺女定了个婆家。对方问是哪里呀?答,不是本乡、本县、本地区。对方说很远的呀。答,俺家的后邻居。
    这6个村中,有3个村双方户数、人口规模相当;另3个村则双方规模相比悬殊,存在严重的倚大倚小现象。
    这些“插花村”,在居住分布上,大致有以下3种形式一是按街分片居住。这样的村有3个。如南小寨、东千家庄两个村,基本以前、后街为界:前街(靠南边的街道),一般属冀州辖;后街(靠北边的街道)归属新河县管。两街之间是双方的混居区,同一条胡同里,没规律地住有双方村民。二是按块分片居住。如西高庄村,冀州辖村民都集中居住在村的东头一块地方。而该村其他位置的大部分则全属新河县管辖。三是插花交叉居住。北黄家庄、董家庄这2个村属这一类。两村各自的东西两头,都隶属新河县,中间部分属冀州辖。这2个村,双方交叉住户更多。
近些年来,因为宅基地的新增,有同籍聚居的倾向。
虽然冀州和新河东西为邻,但耕地并不是冀州居东,新河居西。以前,耕地在村庄的四面八方都有,或相邻,或相嵌,甚至“深入”到对方土地的“腹地”。不仅本村“插花”,还与邻村“插花”。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些村的土地,由于历史上各朝代不注重管理,加之土地私有制度的局限及多年来的民间交易,耕地块数多、亩数少,插花得很厉害,双方土地一直交织在一起。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双方各级党政组织,为便于土地的使用,便于耕作和灌溉,曾历经反复协商,进行过多次调整。经多次互换调整,土地距离双方居住区更近了,小块连成了大块,大块规划成大片水田方。因而,机械化作业也有了用武之地,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显现。
“插花村”里的居民,虽然分属两个地、市、县,但邻里和睦,关系和谐,互帮互助。“插花村”的村民,在风俗、婚俗、方言、宅居形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两个县(市)籍的居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正常通婚。邻里之间按辈分称呼,春节时相互拜年。在红白大事上互相帮忙,形成了良好民风。双方在涉及全村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等方面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历史上和现在,每个村都是双方伙着修路、办学、修庙、挖坑塘、饮水等。如西高庄村,现在是新河户打的机井,冀州户修的村内硬面路,大家同饮一井水,同走一条路,共同奔小康。
    “插花村”是怎么形成的?究竟什么年代开始“分治”的?为什么要实行“分治”?当时村民们是按什么原则分属的?历史上曾否“归一”过?对于此类种种问题,笔者曾请教过不少地方学究、长者及亲戚朋友,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两点却是异口同声:一是“从来没听说‘归一’(即划归同一个县管理)过!”;二是“爷爷、奶奶甚至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都说不清是什么朝代分的!”。
     
城中村
    所谓“城中村”,就是在县城或者城市之中、城里面的村庄,简称“城中村”。
冀州2200多年来,“城中村”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
    在1963年以前,冀州的“城中村”较少。汉朝时(公元前),有“城中村”12个,名称为一铺村、二铺村、三铺村,直至十一铺村、十二铺村。宋朝至明朝前,有“城中村”10个:原有的12个铺合并为8个,名称为一铺村、二铺村,至八铺村。因宋朝建隆2年(公元961年)修筑的县城大,周长24里,“城中村”加上了北关村和顺民庄2个村。明朝至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有“城中村”6个:以前的8个铺又合并为4个,名称为一、二、三、四铺村。还有北关村和顺民庄2个村。清朝乾隆四十三年至1963年,有“城中村”6个:含一铺村、二铺村、三铺村、四铺村和北关村、西关村。顺民庄村划出。
    1963年,冀州遭受特大洪水后,在古城池南部逐渐开辟新城区,所以,1964年后至今,冀州的城区,由古城池和新城区两部分组成,“城中村”数量逐渐增多。1964年至20世纪90年代前, 有“城中村”10个:含古城池的6个和新城区的4个:三里庄村、南岳家庄村、胡家庄村、大刘家庄村。90年代以后至今,“城中村”增加的幅度很快,到2011年,达到23个:在原来10个的基础上,南部增加了4个,有杨孔五村、大常家庄村、中刘家庄村、石家庄村:东部、东南部增加了4个,有南王家庄村、褚家庄村、西沙村、八里庄村;北部增加了1个,漳下村;西部增加了4个,有前堤圈村、后堤圈村、方家庄村、西刘家庄。
    “城中村”也是村庄,“城中村” 村民也是农民,但是,他们与一般的农村和农民相比,具有不同的显著特点:第一,村里人均占有土地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多,因此,“城中村”比较富裕。从新闻媒体中可以看到,许多一县一地的首富村是“城中村”。河北省第一批“小康村”中,“城中村”所占比例达60%以上。20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城中村”村民比较多。第二,村民经得多见得广,思想活络、开放,因此,“城中村”比较进步。村民都早于一般农民购置电视机、摩托车、电话、空调、私家车等等。二铺村创办了衡水市(原衡水地区)首个民办旅游景点、博物馆,拍摄了衡水市第一部农民投资的电视剧。第三,村庄地处县城、城市,因此,“城中村”生活接近城镇。村民的衣食住行等,都比一般农民时髦:楼房住得较早且多;衣着时尚鲜亮;发式新颖漂亮;用品前卫先进;……。
“城中村”的名字,一般含“铺”、“ 关”、“街”等字。

一层楼”村
    何为“一层楼”村呢?就是在“公社化”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核算”时,1个村庄内,没有生产小队这个层次,即现在的村民小组。生产大队,即现在的村,直接管理到农民、直接与农户核算。
    “一层楼”村,冀州市共有71个,占全市382个村总数的18.6%。涉及全市所有的10个乡镇。其中,冀州镇33个;周村镇10 个;南午村镇8个;其余7个乡镇分别有1---5个不等。
冀州市“一层楼”村的特点明显。
村比较小,户少、人少。冀州的“一层楼”村,一般的村比较小,户少、人少。据《2011年冀州统计年鉴》,冀州全市382个建制村(行政村),农村人口29.9万人,平均每个村783 人。而“一层楼”村,一般人口在300人以下。如冀州镇小张庄村,50户,130人;官道李镇王孟王村,35户,112人;南午村镇王伯舍村,36户,128人;南午村镇国家庄村,28户,90人。冀州市最小的村,官道李镇王孟张村,仅23户,60人,人口为冀州市村平均人数的1/13,仅是冀州最大的村3001人的1/50。再就是南午村镇丰备前庄村,18户,78人。
当然,也有很少部分“一层楼”村,如冀州镇二铺村,人口超过1000人。
单姓或少冀州的“一层楼”村,因为村小,户少、人少,所以,“单姓村”或者“少姓村”占多数。就是说1个建制村内,按户主来说,全村仅有一个姓氏的村,称为“单姓村”;5个以下姓氏的村,称为“少姓村”。如:徐家庄乡西张家庄村,85户,全部姓张。周村镇孙家庄村,35户,有30户为孙姓。北漳淮乡南杨家庄村,132户,仅有杨、刘2个姓。

一“村”含多“村”的村庄
一“村”含多“村”的村庄,有两个类型:一个类型是,                在1个自然村内含有多个建制村(行政村),全市有2个;一个类型是,在1个建制村(行政村)内含有多个自然村,全市有10个。
     1个自然村内含有多个建制村的冀州市有2个,1个是南午村,位于冀州城正南18公里处,含4个建制村1个是衡尚营,位于冀州城西北26公里处,含4个建制村。
南午村明朝以前建村。因位于冀州城正南,古人以“子” 为北、“午”为南,故取村名为“南午村”。为南午村镇政府所在地。南午村原为一个行政村,1961年,划分为4个建制村,分别是西北角村、东北角村、西南角村和东南角村。
    衡尚营建立于元朝。传说,因元朝前曾经有尚姓军官带兵营在此,又曾经归属衡水,故取村名为衡尚营。原来为1个建制村,20世纪50年代末期析为4个,分别是衡尚营一大队村、衡尚营二大队村、衡尚营三大队村和衡尚营四大队村,简称衡一村、衡二村、衡三村、衡四村。
    这2个自然村由原来的1个建制村,各分析为4个,是因为村子比较大,户多、人多,为了便于管理。南午村计950多户,2700多人。衡尚营计近1000户,3000多人。
    一个建制村内多个自然村的冀州市有10个,这10个村计含有26个自然村,涉及到6个乡镇。
    这些村,有的1个建制村含有2个自然村;有的含有3、4个自然村;多的含有5个自然村。
    冀州镇有3个这样的村。杨孔五村,含杨家庄、孔家庄、五里井3个自然村;周胡庄村,含周家庄、小胡家庄2个自然村;孙郑李村,含孙家庄、郑家庄、李家庄3个自然村。
   官道李镇有3个这样的村。官道李村,含小刘家庄、千户营2个自然村;马家庄村,含刘虎坑;范家庄村含于家庄。
北漳淮乡、徐家庄乡、西王镇、南午村镇各有1个这样的村。北漳淮乡三合庄村,含林家窑、姚家窑、杨家窑3个自然村;徐家庄乡四寨子村,含王家寨、官道寨、牛家寨、乔家寨、杨庄5个自然村;西王镇南枣园村含冯枣园、武枣园、罗枣园3个自然村;南午村镇赵三庄村,含赵家庄、前赵家庄、陈家庄3个自然村。
这些村由多个自然村,合并为1个建制村,主要原因是,各个自然村都比较小,户少、人少,几个自然村距离很近,为了便于管理。以徐家庄乡四寨子村为例,王家寨、官道寨、牛家寨、乔家寨、杨庄5个自然村,于1942年合并为1个建制村。5个自然村中有3个不超过150人,最少的杨庄仅仅10多个人。5个村之间,相距均不超过50米。
    居住情况冀州市个自然村内的各个建制村,没有明显的界限和标志。南午村和衡尚营村内各个建制村居民,都是按照方位而居住的。南午村4个建制村的村名,就是按西北、东北、西南、东南方位而取的,将1个自然村一分为四。衡尚营村也是一分为四,衡一村,居自然村内西北部;衡二村,居自然村内中西部和南部;衡三村,居自然村内中东部;衡四村,居自然村内东北部。因为种种原因,有少数居民没有居住在本建制村范围内。
冀州市1个建制村内的各个自然村,互相间一般都有分界,有的隔着一道沟、一个水坑、一片树林、一个场;有的隔着一小段距离;有的距离比较近,仅隔着一条胡同。村民基本是按习惯居住在原自然村。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值 +12 收起 理由
真真 + 5 赞一个!
夏芝 + 2 才华横溢!
耄耋庠生 + 5 发帖加5分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细数冀州不寻常的村庄(下)

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3-11-12 06:41 编辑



细数冀州不寻常的村庄(下)
      
      河北省冀州市公元前201年建县,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因为悠久的建县史,必然就有古老的村庄。在近400个建制村(行政村)中,有一些各具特性的不寻常的村庄。

                        
村名字数最多的村庄
   
        冀州村名所用字数,以标准地名为准,3个字的最多,占总村数的64%;有的2个字、4个字。5个字以上的有12个村,5个字的有举人周家庄、前大庙周村等。所用字数最多的6个,有衡尚营一大队、衡尚营二大队、衡尚营三大队和衡尚营四大队村,简称衡一村、衡二村、衡三村、衡四村。

最大与最小的村庄
    这里所说的大、小,是指冀州市内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建制村(行政村)。据《2011年冀州统计年鉴》,冀州全市382个建制村(行政村),农村人口29.9万人,平均每个村783 人。最大的3000人以上的1个村,是小寨乡垒头村,3001人,是全市村庄平均人口的近4倍。最小的村,官道李镇王孟张村,21户,60人,人口为全市村庄平均人数的1/12。再就是南午村镇丰备前庄村,17户,68人。

出高官的村庄
    冀州历史上出高官的村有3个。
    冀州镇岳良村,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从东晋到唐朝(317—907年)500多年时间内,曾出现“两帝”、“五相”、“七妃、一太后”。另有王公大臣伯侯100多人,其中,五品官职以上33人,史书有名姓记载的100人之多。
    “两帝”,即两位皇帝,分别是冯跋和其弟冯弘。冯跋(?--431),字文起。是今冀州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衡水第一位皇帝。是南北朝时期,十六国之一北燕王国的建立者。溢号文成皇帝。
南北朝北魏时(386—534),冯跋先为后燕国的殿中左监,后任中卫将军。他帮助高云建立北燕,409年,高云被杀,409年10月13日,他被众将推举为王,仍称北燕。
    冯跋在位22年,一直沿用后燕的制度,但汲取了后燕败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使北燕出现前所未有的太平景象。431年,冯跋得重病,其兄弟与其子争王,互相残杀,冯跋被惊吓致死。
冯氏家族中的另一位皇帝,是冯跋的弟弟冯弘。冯弘,字文通。溢号昭成皇帝。其兄死后,他杀死冯跋儿子冯翼,篡夺了王位,在位仅6年,被北魏所灭。冯弘东奔高丽(今朝鲜北部),被高丽王杀死。
    岳良村曾有5人位列宰相。且5人任宰相出现在100多年、5代内。
冯素弗,是冯氏家族中第一位宰相,生年不详,卒于415年。他是冯跋的大弟弟。他帮助其兄称帝,《晋书》曰:“跋之伪业,素弗所建也。”他胸怀广阔,以德报怨,大局为重,具有为相的雅量和心胸,“有宰衡之度”。他在位时,通情达理,严于律己,“谦虚恭慎,非礼不动”,“车服屋宇,务于节俭,修己率下,百僚惮之”。礼贤敬士,举荐人才,整肃吏治,劝民农桑,被人称道。
冯熙(438---495),字晋昌。是北燕末代皇帝冯弘的孙子,著名的北魏文明太后冯太后(下有介绍)的哥哥。生于长安。冯太后成了魏文成帝的皇后后,“使人外访,知熙所在,征赴京师,拜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后魏孝文帝以“熙为侍中、太师、中书监、领秘书事”。他虽位高权重,但“为政不能仁厚,而信佛法”,建塔寺,兴佛学,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他“取人子女为奴婢,有容色者幸为妾,……号为贪纵。”他有12女,其中,3女皆为孝文帝所纳,2为后,1为左昭仪。太和十九年(495年),卒于代(今大同市)。
冯诞(467---495)和冯修,是亲兄弟俩,冯熙之子,冯太后之侄。冯诞是冯熙长子,字思政。与孝文帝同岁,幼时在禁中,给孝文帝做伴读。长大后,孝文帝与冯诞有深情厚谊,把冯诞作为心腹挚友,“宠诞,每与诞同舆而载,同案而食,同席而卧”。冯诞在南征时死后,孝文帝“哀不自胜”,亲自为其作碑文和挽歌,“词皆穷美尽哀,使过其厚”。 孝文帝还把自己的妹妹乐安公主嫁给了冯诞。冯诞身为驸马,官至侍中。但冯诞“不能习读经史,并无学术”,政治上无太大作为冯修是冯熙的次子,字宝业。性格、品性与哥哥冯诞有天壤之别:性浮躁好胜。官至侍中、尚书。太和十八年(494年),修欲害兄诞,被发觉,免官为庶人。
冯子琮(?---571),北燕皇帝冯跋的曾孙。冯子琮凭借皇亲国戚的身份,又加上娶胡皇后的妹妹为妻,官至尚书、左仆射。一次,昭帝到库房检查账务,子琮不看账册而口述,竟逐项清楚无遗漏,帝大喜。在为少帝建造大明宫时,齐世祖责怪宫殿简陋,子琮进言应节俭,得到世祖嘉奖,显示了子琮直言进谏、忠心为主、正直敦厚的品行。武平二年(571年),子琮因斩杀佞臣和世开,被胡太后下令绞死。
    岳良村曾有8人为皇后、皇太后、后妃。冯熙的3个女儿皆为孝文帝所纳,2为后,1为左昭仪。8个女人中,冯太后最为显赫。
冯太后(441---490),北燕王冯弘的孙女。生于长安(今西安)。冯太后于兴安元年(452年)被选为文成帝的贵人,4年后的太安二年(456年) 被封为皇后,时年14岁。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早逝,尊冯太后为皇太后。孝文帝即位后,尊冯太后为太皇太后。
冯太后两次临朝亲政20多年。第一次,466—467年,文成帝驾崩后,年仅11岁的小皇帝献文帝时,冯太后临朝听政。第二次,477---490年,孝文帝即位时4岁,冯太后又独揽大权。两次之间,冯太后“不听政事”是一种表象,仍“省决万机”,始终干预甚至左右着北魏朝政。史载:冯太后“固非甘于寂寞之女流,权力欲既强,复多智略有决断”,“能行大事”,“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现代学者郭沫若说:“冯太后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妇女。”多位现代历史学家评论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性之一”、“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北魏女改革家”,……。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年仅49岁,谥“文明太皇太后”。
    西王镇西吕津村李希林是冀州市的第一位上将,原名李瑞林,曾用名李小秋。1988年9月被授于中将军衔,1994年5月晋升为上将。
    李希林上将1930年10月生,1945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入伍后,历任战士、班长、参谋、团副参谋长、副团长、军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1976年后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是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十四届中共中央委员。
    冀州镇胡家庄村人郭庚茂是冀州市第一位担任省长和省委书记职务的。他2007年1月20日被选为河北省长,2013年被选确定为河南省委书记
    郭庚茂,1950年12月生,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冀县(今冀州市),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调出冀县后,历任枣强县长、县委书记;邢台地委副书记、市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市长;1998年1月任河北省政府副省长,2006年10月1日任河北省政府代省长。是第16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与要人相关的村庄
     冀州全市与领袖、要人相关的村名有7个。
  码头李镇南大庄村,原名叫南小庄。1966年4月1日,周恩来总理到冀州码头李视察地震灾区,在座谈会上,听取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书经汇报时说:“你们村粮棉产量高,对国家贡献大,是‘模范庄’。我看就把‘南小庄’改叫‘南大庄’吧?”经群众讨论、上级批准,该村就改叫南大庄了。
西王庄镇逍遥村的村名,据说是因刘秀的一句话而命:西汉末年,刘秀被追缉,来到该村时,人困马乏,在村中庙前大树下休息。醒后深感轻松,顺口说:“逍遥!逍遥!这个地方真逍遥自在呀!”刘秀称帝后,人们就将村庄命名成逍遥村了。
西王庄镇吉会台村的村名,也是与刘秀相关:据传,西汉末年,刘秀路经此地时,正值拂晓鸡鸣之时,且该村地高如台,故命名村名为“鸡鸣台”。后演变为吉会台。
小寨乡南尉迟村和北尉迟村的村名,因据说尉迟恭的墓在此而命。据《冀县志》载:尉迟恭“从太宗征辽经冀卒,葬于此”。
徐家庄乡狄家庄村,因宋朝著名将军狄青从小在此村长大,狄青官拜枢密使的消息传到他幼年定居村庄后,村民皆以为荣,遂以狄青之姓将村名改为狄家庄村。
小寨乡谢家庄村,据传唐朝大将军罗成带兵马曾路经此地卸甲休息,故命村名为“卸甲庄”,后演变为谢家庄。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值 +8 收起 理由
庸叟 + 3 很给力!
耄耋庠生 + 5 发帖加5分

查看全部评分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11-12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11-12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11-12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夏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11-12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11-12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哥哥这里看到很多原始数据,学到很多以前没见过的知识。文哥哥精神可嘉,是老人网一位值得敬重的大哥,真真向文哥哥敬礼!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虫 发表于 2013-11-12 06:25
细数冀州不寻常的村庄(下)      
      河北省冀州市公元前201年建县,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因为悠久 ...

衷心感谢耄耋庠生、庸叟评分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衷心感谢耄耋庠生、夏芝、真真评分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耄耋庠生 发表于 2013-11-12 07:10
发帖加5分

谢谢评分、鼓励!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13 23: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