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3-2-11 05:49 编辑
冀州人说话的艺术
河北省冀州市公元前201年建县,有着2210多年的悠久历史。历史长河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冀州人说话的艺术,是很值得研究、传承的。说话的艺术,是多年来、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的,对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社会进步等,都十分有益。 冀州人说话的艺术,有下列“四避”4个类型。 避粗求雅。就是避免说“粗话”,避免当众直接说肮脏事,以文雅的词语代替。如:将性器官,说成“下部”、“私部”,等等;将性事说成“办事”、“那个”、“那事”、“同房”、“同床”,等等。将“拉屎、撒尿”,说为“大、小便”或“方便”、“解手”,等等;将“月经”说为“例假”、“来事”,等等。将人“死了”,说成“老了”、“不在了"、“走了”、“过世了”、“归天了”,等等。 避粗求雅的说话艺术,显示出说话人的文明、文雅,避免听话人的恶心、尴尬。 避俗尚文。就是避免说平白俗气的话,说具有文化素质的词语。如:将“爹”、“娘”称为“爸爸”、“老爸”、“妈妈”、“老妈”、“老娘”。 将“你多大岁数了?”,说为“贵庚?”、“高寿?”。将“你姓什么?”,说为“贵姓?”。将“你儿子、女儿”称为“令郎、令爱”;将“干什么?”,称为“哪高就?”、“贵干?”。将“拐子”说为“腿脚不利索”;将“聋子”说为“耳背”;将人有生理缺陷,说为“有点毛病”,等等。将“破鞋”两字,改称为“旧鞋”。 避俗尚文的说话艺术,显示出说话人的文化素养,使听话人心里舒坦,乐意接受。 避实就虚。就是说话时,避开“实在”的词语,以其他代词、虚词替代。如:将“醋”字以“忌讳”二字替代;将“你吃不吃醋?”,说为“你用不用‘忌讳’?”。将内兄、内弟(自己妻子的兄、弟)的“舅子”称谓,改称“哥、弟”或“孩子他(她)舅”;将连襟,改称“哥、弟”或“一担挑”、“挑担”。将神像、毛泽东主席像的“买”、“卖”,改用“送”和“请”。人们在100岁或100多岁、73岁和84岁、45岁时,多说1岁、几岁或少说1岁、几岁。对于不认识、不知称谓的人,称为“同志”、“师傅”,等等。 对于不太认识、不熟悉,但是见过面、忘记姓名和称谓的人,称为“朋友”、“老乡”、“老板”,等等。 避实就虚的说话艺术,可以避免因为说话带来的不愉快,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避重就轻。就是说话时,避开表明情况严重的词语,改用比较轻松的词语。如:对患者本人,将癌症说为炎症;将重、险 病说为不严重、很快会好,等等。对别人介绍个人经济情况,将十分困难,说为“问题不大”;对别人介绍个人职务情况,将高级别说为一般;对别人介绍个人工作情况,将十分繁忙,说为“不太忙”;对别人介绍个人收入情况,将较高说为“还可以”、“够用”,等等。 避重就轻的说话艺术,可以避免听话人的种种压力、精神负担、心理失衡,等等,可以使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保持平等、平衡、融洽的关系。 当然,上述的“四避”4个类型,不可能严格区分:有的“避粗求雅”中,含“避俗尚文”、“避实就虚”;有的“避实就虚”与“避重就轻”不好区别;有的“避实就虚”和“避重就轻”中,含“避粗求雅”和“避俗尚文”;等等。 搜集、整理、研究、传承说话艺术,对于当前和今后的提高人的素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建立美丽中国等,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应当引起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