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4308|回复: 25

[文化散论] 忆当年的“累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7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2-12-27 07:49 编辑

忆当年的“累活”

       下面的照片,是因为编修《冀州市志》而看到的,摄于20世纪70年代,保存于冀州市档案馆。照片使我想起当年的一些农活。我生在农村,长在乡下,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前在农村劳动;农业“大包干”后的一段时间内,家属在农村承包有土地,我经常回去干农活,因此,对于农活很熟悉、了解,对于其中一些“累活”更是难以忘记。“累活”就是比较劳累的农活。这些“累活”,我是都干过的。
----起粪圈。粪圈,是用砖砌起来的坑,用来积攒牲畜粪,加上水、土、草、庄稼秸秆、树叶等,积造农家肥、有机肥。粪圈有大有小,大的7、8米长,3、4米宽,2米多深;小的3、4长,1、2米宽,1米多深。起粪圈,就是将已满的粪圈里的粪肥挖出来。这个农活,是人们用铁锨把几十立方米的粪肥一锨一锨地从粪圈里挖出来,扔到粪圈旁边的地面上去。既要挖,又要扔。从粪圈底部往地面上扔,有1、2米高,需要的是真力气。干不了半个小时,就浑身是汗,两只胳膊又酸又疼了。这个农活,再就是脏:臭味很大;粪肥里蛆、屎、尿等多么肮脏的东西都有;粪肥呈泥泞状,干活时,双脚、一腿都能沾上,身上、脸上都能溅上。那时,往往让被所谓“劳动改造”的人去干这活。但是,被所谓“劳动改造”的人不够用,青壮年劳动力就得干。20世纪60年代时的冀县(今冀州市)政府副县长殷喜顺,在徐家庄公社(今徐家庄乡)松篱村“蹲点”,参加劳动时,专门拣起粪圈的活儿干。所以,深为广大群众拥护,至今传为美谈。
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农业机械的增多、牲畜的减少;几乎全部施用化肥、很少用农家肥、有机肥,粪圈逐渐消失了,起粪圈这一农活也就逐渐没有了。
----出河工。20世纪80年代以前,每年都要兴修水利,挖河、修渠。挖、修的有大河、小渠。出工地点多是外村、外乡镇、外县(市),直至外地区(市)。去干这种活,统称为“出河工”,出工人被称为“民工”。
“出河工”挖河、修渠,民工们要靠一张铁锨来挖,有的是开挖几十米宽、5米以上深的大河;民工们要靠一辆独轮手推车,将挖的土推到河、渠两旁,筑成河堤,有的河堤5、6米高。“出河工”主要有两类活儿:一类是主要的,挖土、推土;另一类是辅助的,“拉坡”,就是拉装上土的独轮手推车。两类活儿都是很苦、很累的:挖土推土的,每天要挖、推5、6立方米的土,多的10立方米以上;“拉坡”的,每天要拉几十、一百多车次。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农业机械的增多,“出河工”人工挖河、渠也就逐渐消失了。
----拉大车。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基本没有运输机械,拉车的牲畜少,农村的运输很大部分依靠人力拉大车。拉大车,需要1人“驾辕”,7、8人来拉。装、卸车也是这些人负责 。拉大车,既要负重走路,又要装、卸车,是个“累活”。尤其是,往地里拉粪和从地里往外拉庄稼,更加劳累:耕地暄,很松软,要把大车拉动,需要比在大道上多用1倍多的力气。有时,拉车人低头、弯腰,身体前倾得头快挨地,把拉车的拉绳拉断。拉庄稼,要拉得多,需要讲究装车技术,装的庄稼,横、竖、上、下都要搭好茬。装不好,中途摊了车,还得重新装车。
1961--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我十一、二岁,跟大人们一起,去50里地外的南宫,卖檩条、买山药干、胡萝卜,都是借用生产队的大车,人拉着。1963年,特大洪水后,我村多次人拉车,去五、六十里地外的衡水、武邑清凉店火车站,拉国家组织调运给的煤炭、蔬菜、麦种等救灾物资。当年,青年团员、民兵们“做好事”、为集体义务劳动,往往是人拉车,往地里送粪。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运输机械的增多,人拉车这一农活就消失了。
----掘菜地。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个村、队除大田外,都有一部分菜地,用来种植蔬菜。因为,菜地面积小,用犁翻耕不方便,一般需要人力掘。每年春天播种前和秋后收获后,把菜地掘起来。掘菜地,也是个要力气的“累活”:要一铁锨一铁锨地把几畦、几分、几亩地掘起来,不能留下间隙,还要达到一定深度,来不得半点偷懒。地硬,脚蹬铁锨用力,把鞋底磨破,把脚板子蹬得生疼,走路都一拐一拐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再见掘菜地这一农活了。
----割麦子。就是人工收割小麦。20世纪80年代以前,收割小麦没有机械,全是人工,用镰刀割。割麦时,还要做捆麦子的“腰”、打捆,把割的麦子捆成“个”(1捆为1个个),便于运输。对于一些旱田的、长得不好的小麦,不用镰刀割,用双手拔。割麦、拔麦一个很苦、很累的活。人们在头天晚上要磨好镰。因怕天热小麦不好割,所以,一般要在一早3、4点钟起床,吃饭后,天“大亮”了下地,上午9点钟左右收工。别说干几天,就是干4、5个小时,就把人们累垮了:因割麦要猫腰低头,天又热,干不长时间,人就头晕眼花,腿酸胳膊疼,浑身乏力。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收割小麦逐渐实现了机械化,人工割麦子已经成为历史。
----担水抗旱。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水井和地上水都很少,农业生产用水需要挑担水,又称为挑水。就是用扁担挑着两只水桶,一般两桶水七、八十斤重。负重走路,还要保持身体平衡,使水桶里的水不能洒出来。这同样是个“累活”。在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里,抗旱挑水浇地是经常的。那时,挑水的报酬“工分”比较高,人们还是愿意干的。有时,挑水连续时间比较长,把肩膀都磨、压肿了。我上初中和中学毕业后至出来参加工作前,抗旱挑水比较多,锻炼了肩膀和身体。
20世纪80年代以后,普及了机井、深井泵、扬水站、喷灌,抗旱挑水成为过去,逐渐消失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值 +7 收起 理由
真真 + 2 情真意切!
移不动联不通 + 3 倍感亲切,我也拉过大车。
华北李中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12-27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亲历过那久远的苦逼了的劳力耕作方式,看到老照片很亲切。社会发展了,生产力进步了,过去的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发表于 2012-12-27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乡,咱俩的经历怎么那么一样呢。起猪圈,拉大车,拔麦子。
难以忘记的年代。好文章,有意义。收藏了
夏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2-27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12-27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劳动场景!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2-27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衷心感谢华北李中评分、鼓励 !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尾 发表于 2012-12-27 09:22
亲历过那久远的苦逼了的劳力耕作方式,看到老照片很亲切。社会发展了,生产力进步了,过去的一切都成为了历 ...

谢谢光临、评论!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北李中 发表于 2012-12-27 09:27
谢谢老乡,咱俩的经历怎么那么一样呢。起猪圈,拉大车,拔麦子。
难以忘记的年代。好文章,有意义。收藏了 ...

谢谢光临、评论、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芝 发表于 2012-12-27 09:54
谢谢文子虫老师提供老相片。就是累活锻炼老师一身本领,头脑的智慧。真是苦中出英雄呀。老师您就是一个。

谢谢关注、评论、鼓励!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2-22 10: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