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3065|回复: 3

[文化散论] 徐家庄村的领先和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31 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冀州名村(3)】
徐家庄村的领先和特点
河北省冀州市徐家庄乡徐家庄村是冀州市“大村镇”之一,不同历史时期,有许多方面在全市较有名气。
基本情况
徐家庄村地处冀州市腹地,县(市)城西南20里处。为徐家庄乡所在地。东距106国道9公里,北距393省道2.5公里,冀州市南北大通道----衡杨路串村而过。
徐家庄村,在全市来说,建村较早。据传,建于宋朝末年(公元1100年前后),距今已经900多年。因徐氏兄弟在此开荒,后发展成村庄,以姓氏定名徐家庄。
元末明初年间(1350年前后),距今650多年时,因为天灾人祸,村民剧减,后来村里仅剩徐子成1家人。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间),潘氏、郑氏、王氏、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仍用原名,至今没变。
清朝实行官村,徐家庄曾属冀州南路,是冯徐官村(辖徐家庄和冯家庄)、冯徐岳寨官村(辖冯家庄、徐家庄、夏家庄、大寨、岳家庄5个村)。建国后,属二区、四区、冯家庄乡、徐家庄公社、徐家庄乡。
从前,徐家庄村南有一座义仓。清朝道光8年(1828)的《档册》记载:一同使用这座义仓的有8个村:冯召村、午王村、增郭村、冯徐寨、淄韩豆、姚召村、早千村和彭罗村。
徐家庄村1941年有了中共党员,建中共党小组。1944年底,建立第一个党支部。1951年,建立互助组,1951年冬,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加入红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7月,成为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1982年,实行农业“大包干”。改革开放后,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工作、民兵工作、村庄建设、教育、招商引资等,取得长足发展。
    2010年,徐家庄村有652户,2256人。7127亩耕地。农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
十个领先
徐家庄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冀州农村范围内有10个领先:
一是,较早改庙建学堂。1930年,在“中华民国大改良,拆了大庙盖学堂”的背景下,由当时的村长、“国大”代表、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刘万川主持,将村中部的大庙,改建为1座小学校。当时称为“洋学堂”。当时的学校,有前后相通2个院,前院7间北屋,后院8间北屋。学校教室按的是大玻璃窗户。后建起女学堂。当时,冀县全县仅有女学堂24所。因为徐家庄村学校工作搞得好,1934年,时任冀县县长梅华发亲自到徐家庄村授褒扬匾牌。匾牌上题写的是:“县教高峰”。
二是,最早推广农业新技术。徐家庄村接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较早。1932年,“国大代表”、本村村长刘万川就聘请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到徐家庄村推广新品种、传授种植美国优良棉花技术。自此,该村的棉花生产始终在冀县前列:《冀县志》载,徐家庄村棉花种植面积大;《冀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载,徐家庄村棉花生产,1965年上《纲要》。受到县表彰。
三是,较早办互助组。《冀县志》载:冀县最早的互助组有徐家庄村的张茂盈互助组。1951年,全村建立起3个互助组。前街有高立群互助组。他们除去农业生产互助外,还开展了冬天铡草、夏天脱坯的互助,并通过铡草、脱坯,增加些收入。后街有段志桥和张茂盈2个互助组。段志桥组里还开办了个卷子坊。张茂盈组里有个香油坊。
四是,最早打“洋井”和铁管深机井。该村于1930年,就打了竹管吃水砖井,俗称“洋井”。1955年,在村西打了第一眼铁管深机井。为冀县第一批(共3眼)。
五是,最早规划村庄街道、开展村庄建设。徐家庄村在1959年以前,是“磨盘街”。所谓“磨盘街”,就是整个村庄的街道,都不是直的,都有弯,得转圈走。1959年后,先开通、调直了一条村中间的东西大街,后逐渐将所有街道调直。1959年冬,徐家庄村拆了23户村民的房屋,调直、拓宽了一条东西大街,命名红旗大街。红旗大街在村的中部,从西村口直到东村口,往东通到京大路(106国道),可以北拐去县城。
1958年冬至1959年,徐家庄村作为徐家庄红旗人民公社的所在地,掀起建新房的高潮。1、拆老房,建设红旗大街两侧的房屋。街两侧的房屋,全部是“一卧到顶”的砖房,不再用土坯。街中间建的是供销大楼,2层,40多个房间。1层是门市,2层办公。街东头的南北两侧是3层的楼房。街东部的南北两侧是2层的楼房。2、建设新农村。在村的西南部,建了4排农民新住宅。全部是起脊的砖瓦房。每排100多米长。计150多间。户与户之间没有院墙相隔。房屋跨度有2排是8米,2排是4米。新农村由河北省设计院设计。3、在新农村西北处,建了个大礼堂。
六是,最早用电。徐家庄村的用电时间,在冀州农村来说,是最早的。早在1958年就用上了电。1961年停用。1968年又恢复了用电。1977年起,村民家中用上了电灯。
1958年,徐家庄红旗人民公社建立了发电厂,运用涡轮机(锅驼机)发电。当时,徐家庄村的大、小队队部、食堂用上了电灯。
七是,最早解决安全饮水问题。1969年,村里集资打了1眼灰管机井作为吃水井,供全村人用。同时建了一个大水池子,供村民担水用。1973年,村医疗站发现,全村痢疾、肠炎病发病率提高。医疗站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发现是饮水所致。全村饮水,是将机井水抽到大水池中,村民来担水打水时,水桶带脏,沾的有鸡粪、猪粪、牲口粪等,使水里带菌。为此,他们郑重向村党支部提出整改建议,并且积极探索、反复研究,屡改方案,确定在没有条件搞自来水的情况下,搞土水塔,俗称“水楼子”。土水塔建成后,彻底解决了水桶带脏问题,保证了饮水安全,大大降低了痢疾、肠炎病发病率。这一做法,得到县和地区的充分肯定。衡水地区专员亲自带队,在徐家庄村召开全区现场推广会。这一做法,很快在全地区推广普及。
八是,较早搞工业。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徐家庄村就办起酱油厂、油坊、机磨、木业社、铁业组、轧花厂、粉笔厂等。据档案资料载:1961一1964年间,全村有工业企业10多个。有酱油厂、油坊、机磨、木业社、铁业组、轧花厂、窑场、鞋厂、烧酒作坊等。
1965年“四清”后,直到1982年“大包干”前,徐家庄村的大队、小队,都先后办过工业企业。先是称谓副业,后叫作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办的有轧胶厂、粮食加工厂、制帽厂、笔刷厂、提钩轧勺厂、钢锉厂、五金制造厂、风钢锻造厂、橡胶制品厂等等。据档案载:1980年,全村有社办企业14个,其中,村4个,小队10个。从业人员130名,其中,在村企业42名。全村企业固定资产35万元。1980年企业总产值(收入)32万元,利润12万元,税金9.1万元。收入占全村全年总收入48万元的67%。最多的小队,企业收入达8.9万元。
九是,青年和民兵工作较出名。“公社化”后,该村“青年队”工作成绩突出,1959年,青年队长段双庭出席团中央召开的全国青年会,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获得团中央颁发的、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题字的锦旗1面。1965年,省领导人视察了该村青年养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
自1965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该村民兵连始终是公社人民武装部、县人民武装部和衡水军分区的重点典型单位。1969年,全国“大备战”时,衡水军分区和冀县人民武装部的领导干部,在不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夜间12点,突然吹响紧急集合号,掐着表看,全连10个排、300多民兵集合齐,仅仅用了9分钟。徐家庄村民兵连战备工作的经验,被《衡水报》整版刊发,并刊发了照片。徐家庄村民兵连工作的经验,北京军区主办的《华北民兵》也予以长篇报道。1967年11月13日,民兵韩香来出席北京部队“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接见。
十是,较早重视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70年代初,该村党支部抓党的建设的做法,就被《河北日报》和《衡水报》宣传报道。2000年,时任市委书记杨胜忠批示了市人大主任闫俊杰撰写的反映徐家庄村党支部经验的调查报告《贵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号召全市各乡镇、各部门学习。徐家庄村党支部,1995年,被评为衡水市“红旗党支部”;1999年,被评为冀州市“先进基层党支部”、被誉为“农村党组织的一面旗帜”。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坚持红白事简办;二是,活跃文化生活。
“文革”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生活富裕后,刮起红白事大操大办风。但是,徐家庄村党员带头,始终坚持一律简办:红事,一律统一喜烟标准;白事,一律不准穿白衣披孝布。上世纪80年代,时任党支部书记韩文敬的老人去世后,虽然他兄弟3人都是冀县有名望的人物,但是,他与两位兄长严格坚持村里的规定丧事简办。
徐家庄村历来比较重视文化。1950—1957年,村民在村里的支持下,自发地组织了一个剧团,以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后剧团改称“农村俱乐部”。1966—1972年,村里组织成立了一个文艺宣传队。剧团、俱乐部、文艺宣传队,演出水平较高,在附近村庄较有名气。
1959年,当时的公社,在村西南部建了一座礼堂。1963年,因洪水坍塌。1969年,在红旗大街中心路南,现村委会西,建一简易礼堂,俗称“小礼堂”。1980年,村里在供销社食堂西侧,新建一座礼堂,东西长44米,南北宽25米,可容纳2200多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徐家庄村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顺应活跃精神生活的新形势,狠抓了文化建设。l、组建起一支架鼓队。村里购置乐器,组织训练,组建起一支300多人参加的架鼓队。参加的既有青年人,又有老人和妇女、孩子。这支架鼓队,拥有直径2米的1面大鼓、18面中、小鼓和钹、镲计300多件乐器。除在本村演练、娱乐外,还经常应邀到乡、县(市)、(地)市和邢台、石家庄等外地演出。曾获得冀州市和衡水市的调演第一名。2、建设了图书室。徐家庄村的图书室,占房5间,除多种报纸、刊物外,还藏书2万多册。3、开展多种群众文化活动。经常组织群众开展扭秧歌、“拉碌碡”、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象棋比赛等文化活动。2000年后,徐家庄村多次被评为县(市)、(地)市和省文化先进典型。2002年,被确定为河北省“宣传文化示范村”。全省宣传部长会议曾到徐家庄村现场观摩。2006年,被衡水市评定为“文明村”和“示范文明村”。
三个特点
徐家庄村人,除去冀州人的“幼而读书,长而经商”、“客气礼貌,尊重宾客”、“邻里亲睦,敦尚礼仪”等特点外,还具有3个显著特点。
是,性多敦厚,服从性强。徐家庄村人老实、听话,所以,各级领导人们乐意在该村“蹲点”。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该村就是县委、县委书记、武装部、军分区抓的先进典型。
    1955年12月,县委书记种先民在徐家庄建起“红旗联合社”,即高级合作社,共19个村,徐家庄村是第16大队。1956年春,县委书记种先民带领工作组在徐家庄“红旗联合社”蹲点,抓水利、农业生产和整社试点工作。自1964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该村是冀县、衡水地区的青年、民兵典型单位。1973--1979年,县委副书记贾振友在徐家庄村包村蹲点。21世纪初,是河北省的“宣传文化示范村”。
二是,不拘陈规,勇于创新。徐家庄村人虽然老实、听话,但是,具有创新精神。上述“10个领先”就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徐家庄村代有名人,同样也能证明这一问题。建国前、民国时期,有“国大”代表、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国民党部队司令员。建国后,有国家化工院副院长;地区检察院检察长;华北局处长;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副书记、书记;县长;部队大校;县人民武装部部长;……。据统计,该村现有地、师级干部5人、县团干部13人、科级干部20多人。还有的在书画方面、在科研方面、在本职业务方面做出骄人成绩,有的还著书立说。
三是,宽宏大量,包容性强。徐家庄村人心胸开阔,宽宏大量,包容性强。在本村内,不欺负外地人、“小姓”人。2009年底,按户主说,全村拥有29个姓,其中,“独户姓”,即1个姓只有1户的,就12个。外地人、“小姓”人不仅能在徐家庄村站住脚,而且还能当干部。自1943年至今,10位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的,有8位是较“小姓”,其中,1位担任过2次、时间达11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还是从山东迁入的。外地客商到徐家庄集市经商,不但不被欺负,而且能够得到特别照顾。现在,徐家庄集日客商摊位300多个,春节前达500多个。
另外,徐家庄村还出了一个现代十分有名的反面人物---大特务段云鹏。
                           (写于2012.7.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8-31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寒秋 发表于 2012-8-31 08:54
寒秋欣赏。

谢谢光临!互相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2-9-1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耄耋庠生 发表于 2012-8-31 09:45
【徐家庄村】很中国!

谢谢关注!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2-22 12: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